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传播学新趋势(上下)

传播学新趋势(上下)

  • 字数: 131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无
  • 出版日期: 2014-11-01
  • 商品条码: 978730236538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978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传播学新趋势(套装共2册)》着重介绍、分析与评论世界传播学在最近这些年里的近期新发展与变化趋势,一些新出现的重要分支领域,一些新的重要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有代表性的学者和他们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传播学是最近一些年来少数几门发展得最快也是变化得最快的学科之一。这是因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涉及现代社会的几乎每个方面,它的研究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与当代社会的快速变化、转型与发展紧密相连。
《传播学新趋势》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传播学领域近些年新出现的重要分支领域;2)传播学传统研究领域里近些年出现的一些重要的新的研究方向;3)一些迄今尚未向国内系统、权威、第一手介绍过的,但值得引起重视和关注的传播学分支领域。
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和澳门两岸四地的50多位在世界传播学界享有盛名的传播学专家撰写的44篇文章,着重介绍、分析和评论了世界传播学最近这些年的近期新发展与变化趋势,一些新出现的领域,一些近期新的重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重要学者和他们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洪浚浩,于1995年获得美国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传播系,博士生导师。2005年起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教学与研究领域包括大众传播、国际传播。传播新技术等。已在多种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并出版了学术专著。2004-2006年担任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hines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会长。现为美国《传播与社会发晨》(Communication for Social Change)、《人际传播研究》(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当代中国研究》(Modern China Studies)及英国《信息传播研究》(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等学术刊物的编委,多家出版社的学术专著出版评审员,并为中国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目录
第一部分
关于传播学研究的新思考
发展与社会变革传播学
传播与公共领域研究
传播与软实力研究
传播与公共外交研究
对外媒体研究的理论发展
全球传媒产品流通研究
国际商务传播研究
国际传播研究的新重点
第二部分
媒介批评研究
新闻伦理研究
危机传播研究
传播心理研究
健康传播研究的框架与走向
传播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修辞传播学
媒介社会学向传播社会学的转变
媒体人类学
电信传播政策研究
媒体法规比较研究
女性主义对传播研究的影响
新媒体与青少年研究
老人学传播研究
第三部分
政治传播研究的新发展
组织传播的发展与研究新方向
新闻学研究的挑战与转型
西方主流媒体研究评析
跨文化传播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人际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发展
流行文化研究前沿评析
媒介素养研究的发展动向
第四部分
CMC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向
互联网研究的演变与展望
社会化媒体研究
新科技对政治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新闻研究
网络传媒经济研究
网络公关研究
网络广告研究
第五部分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传播学巾的应用
心理生理学在传播学中的应用
伽利略定量研究系统的理论发展与应用
媒体框架分析法的变化趋向
传播学定量研究的新议题
摘要
    希望捐赠遗产以成立新闻系,先为哈佛所拒收,后来哥大才勉强接纳,乃有现在举世闻名的新闻学院与普利策奖。(按,上述“哥伦比亚学派”指的是社会系应用社会研究局,与新闻学院没有什么关系。)但哥大是例外,美国主要的新闻院系都集中在中西部的农业州,因为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拨划联邦土地,成立州立大学,除了追求人文与科学知识,还高悬“服务社区”为主要使命,一些应用学科(尤其是农学、军技、商学、新闻)因而在高等学府获得正当性。当时一般记者多半桀骜不驯,不乏才华洋溢之士,却很少有人念过大学,新闻职业的整体声望不高,所以各州的新闻同业团体纷纷乘机怂恿州立大学成立新闻系。这样凭内外两股力量合流,为美国大学的新闻系接生。必须指出,密苏里新闻教育的模式对中国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我们另有长文(张咏、李金铨,2008)做过详细的历史分析,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大学有了新闻系是一回事,新闻系在大学里有没有地位是另一回事。美国大学的新闻系一般都是从英文系分支出来的,目的在于培养编采写作实务人才。“二战”期间,有些老记者征调参加军旅,战后回到大学校园读研究所。但新闻系没有博士班,在研究型的大学里是很难有地位的,幸亏威斯康辛大学的William Bleyer独具远见,在政治系里增加新闻辅修,教授新闻和相关的政治学、法律和伦理学、公共舆论和宣传等课程。这些老记者获得政治学(或其他老学科)博士以后,相继应聘到各重要大学新闻系任教,逐渐发展新闻学博士课程(早年以威斯康辛、伊利诺伊、明尼苏达和斯坦福四所大学为重镇),以至于蔚为学府建制的一部分,而在这个过程中又遂渐吸收、发展传播研究的学术路径(Rogers,1994)。数十年来,全国新闻学院纷纷改名为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表面上平安无事,学生人数愈来愈多,其实新闻与公关广告的哲学关系从来没有处理好,内部的新闻实务和传播理论更是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回顾施拉姆时代,传播学紧密依附其他社会科学,从跨学科引进理论、概念和视野。他和麻省理工学院普尔(Pool and Schramm,1973)合编《传播学手册》,厚达一千多页,各章作者多为有名的政治、社会和心理学家,其中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是关于国际传播问题。十多年后,下一代学者(Berger and Chaffee,1987;Berger et al.,2010)合编《传播科学手册》,作者都来自传播本行,其他学科的作者几乎绝迹。后书的编者自诩传播已经成为“科学”,既是“科学”当然就自给自足了,从此不假外求,不再需要其他学科的奥援;而且,他们对国际传播几乎全然漠视,国际传播仿佛只是国内传播的延长,国界与文化差异俨然都是无关紧要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