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众趣味与文人审美

大众趣味与文人审美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 作者: 吕少卿
  • 出版日期: 2014-01-01
  • 商品条码: 978753055854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81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大众趣味与文人审美:两宋风俗画研究》主要收录了史前至两汉前的风俗性题材绘画、两汉时期风俗性绘画侧重于描绘地主庄园主生活、表现地主贵族生活与表现士人清谈风尚并重是魏晋六朝风俗画的特点、隋唐五代风俗画仍然侧重地主贵族生活的反映,但唐末五代村田乐已经成为风俗画的一个主要题材等内容。
作者简介
吕少卿,男,1972年出生,江苏东台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南艺学报《美术与设计》副主编、江苏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画硕士、美术学博士、艺术学双博士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画收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
目录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关于选题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关于选题中的“风俗”及“风俗画”概念
一、“风俗”的含义及风俗文化的特征
二、“风俗”与“风俗画”
三、与“风俗”及“风俗画”相关的一些概念
四、风俗画的特征
1.独特的风俗内涵与表现手段
2.独特的审美建构
3.独特的社会历史情境记录
第二章两宋风俗画的发展及分类
第一节 两宋之前风俗画的发展
一、史前至两汉前的风俗性题材绘画
二、两汉时期风俗性绘画侧重于描绘地主庄园主生活
三、表现地主贵族生活与表现士人清谈风尚并重是魏晋六朝风俗画的特点
四、隋唐五代风俗画仍然侧重地主贵族生活的反映,但唐末五代村田乐已经成为风俗画的一个主要题材
第二节 两宋风俗画的分类
一、从题材、内容角度的分类
1.村田乐
2.市井、百戏
3.婴戏
4.行旅、盘车、水磨
5.游赏、雅集
6.番骑
7.岁时风俗画
8.贵妇、宫戏
9.饮茶
10.政教礼仪风俗
1 1.其它
二、从作者身份角度的分类
1.宫廷风俗画
2.民间风俗画
3.文人风俗画
第三节 两宋风俗画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对城市平民和乡村世俗生活的着力描绘是两宋风俗画发展的特点之一
……
第三章两宋风俗画图像的社会历史学以及艺术本体价值的个案研究
第四章两宋风俗画的文化认同与美学含义——大众趣味与文人审美
第五章两宋风俗画的史学意义
第六章结语
摘要
    两宋间自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画学”,以画取士,这其实也是“右文”的宏观政策对艺术的影响。由于种种优厚的待遇,一般画家都以进入画院为荣,很多画人更想以此作为进身之阶,为迎合上意,画家们对自身修养的提高的重视就显然成为一个潮流。据史料记载,宋徽宗好以诗题作画以选拔画家,对诗意的阐发显得极为重要,因而亦形成了宋徽宗后两宋绘画对诗意阐发重视的这一特色。如俞成《萤窗丛说》中云:“徽宗政和中,建设画学,用太学法补四方画工,以古人诗句为试题,不知抢选几许人也。”宋徽宗也重视对生活的观察和表现,有“孔雀登高”和“日中月季”等故事流传,这其实亦是一种“格物”。而“画学”中基本的仍然是儒家的学问,据《宋史》卷一五七《选择志》记载:“画学之业,日佛道、日人物、日山水、日鸟兽、日花竹、日屋木。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义观其能通画意与否。仍分士流、杂流,别其斋以居之。士流兼习一大经或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三舍试补、升降以及推恩如前法。惟杂流授官,止自三班借职以下三等。”这个所谓的士流与杂流其实就是前者为士大夫家庭出身而入画学者,后者则是来自民间的工匠。就两宋宫廷风俗画而言,其作者中这两类人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两宋间的画家,尤其是北宋后期和南宋年问的院画家,都有着良好的内在修养,他们通过重视琴棋书画、诗礼弦歌的方式而获得宁静自适、养气涵情的内在充实,通过对绘画本体的钻研获得绘画的外在技术表现。其艺术表现手法也从对形的重视越来越趋向于对物象精神的写实,这种精神写实既重视对象外形的表达,又极为重视对象内在的性和理。这种精神写实的表现在南宋绘画中显得更为突出。应当说,两宋问画家“格物”的对象和途径,不仅有士大夫画家通常喜爱表现的山水、花鸟,亦有对生活风俗的体察与表达。因而,在两宋问出现了大量刻画精微的风俗画,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现象。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