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简明中国传统文化

简明中国传统文化

  • 字数: 40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潘万木,刘风华,程远志 主编
  • 出版日期: 2014-09-01
  • 商品条码: 9787568002493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1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简明中国传统文化(第2版)》适合作为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传统文化普及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受过中等教育者自学的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以简明为要,主要就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括介绍,把重点导向传统文化的特征、基本精神、灵魂、主体和辅翼的说明,兼及艺术与教育科技的交代,并探讨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梳理与总结并重,既避免了繁琐,又注意把握精要。附编国学常识部分,简略解说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目录
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界说
二、文化的结构与分类
三、文化的特征
四、文化与文明
第二节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
二、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
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化
二、“三代”以来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野
三、周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
一、远古文化族团分布
二、华夏与四夷的分立及其重新组合
三、秦汉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
一、中国国家的形成及其发展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与萌芽
一、夏代:文明的门槛
二、商代:神道与青铜
三、西周:尚礼与明德
四、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与百家争鸣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与光大
一、秦朝:统一与奠基
二、汉代:演变与兴盛
三、魏晋南北朝:动荡与异彩
四、隋唐:辉煌与博大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迁变与精细
一、五代十国宋辽夏金:碰撞与迁变
二、元代:汉蒙与农牧
三、明代:专制与开新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光与返照——清
一、清代的思想和考据学
二、清代的学术
三、清代的文学艺术
四、清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第一节统一性(浑然大一统,涵蕴多元化)
一、政治的统一
二、民族的融合
三、思想的提倡
四、统一的文字
第二节连续性(绝伦的延续性,超凡的再生力)
一、比较完备的“地理隔绝机制”
二、政治的连续性
三、学术思想的连续性
第三节非宗教性(人文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形成
二、中国文化的非宗教性
第四节泛道德性
一、以“德治”代“政治”——政治道德化
二、以“礼治”代“刑法”——法律道德化
三、以“人治”代“法治”——泛道德主义对专制主义的影响
第五节内倾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是一个自足的存在
二、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强调“心”的作用
……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第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第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辅翼
第九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
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科技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摘要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在庄子看来,事物的本然是不分彼此的,而人们所谓的彼与此、是与非、可与不可、然与不然等的差别对立,乃是人们主观的作用。因此,心灵的觉醒必须超越这种人为的对立,使其“莫得其偶”,才能掌握道的关键。就像处于是非相寻的环子的中心一样,远离是非,以顺应无穷的流变。“枢始得其环中”是道家中道观的经典表述。郭象说:“是非反复,相寻无穷,故谓之环。环中,空矣;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者,无是无非也。”此处明显表现出儒、道两家中道观的区别:儒家的中道观不出道德理性的规范,道家的中道观企图超脱道德的价值判断而直指自然。其共同点则强调“中”,即不走特别的原则。庄子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在庄子看来,为善往往近乎追求名誉,为恶又往往遭到刑戮的惩罚,只有不为善也不为恶,采取一种“缘督以为经”的中道立场,才可以免除特别的危害。王夫之在《庄子解》中说:“七经八脉,以任督主呼吸之息,身前之中脉日‘任’,身后之中脉日‘督’。”“缘督”者,缘“中”而行也。此即“从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之谓。
     总之,中国文化的中庸和平性格是由儒、道两家的中道观互补而成的。虽然各家之间有许多相异之处,但皆重内在精神的和谐,表现为人与我、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天的和平共处和圆融无碍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古代各家所共同提倡的。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是和平宽大的文化,由此文化所塑造的中华民族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但这一优点同时又产生了它的缺点,如前所述,儒家的中庸、中和思想,其原本的意义就在于消除“人欲之私”,以“君子慎其独”为最终归宿,这一点经过宋明理学家的发挥,使其成为了心性之学的重要内容和僵死不变的道德教条,不仅具有本体的意义,而且成为了指导人们日常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