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 字数: 37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作者: 无
  • 出版日期: 2014-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302882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34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哲学被称作智慧之学,历史上那些哲学经典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往往对哲学敬而远之,把学习哲学的人视为不同寻常的怪人,甚至疯子。这是怎么回事?哲学到底是营养品、良药,还是疾病?《哲学与人生》正是多年来一位大学哲学教师杨玉昌和他的学生在哲学课堂上不断探索这一千古之谜的成果。它剖析哲学对于人生的利弊,思考存在、死亡、上帝等人生终极问题,从不同视角审视哲学史、哲学家和哲学著作,并以叔本华哲学为例,探索人生痛苦的原因和解脱之道,揭示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本书就像一阵强风,将推送你的人生之舟战胜险滩激流,避开暗礁,驶向理想的彼岸。
作者简介
杨玉昌,河北故城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西方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编著有《哲学与生活》《成长的哲学》《与哲学同行》《人生道路的选择》等。
目录
导言:探索一种健康的人生哲学
第一章 哲学对于人生的利弊
第一节 我是否该读哲学书
第二节 哲学思考是否妨碍人的幸福
第三节 哲学体系是否令人不自由
第二章 解析人生的三个困惑
第一节 我该信什么
第二节 存在、逻辑与人生的意义
第三节 哲学家、真理与民众
第三章 寻找心灵的家园
第一节 追寻信仰之旅
第二节 树立一种健全的信仰
第四章 思考人生和世界的终极
第一节 直面死亡
第二节 上帝与概率
第五章 漫游于哲学王国
第一节 我与哲学、哲学家、哲学著作及哲学课
第二节 求解哲学的斯芬克斯之谜
第六章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第一节 人生的痛苦及其原因
第二节 人生痛苦的解脱之道
第七章 艺术对于人生的意义
第一节 我与音乐、舞蹈、电影和戏剧
第二节 我对梦的体验与认识
第三节 一项令人陶醉的活动
第四节 童年的游戏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二、信仰与怀疑
     人是不是该有信仰的问题涉及信仰与怀疑的关系问题:信仰与怀疑究竟哪一个更为重要?哪一个更有力量?信仰作为一种行动的习惯,有助于人采取行动,使人得到一种安宁。但信仰也可能成为抱残守缺,执迷不悟,不能随机应变,造成灾难性的结果。怀疑无所畏惧,敢于质疑权威,打破禁区;但与此同时怀疑也会令人不安,妨碍行动,使人陷入瘫痪的境地。因此,信仰和怀疑各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它们既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又是需要警惕和避免的。皮尔斯说:“怀疑和信念这两者都对我们产生积极影响,尽管它们的影响各不相同。信念并非使我们立即行动,而是使我们处于一种状态,即当有关的情况发生时,我们将以某种特定的方式采取行动。怀疑根本不具有这种能动的效果,而是促使我们进行探索,直到怀疑消除,这使我们想起对神经的刺激以及由此引起的反射活动。”特别的怀疑(怀疑一切)和特别的信仰(盲目信仰)都既是有力量的,也是危险的,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则是探索,它既不是那么有力,也不是那么危险。这三种态度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哲学史中。苏格拉底所说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和尼采的“你要做一个哲学家,你就首先不能是一个信徒”体现了一种特别的怀疑,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苏格拉底所谓“只有神才是最聪明的”和尼采的超人的自信(“我为什么这样聪明”)以及他们作为求知者的无尽探索。在他们身上,怀疑者、信仰者和探索者的身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他们既是怀疑者,又是信仰者和探索者。分别源于苏格拉底和尼采的西方古代和现代哲学既有怀疑主义,也有信仰主义和探索主义。这些“主义”之间的冲突和交织展示了信仰与怀疑的复杂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怀疑高于信仰。“我赞成尼采所说的‘你要做一个哲学家,你就首先不能是一个信徒。’在我眼中,哲学家应该是痛苦的,因为清醒而痛苦,因为发现这个世界有太多无法给予完美解释的问题而痛苦。而信徒是幸福的,因为心安而幸福,他们也看到了问题的存在,但他们笃信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是有最终答案的,比如说上帝就是这最完美答案的提供者,所以他们有诚挚的信仰,因为这些信奉和践行教义的行动让他们感到解决问题(衍生痛苦的源泉)的快乐与安宁。但同时我又觉得,对世界及其蕴含的奥秘的探求应是无止境的,而发现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我们永远找不到最完美的答案)的欲求应是支持我们探求的动力。而哲学家正是给我们引路、指引方向的一类人,所以他们首先不能是一个具有满足感、安定欲的信徒,而应是心中充满了发现问题的欲求,甚至是躁动不安的思维世界的舞者。”
     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认为信仰高于怀疑。奥古斯丁说:“除非你相信,否则你不能理解。”“这种观点最典型的便是体现在对宗教或是传统文化、风俗的依循上,就如许多年轻人都不能理解长辈们所谓的‘封建思想’,认为这些是不科学的。但在我看来,即使我不相信他,我也无法去否认他,对别人的相信也不能持有他是错的的观点。……我认为‘除非你相信,否则你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是要能跳出自身局限,站在别的角度思考问题。心理学有个观点是你想研究某一类人,优选你是其中的一员,否则便没有什么意义也没有说服力。”所谓“人在做,天在看”就是指人尝试跳出自身从一个比自己更高的绝对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行为,要求人的思想和行为不能只是符合自身的欲望,还要符合一个绝对的要求(西方所谓“上帝”,中国传统所谓“天理”),这样人的思想和行为才具有了一种绝对的意义,而不只是一种相对的可有可无、瞬问即逝的东西。虽然,人实际上无法真正做到跳出自身,但人仍可以把这作为一种信仰。正是在此意义上,信仰使人克服了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赋予人一种绝对的价值。理性也与信仰一样能起到一种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为其指引方向的作用。这是因为理性使人得以客观地审视自己,尽量摆脱意志的盲目支配所造成的迷乱,也就是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海明威曾说:‘这个世界是一个好地方,值得我们为它奋斗。’在此,我只同意他的后半句。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并不是个好地方,少许的快乐总是消失得很快,但我是个有信仰的人,所以我有勇气与理由去面对生活。我是个感性的人,却努力地靠理性直面纷繁复杂的世界,因而理性让我获益良多。这个世界虽然不是个好地方,信仰与理性却是个好东西。在这个喧嚣的地方,信仰与理性帮我找到了一个灯光干净明亮的房间。”
     首先看第一种观点。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指出,热爱真理的一个永远不会错的标志就是,相信一个命题不要超过它所基于的证据能保证的程度。从理智上看,这种态度和观念无疑是正确的,它使人避免陷入盲目的危险的境地。许多人赞成“哲学家首先不能是信徒”即“理解,然后信”。
     P118-12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