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走走停停

走走停停

  • 字数: 200.00千字
  • 装帧: 线装
  •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作者: 黄飞松
  • 出版日期: 2014-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301400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9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者黄飞松立足于宣纸行业,对手工纸的传播及其折射出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将其深厚的感情化成美好的想象;同时,又对手工纸的快速消亡表现出无奈。多年来,作者深入考察,足迹遍及多地,一路行,一路坦陈心里历程;以田野的态度,在考察中直面人生,多方探讨保护路径。
《走走停停(一位纸痴的行与思)》共有40余篇独立的文章,图文并茂。内容分三大块,分别是考察散记、心路历程、宣纸之乡。考察散记主要面向贵州手工纸以及当地民俗、环境等:心路历程有作者走向田野的观点、传承经历等;宣纸之乡以不同的叙事手法讲述了宣纸社区的人文、地理、环境、民俗等内容。
目录
序一
序二
考察散记
我所认识的手工纸
初识贵州
贵州的山
惠水芦山
翁贵造纸
探寻都匀皮纸
传奇老人肖明远
都匀蔡伦会
龙里之行
深山明珠——六枝特区
丹寨造纸人
贵州的吃
昆明印象
去腾冲
与龙占先聊天
访问周乃空
许湾寻踪
走访黄学高
.........
摘要
    我所认识的手工纸
    我曾经写过一篇“五花八门的手工纸”的文章,当我再次谈手工纸的时候,就想到了中国科技大学的陈彪先生。几年前,我在写宣纸的文章时,他就鼓动我写一篇关于其他手工纸的文章,我便用了“五花八门的手工纸”这个题目,参考了李晓岑、朱霞合著的《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一书,专门列举了一些手工纸。当然,其中主要还是以云南手工造纸为主。现在重新审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禁有些羞愧,因为当时的认识太过粗浅。
    这些年,我参加中国科技大学全国手工纸调研组,远赴贵州调研,并参加该组的几次统稿活动,再加上自己拜读了王诗文先生著的《中国传统手工纸事典》、刘仁庆先生著的《中国古纸谱》《中国传统造纸辞典》和杨建昆先生编著的《云南民族手工造纸地图》等珍贵书籍后,开拓了视野,汲取了营养,稍稍知道了一些传统手工纸的传播途径和丰富性。在这些珍贵书籍的支撑下,我又重新捡起这个题目,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可追溯到距今两干多年前的汉代,造纸术有史可考是从东汉后期的蔡伦时代开始。自从这一技术广为传播后,犹如一种文化一样,传入一地便注入当地地方文化的色彩。由此,使用各种原辅材料的造纸术便应运而生,丰富了我国灿烂的造纸工艺。
    根据中科院潘吉星先生著作的指引,我个人认为造纸术的发明时代指向东汉末年的蔡伦以前是比较合理的。他根据科技考古学界于20世纪不断发掘的有关纸质的文物中分析,认为传统造纸术创制于西汉时期,而且发明者不能落在某一个人身上,并以叙事的方式再现了造纸术源于古代生活中。他谈到,古代一般百姓穿着以麻为材料制成的布料,这种布料比较坚硬,直接制衣穿在身上既不能保暖也伤皮肤,古人便采用不断捶洗的简单方式使布料变软。击打捶洗后在溪水里自然沉淀了一种纤维絮状物,这种絮状物铺陈在河道或容器内结成薄片,便形成了初始的纸张,而那种捶打清洗的方式自然成为造纸中的打浆环节。同样如此,在判别植物薄片是自然生长还是后期加工的方法,就是看这些薄片细部组合是否加工过。因为加工过的单根纤维在显微镜下很容易区分,区分方式就是看这些单根纤维是否断裂帚化。特别是单根纤维帚化为辨别纸张提供有力证据。目前,世界各国对于造纸术的定义,就强调了这些。比如:
    《大苏维埃百科全书》(1951年版):纸是基本用特殊加工、主要由植物纤维层组成的纤维物,这些纤维物加工时借纤维间产生的联动力而相互交结。
    《美国百科全书》(1963年版):纸是从水悬浮液中捞在帘上,形成由植物纤维交结成毡的薄片。
    《韦氏大词典》(1966年版):纸是由破布、木浆和其他材料制成的薄片,用于书写、印刷、糊墙和包装之物。
    《辞海》(1979年版):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榨、烘干而成。
    一些学者对纸的定义也各不相同。
    美国纸史学家亨特说:在平的多孔的模具上,由成浆的植物纤维形成粘结起来的薄片状物质……作为真正的纸,此薄片必须由打成浆的植物纤维制成,使每个细纤维成为单独的纤维个体;再将纤维与水混合,利用筛状的帘将纤维从水中提起,形成薄层,水从帘的小孔流出,在帘的表面留着交结成片的纤维。此相互交结的纤维薄片就是纸……
    日本纸史家町田诚之在谈到纸时说:从植物体中提取纤维质,经切断、捣细后在水中分散,通过帘提取出纤维薄层,再干燥而成者。 从以上的各种定义不难看出,造纸的原理就是以水为介质,将纤维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后分散在水中,然后在网上交织,再滤去大量的水,形成湿纸页,经过干燥而形成的纸张。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造纸术形式无论怎样变化,但以这种“湿法造纸”的基本原理仍然没有改变。这,就是中国人贡献给人类*完整的科技基因。
    科技考古发掘的西汉纸类实物充分表明,中国传统造纸术是以麻为原料拉开了世界植物纤维造纸术的序幕。对于文化的载体来说,用麻纤维造纸未免过于奢侈,于是另一种较长的纤维替代了麻,那就是各种各样的皮料。因此,科技进化的研究表明,皮纸的生产技术是在麻纸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的《江西省大志》(陆万垓)、《天工开物》(宋应星)以及清代的《纸说》(胡韫玉)等著作分别记载了安徽、江西、福建、浙江等地的皮纸生产技术。
    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