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鲜花的废墟

鲜花的废墟

  • 字数: 22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作者: 张承志
  • 出版日期: 2014-07-01
  • 商品条码: 978750607351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0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鲜花的废墟--西班牙纪行/张承志作品系列》是张承志的关于西班牙的游记。本书收录作者2006年前后赴西班牙、摩洛哥、葡萄牙考察踏访期间所感所闻作品18篇。《鲜花的废墟》是其中一篇的篇名。2006年上半里,张承志带着求索的渴望,几乎跑遍了安达卢斯的每一个历史地点,行踪涉及西班牙、摩洛哥、葡萄牙三国。回忆六个月里那些日日新知的日子,一天天常如小小传奇。奔波着,求证着,他为自己未老的热情感到高兴,更为安达卢斯的蕴含感到震撼。这样的旅途到了临尾,一丝把握的感觉临近了。他沉吟回味,于是有了拿起笔来深浅描述的愿望,结果就是《鲜花的废墟》。
作者简介
张承志,原籍山东济南,穆斯林。1948年出生于北京。1968年到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197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工作。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在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从事北方民族史和蒙古史研究。1987年任海军创作室专业作家,1989年退职。现为自由作家。
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1978年以来,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二届及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若干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95年获首届爱文文学奖。
迄今出版著作(单行本)约60部,主要有《黑骏马》《金牧场》《心灵史》《一册山河》《北方的河》《文明的入门》等。
目录
小引
两海之聚
毗邻的古代
水法庭
自由的街巷
三座方塔
鲜花的废墟
阿尔梅里亚拱门
铜像孤单
甲马与斗牛
把心撕碎了唱
近处的卡尔曼
摩尔宫殿的秘密
空谷余音
恩惠的绿色
热情的行踪
幻视的橄榄树
谁是胜者
附录一 张承志著作集目录
附录二 张承志文学创作年表
摘要
    房龙地理的插图里,那张逼真的直布罗陀速写,需要不受英国签证的角度才能画得出来。而我――在疯狂推撞的海风,和扑头盖脸的雨水之中,我只能死死搂紧船上的铁柱子。一个船员不住回头看我;而我顾不得,管它满脸雨水,打开淋湿的本子,勾描着就要与我失之交臂、但还是那么模糊的岛影。
     能够从海上贴近直布罗陀的时间,其实只有短短的一会儿。从非洲一侧的摩洛哥,有两个港口可以搭船前往欧洲――若从丹吉尔上船出发,等看见直布罗陀时,船也就马上要进港了。即便从休达启航,能看见更峻峭的轮廓――人一般也只顾得上一张接一张地拍下它的横颜侧脸,而顾不上用做一幅小画的方式来纪念。
     任何文字甚至画面,都描写不出直布罗陀的印象。我甚至舍不得放弃从公路上捕捉它。无论上次从阿利坎特来,或是这次朝萨洛布雷尼亚去,我在沿地中海的盘山公路巴士上,时而跳到左边,时而又闪到右边,端着相机,徒劳地追逐着隐现的直布罗陀。
     并非为了它横看成岭侧成峰。甚至也并非因为它是穆斯林的胜利标志。它使人想到的,实在是太多了。
     或许,在人类大同、在公正树立的时分,我们会用更冷峻的眼光审视它。因为战胜――很难说究竟是一种受喜的行为,还是一种受谴的行为。
     而在今日还不能使用终极的标准,就如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今天是第三世界面对新法西斯主义的侮辱、屠杀和文明灭绝的时代。阿富汗的侵略硝烟未散,伊拉克的杀戮又悍然实行。今天在直布罗一陀里格,道理急速地简化,如孩童话语一样明白。虽然我对这种简化惴惴不安,但是我更像孩子一样,心里满是快畅――惟有这里,是一个使他们沉默的地方,而我们会在这里感到鼓励。
     充满魅力的古代……
     “为什么呢?难道不是春秋无义战?”――我像听着谁的质问,又像听着自己的独语。那时似乎不同……我又自语着辩驳。那时不会存在如此的土壤:猿猴沐冠,懦夫取胜,小人欢奔,下流载誉,高贵受辱……
     确实是这样。我专门跑来凭吊。甚至后来在摩洛哥北部山里,在传说是陀里格家乡的清真寺里,我暗暗为没有一种为陀里格、以及老将穆萨设立的纪念仪式――比如说众人围坐颂经的仪式而遗憾。
     我无力总结历史。我学习历史,从开头的原因到最后的结论,只是因为历史对人的魅了。那股魅力诱人沉没,或考据或判断。那是一种触碰摩挲般的魅力。
     谁的魅力,能比得了柏柏尔的战士陀里格?
     雨水扑打着脸,海心的岛像一片影壁。我心中自语着。当年,他口中衔着弯刀,沿着峥嵘的峭壁,攀上去了。
     ――此时正是全世界六百座城市爆发大游行,企图阻止美英对伊拉克的战争的时候,西班牙的报纸上登了一幅照片。
     图片上印着一个在底格里斯河里搜寻落水的美国飞贼的青年。他的牙齿咬着一柄匕首,河水浸着他的赤膊。他的手在水下摸索着。神情那么专注。那阿拉伯小伙子英俊无比,眉宇间一股高贵气息。
     我看着报纸,一下子就联想到了陀里格。当年的陀里格一定就是这样:健美年轻,无视危险。他身后的五百壮士鱼贯而上,拉开了战胜欧洲的历史大幕。
     P7-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