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梅韵玖传梅葆玖

梅韵玖传梅葆玖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作者: 吴迎
  • 出版日期: 2014-09-01
  • 商品条码: 978750345250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5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梅葆玖说:“写我的传记,流水帐不报了,通过常演的几出戏,讲几件事儿,传点艺,动点真格。”“从我参加北京市政协至今有37 年了。从参加第八届全国政协开始也足足20 年了。每年3 月都要聚会‘共商国是’,成为我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了。” 

内容简介
梅葆玖说:“写我的传记,流水账不报了,通过常演的几出戏,讲几件事儿,传点艺,动点真格。”“从我参加北京市政协至今有37年了。从参加第八届全国政协开始也足足20年了。每年3月都要聚会‘共商国是’,成为我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了。”
吴迎著的《梅韵玖传梅葆玖》把梅葆玖先生的从艺生涯记录下来,讲述了梅先生的艺术心得、为人处世和人生追求,立足京剧艺术当前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希望能为决策者和实践者起到抛引玉的作用。
作者简介
吴迎,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院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肝胆相照
第二章 动荡的童年
第三章 学戏和读书两下锅
第四章 准备做演员了
第五章 和父亲同台的日子
第六章 一代完人 与天长逝
第七章 浴火重生 梅开二度
第八章 弟子四十 薪火相传
第九章 梅兰芳和梅葆玖的演唱艺术
摘要
    2013年8月2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文史馆在文史馆七楼第三会议室召开有关梅葆玖委员传记座谈会,名日“梅芳雅韵、玖玖留香”。
     会后我们相约,一周后在泰州举办“双甲之约”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巡演活动首演时,静下心来,好好聊聊。
     梅先生和夫人一行8月6日从北京到上海,没出机场直奔泰州,梅先生喜欢接力式,下午4时,宾馆安顿好后,梅先生和我说:“我们先把明天‘双甲之约’专题演讲会的材料对一下,总不能照章宣读。”我说:“回到故乡,和父老乡亲谈家常、谈父亲、谈谈梅派艺术。真是回家了,特别的亲切。”1956年3月14日,梅先生第一次随父母回故乡祭祖,梅兰芳当天有戏,梅先生代表父亲讲话,念稿纸的这张照片,找很久,这次找到了。
     8月7日,在新建的现代化泰州市图书馆,演讲大厅坐满了,梅先生没有接近看稿。他说:
     “2014年是我父亲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按我们中国人的习俗,农历纪元六十年为‘一甲子’,120周年谓之‘双甲子’。有特别隆重的纪念意义。故乡作为‘双甲之约’演出的起点,更具历史价值。我代表梅兰芳家族和我本人对诸位的光临和参与,深表敬意!向故乡的父老乡亲请个安!”
     台下感到特别的亲切,鼓了掌。
     梅先生说:“梅兰芳是近代世界上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是我国京剧历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表演艺术家。他一生在艺术上孜孜不倦、勇于探索、不断革新而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梅派艺术。
     “梅兰芳以他中正平和的表演手法,以特有的甜美圆润、音聚响堂的嗓音所创造的淋漓酣畅、落落大方。优美动听的演唱,为人们所热烈喜爱。给人们提供了极为美妙、高雅的艺术享受,使人感到洁白纯真,从而荡漾着人们的心灵,为无数戏曲艺术的后继者树立了师法、学习的典范。”
     我看见坐在前排好几位青年人用MP3或手机在录音,他们不是记者,是自身的需要。我想这个小城毕竟是梅兰芳、柳敬亭的故乡,人们的文化素质就是不一样。
     梅先生说:“党的十八大要我们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中央的声音代表了民族的意志。”
     “我们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如何使前辈们创造的宝贵的艺术财富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如何像梅兰芳那样继往开来,接过旧的、完善当时的、发展将来的,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了。”
     “梅兰芳的蓄髭明志,坚贞不屈的爱国思想,接近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而形成的,这和他的生死观是一致的。和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一样流芳百世。梅兰芳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
     演讲完,乡亲们一拥而上,和梅先生一一留影,签名留念。我们有点担心他会不会累,毕竟年近八十了。看他一点也没有表现出不耐烦的意思,笑容可掬。梅先生在梨园界的内外圈里性格好、脾气好、没架子是出了名的。人们常说艺如其人,精神境界体现在艺术的表现上。梅派能始终成为京剧的第一大派,有它的根。
     进了房间,梅先生给我沏了一杯从北京带来的香片,临窗而坐。他和我说:“中午优选随便吃点,我们都上了岁数了,少吃为妙。”
     我说:“这次写传记,大家都很重视。”
     梅先生说:“第一,千万别称我‘大师’,更不要做‘大师’传记。我父亲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师,中国真正的大师不多。第二,把我自己艰辛的学艺过程,一步一步如何走过来的心得,梅派艺术为什么要坚持‘移步不换形’,京剧以后怎么办?如实讲一讲,留给下一代和喜欢中国京剧的朋友看看,是我们愿意做的。”
     我说:“言之有理,一个国家,大师少几位,甚至没有,都没有关系,以后会有的。就怕普通人心中‘大师’的标准都糊涂了,大师越来越多,那真可怕了。”
     梅先生说:“基本上分几个阶段,童年的动荡,学戏和读书――双轨的艰辛,进梅剧团跟随父亲演出时期,父亲逝世,挑梁梅剧团时期,‘’搞音响、农村劳动,改革开放、重放光彩,40位弟子对梅派艺术的继承和今后梅派长期发展愿景。流水账不报了,通过常演的几个戏,讲几件事儿,传点艺,动点真格。将几个时期有意思的事,有趣的事儿串起来,不生硬平铺直叙,同时对戏校同学、青年演员的学艺也会有点帮助。”
     梅先生说:“我生在上海,思南路87号,受的是外国教会学校的教育,和科班里成长的演员有点不同。父亲的教导又特别严格,好在你是知道思南路‘梅华诗屋’那种文化氛围的。而且,你是真喜欢,几十年前和卢文勤一起写的书,至今几十年过去,青年演员都还在用。我们写,千万别言过其实。”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