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自己的陌生人

我自己的陌生人

  • 字数: 16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怡微
  • 出版日期: 2014-09-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2516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6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我自己的陌生人》的张怡微张怡微以小说名世,却在散文写作中不断开掘文字以及自我的多重可能。作为一个小说张怡微,张怡微或许醉心于时光之于生活面貌的多般塑造,积极探索人与人、人与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然而,作为一个散文写张怡微,张怡微似乎对文字与影像所创造的第二世界更为倾心。张怡微的文字有着诚恳的感悟力与知性的美感,呼唤着精神的对话与交流。张怡微关于文学本身的理性思索,必将为张怡微的小说创作提供丰沛的滋养。
作者简介
张怡微,1987年生,上海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写作专业硕士,目前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博士在读。曾获第15届“台北文学奖”散文组首奖(是该奖创办以来第一次由大陆作家摘得优选荣誉)、第38届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第33届台湾时报文学奖、台湾“两岸交流纪实文学奖”佳作奖、第三届中环杯《上海文学》中篇小说大赛新人奖、第六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等。
出版有长篇小说《你所不知道的夜晚》、《下一站西单》、《梦醒》;短篇小说集《旧时迷宫》、《时光,请等一等》、《青春禁忌游戏》;散文集《怅然年华》等。
在《上海壹周》开设专栏“宝岛村”,作为《上海壹周》兼职记者,参与报道台湾金马电影节、台北书展等重要文化活动。火量影评、书评发表于《外滩画报》、台湾《时报》、香港《苹果日报》等。
目录
辑一 微尘之舞
亲爱的人生
毕业季。虔敬趱程
短语与长情
葡萄苹果死于果子,而活于酒
一阵一阵,甜蜜的迷雾
金马情结
音乐苦旅偶得
春卷
生里徘徊
大自鸣钟之味
爱。上海——记我的母亲
旧时迷宫
微尘之舞——写给《上海文学》
梦幻宫殿——写给上海书展
库库淖尔之梦
煮字为药
所有的故事只能有一首主题歌
一直去不回
辑二 写作课的秘密
小说比赛有窍门吗
爱情小说的容器
你和你的故事有关系吗
你为小说人物设计过处境吗
小说里的死亡率
哑谜道场——几篇小说的创作手记
写作课的秘密
故事开始了——王安忆创意写作课程记录
辑三 尖锐与抒情
梦是不可靠的
鲜花之下要防毒蛇
井上靖的痴心人
百年孤独之后
照照我们的深渊
回忆起了往昔
弹夹与素歌
香梦与繁花
”怪人迷“的诗意
却看小说的从前
一种小说写给海洋
无人歌颂的忏悔
他与希罗多德同床而眠
海上的幽魂
我们的多桑
世上所有的母亲
像宫本辉一样感哀眺望
昭和乱世和小小佳人
独立小楼风满袖
摘要
    我从高二开始写小说,第一篇给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二篇就发在了《萌芽》杂志。那之后和许多人一样,以小说、或散文的形式,写校园、写童年往事、写青春苦闷。18岁时出版了第一本书。大三时,因为《上海文学》杂志的中篇小说比赛,开始渐渐告别青春题材,在传统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也是在《上海文学》编辑的推荐之下,加入上海作协,正式成为了一名青年作家。2009年,我从复旦哲学系考入中文系文学写作专业读研究生,王安忆教授领衔执教写作实践课,我的导师是王宏图。研二时,我拿了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组冠军,那篇作品《呵,爱》,就是王宏图老师写作课上的作业。同时,经由学校选拔,我到了台湾逢甲大学交换,时年拿了第33届时报文学奖散文组评审奖,开启了后三年在台湾边求学边参加文学奖的日常生活。2012年,对岸首次开放大陆学生求学,我正好从复旦毕业,于是就去了台湾政治大学读博。今年拿到了台湾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组首奖和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组评审奖。一年内在台湾《印刻文学生活志》、《短篇小说》、《中国时报》、《联合报》发表了四篇小说,也出版了自己的第八本书。
     这些年来,每当我回顾这个过程,都觉得自己幸运。积跬步,一板一眼,虽不至于涉足千里,倒也累积着一点一滴的进步。但我自己心里知道,关于写小说这件事,我才刚刚入门。
     因缘际会,在学业之内或之余,我上过很多写作课。王安忆老师的自不必说,到了台湾,我又经由选拔跟着吴念真上过一学期的创作课。台湾有繁荣的文学营与文学奖文化,对热爱写作的年轻人来说是乐土。我也因此吸收养分,着力思考创作技巧之外、两岸对于中文写作在语言及结构的差异。这两年来,收获很大。
     换而言之,在“萌芽时期”,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故事与认识的关系。我的本科专业是哲学,师从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教授,对社会批判不算陌生。但我对社会的认识是认识.我写的故事是故事,两者没有什么联接。文学写作专业时,王安忆教授在锤炼学生现实主义写作经验过程中,十分强调‘‘人尽其责、物尽其用”,也令我老老实实提交了毕业创作、长篇小说《你所不知道的夜晚》,十分笨拙、仔细地通过资料收集及故事剪裁,做出了一份稚嫩的作品。我不太会写长篇,虽然出版了三本长篇小说,但都很失败。无论如何,这一套经验令我受益良多。而王宏图老师,则从外国文学的教学经验中,为学生建立审美与创作的桥梁。当时我训练自己的场景有二,一是写“第一次带男朋友回家”,我写了几个这样的小说,后来《人民文学》以“青涩”为题发表了两篇,收入了这个故事核延伸之下的两篇作品:《爱》和《丰年记》。另一个场景是“不愉快的婚宴”。我也写了一些,今年获得时报文学奖短篇首奖的作品《哀眠》,就是关于这个题目的习作之一。 是以十分缓慢的速度,我渐渐摸索出了一些写作经验。也知道如何找寻题目训练自己“画鸡蛋”。吴念真也重视这个过程,他给学员出的题目都十分通俗、又充满张力。如“寂寞”,他启发我们说,“最寂寞的声音是听别人做爱的声音,你们想想看。”又如“告别”,他说起今村昌平写《槽山节考》的源起,大纲是讲一家人把老人载上山去,一边参观养老院的设备,一边说这边多好多好。老人入住以后,看着家人开着车下山的车灯渐远。结果隔壁的欧巴桑看到了,对他说,“他们是不是说以后每个礼拜都会来看你?他们不会来的。”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