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鲁迅杂文精选(青少版)/世界文学名著宝库

鲁迅杂文精选(青少版)/世界文学名著宝库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作者: 鲁迅
  • 出版日期: 2014-08-01
  • 商品条码: 9787556002375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1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鲁迅的杂文被世人称为“史诗”,他在艺术上突出地运用史笔,生动形象地引据事实,表达自己的是非爱憎,指陈时弊,论证古今。通过《鲁迅杂文精选(青少版)》,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形象。他的杂文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深刻地反映了 当时旧中国的社会历史面貌。
目录
“吃白相饭”
“题未定”草(六至九)
“文人相轻”
“寻开心”
半夏小集
北京通信
并非闲话
补白
查旧帐
长]藏
晨凉漫记

春末闲谈
从“别字”说开去
从帮忙到扯淡
从讽刺到幽默
打听印象
捣鬼心传
灯下漫笔
电的利弊
电影的教训
隔膜
观斗

即小见大
看书琐记

流氓的变迁
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
略论中国人的脸
论“人言可畏”
论讽刺
骂杀与捧杀
漫谈“漫画”
女人未必多说谎
爬和撞
趋时和复古
随感录三十六
随感录三十八
随感录五十九“圣武”
随感录六十一不满
随感录六十二恨恨而死
随感录六十五暴君的臣民

世故三昧
事实胜于雄辩
谁在没落?
谈皇帝
文坛三户
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无声的中国
新药
宣传与做戏
隐士
杂感
杂谈小品文
再论“文人相轻”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战士和苍蝇
这个与那个
正是时候
中秋二愿
作文秘诀
做文章
摘要
    《集外集》的不值得付印,无论谁说,都是对的。其实岂只这一本书,将来重开四库馆时,恐怕我的一切译作,全在排除之列;虽是现在,天津图书馆的目录上,在《呐喊》和《彷徨》之下,就注着一个“销”字,“销”者,销毁之谓也;梁实秋教授充当什么图书馆主任时,听说也曾将我的许多译作驱逐出境。。但从一般的情形而论,目前的出版界,却实在并不十分谨严,所以印了我的一本《集外集》,似乎也算不得怎么特别糟蹋了纸墨。至于选本,我倒以为是弊多利少的,记得前年就写过一篇《选本》,说明自己的意见,后来就收在《集外集》中。
     自然,如果随便玩玩,那是什么选本都可以的,《文选》好,《古文观止》也可以。不过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知人论世”,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眼光愈锐利,见识愈深广,选本固然愈准确,但可惜的是大抵眼光如豆,抹杀了作者真相的居多,这才是一个“文人浩劫”。例如蔡邕,选家大抵只取他的碑文,使读者仅觉得他是典重文章的作手,必须看见《蔡中郎集》里的《述行赋》(也见于《续古文苑》),那些“穷工巧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委嘉谷于禽兽兮,下糠秕而无粒”(手头无书,也许记错,容后订正)的句子,才明白他并非单单的老学究,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明白那时的情形,明白他确有取死之道。又如被选家录取了《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竞想摇身一变,化为“阿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因为“止于礼义”,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他末一点,画起像来,挂在妓院里,尊为性交大师,那当然也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然而,岂不冤哉!我每见近人的称引陶渊明,往往不禁为古人惋惜。
     这也是关于取用文学遗产的问题,潦倒而至于昏聩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前几天,看见《时事新报》的《青光》上,引过林语堂先生的话,原文抛掉了,大意是说:老庄是上流,泼妇骂街之类是下流,他都要看,只有中流,剽上窃下,最无足观。如果我所记忆的并不错,那么,这真不但宣告了宋人语录,明人小品,下至《论语》,《人间世》,《宇宙风》这些“中流”作品的死刑,也透彻的表白了其人的毫无自信。不过这还是空腹高心之谈,因为虽是“中流”,也并不一概,即使同是剽窃,有取了好处的,有取了无用之处的,有取了坏处的,到得“中流”的下流,他就连剽窃也不会,“老庄”不必说了,虽是明清的文章,又何尝真的看得懂。
     标点古文,不但使应试的学生为难,也往往害得有名的学者出丑,乱点词曲,拆散骈文的美谈,已经成为陈迹,也不必回顾了;今年出了许多廉价的所谓珍本书,都有名家标点,关心世道者怒然忧之,以为足煽复古之焰。我却没有这么悲观,化国币一元数角,买了几本,既读古之中流的文章,又看今之中流的标点;今之中流,未必能懂古之中流的文章的结论,就从这里得来的。
     例如罢――这种举例,是很危险的,从古到今,文人的送命,往往并非他的什么“意德沃罗基∽’的悖谬,倒是为了个人的私仇居多。然而这里仍得举,因为写到这里,必须有例,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者是也。但经再三忖度,决定“姑隐其名”,或者得免于难欤,这是我在利用中国人只顾空面子的缺点。
     例如罢,我买的“珍本”之中,有一本是张岱的《琅娠文集》,“特印本实价四角”;据“乙亥十月,卢前冀野父”跋,是“化峭僻之途为康庄”的,但照标点看下去,却并不十分“康庄”。标点,对于五言或七言诗最容易,不必文学家,只要数学家就行,乐府就不大“康庄”了,所以卷三的《景清刺》里,有了难懂的句子:
     “……佩铅刀。藏膝髁。太史奏。机谋破。不称王向前。坐对御衣含血唾。……”
     琅琅可诵,韵也押的,不过“不称王向前”这一句总有些费解。看看原序,有云:“清知事不成。跃而询上。大怒日。毋谓我王。即王敢尔耶。清日。今日之号。尚称王哉。命抉其齿。王且询。则含血前。涂御衣。上益怒。剥其肤。……”(标点悉遵原本)那么,诗该是“不称王,向前坐”了,“不称王”者,“尚称王哉”也;“向前坐”者,“则含血前”也。而序文的“跃而询上。大怒日”,恐怕也该是“跃而询。上大怒日”才合式,据作文之初阶,观下文之“上益怒”,可知也矣。
     纵使明人小品如何“本色”,如何“性灵”,拿它乱玩究竟还是不行的,自误事小,误人可似乎不大好。例如卷六的《琴操》《脊令操》序里,有这样的句子:
     “秦府僚属。劝秦王世民。行周公之事。伏兵玄武门。射杀建成元吉魏征。伤亡作。”
     文章也很通,不过一翻《唐书》,就不免觉得魏征实在射杀得冤枉,他其实是秦王世民做了皇帝十七年之后,这才病死的。所以我们没有法,这里只好点作“射杀建成元吉,魏征伤亡作”。明明是张岱作的《琴操》,怎么会是魏征作呢,索性也将他射杀干净,固然不能说没有道理,不过“中流”文人,是常有拟作的,例如韩愈先生,就替周文王说过“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所以在这里,也还是以“魏征伤亡作”为稳当。P4-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