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为了孩子的明天

为了孩子的明天

  • 字数: 182.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夏媛媛
  • 出版日期: 2013-12-01
  • 商品条码: 978731310605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78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为了孩子的明天(张金哲传)》由夏媛媛所著,这是中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张金哲院士研究成果。在研究报告的形成上,我们除了通过已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考证,详细还原张金哲的学习、教育与研究经历之外,还试图尝试分析张金哲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研究新学科组织与建立的模式与方法;张金哲作为学科带头人对团队的管理模式;探讨社会大环境与家庭小环境对张金哲学术成长的影响等。而在研究报告的结构安排上,我们张金哲院士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师承关系、学术成就、工作环境、同行评价六方面内容为基本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后,以学术成长时间的先后为顺序,提取了院士学术成长过程中的若干关键时间段或重大的事件进行详细描述及分析。首先是院士的童年及少年时期生活,分析了家庭及小学、中学教育对院士的影响;其次,探讨了大学生活的曲折经历及大学生活在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中起的作用;再次,叙述了院士在1945年到1955年期间所经历的专业和思想上的选择;第四章介绍了院士1955年到1965年十年的创业时期所经历的创业的艰辛及努力,既有在学科专业方面的研究经历,也有在学科管理方面的独到经验;第五章描述了院士在十年动乱时期的个人经历及思想状态;第六章则主要介绍了从1977年到1987年十年间,小儿外科同时也是张金哲个人事业的大发展时期中很重要的几项技术革新,详细记述了几项技术的革新过程及思路;第七章反映的是张金哲院士在我国小儿外科的辉煌时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以及得到从科学界到靠前再到靠前社会认可的过程;第八章描写了进入新世纪后张金哲院士在晚年所进行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的新方向。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人生启蒙
家庭教育
小学与中学
耀华的生活
第二章定立志向
考入燕京
从协和到上海
相遇人生伴侣
第三章选择道路
从实习生到总住院
选择小儿外科
北大医院的工作
战争的洗礼
第四章创建学科
建设儿童医院外科
培养儿外科人才
创办杂志兼顾科研
第五章曲折前行
第六章发展学科
国外交流的开始
医学界的承认
医院的建设
开展科普工作
第七章再攀高峰
研究重点的转向
科学界的认可
荣获国际大奖
致力于学会工作
第八章永不停止
关注医学教育
医德修养的表率
新的方向
结语
附录一张金哲年表
附录二张金哲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1937年,日寇在卢沟桥挑衅,我守军奋起抵抗。天津市很快沦陷,“中国地”内大量市民涌到租界内――天津市在靠前次世界大战以前很多有九国(或八国)租界,《凡尔赛和约》签署以后剩下英、法、意三国租界,另有日租界不算,所以有这种说法。以爱国著称的南开学校首当其冲,成为日寇的眼中钉,近郊八里台的南开大学首先被日本飞机轰炸摧毁,市区内的南开中学(高中、初中、女中部)也被破坏,劫掠一空。“中国地”内其他中学也同样遭此厄运:大量学生失学了!南开中学的张伯苓校长早已预见到这一地步,已于几年前在四川重庆开办了一所南渝中学,这时宣布全校南迁,同学可去重庆报到续学,但是这些十四五岁的天津孩子是不可能远离父母,单身去四川读书的,大多数人只能选择转学到租界内的学校去读书。租界内有限的几家中学容量有限,其中以耀华实力不错大,它的校舍宽敞,教学设备完善,师资队伍优良。赵君达(天麟)先生这时正主持耀华校政,作为爱国者,他立即行动起来,率领全校职工着手扩大招生,本着中国人的良心,自觉地做好工作,履行同胞的义务。他们把每间教室塞满桌椅,招满、招足学生,这样就满足了一部分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原来在租界内住家的学生们,但此时还有大批学生被封锁在租界以外,根本无法进来报名。这样又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学生进来了;耀华也决定开办“特班”,想办法充分挖掘校舍的潜力,招收了大批失学青年。其他学校,如工商中学、广东中学、新学书院等也都做了力所能及的类似的努力:这样就初步满足了天津沦陷后失学青年的教育需求。张金哲就这样进入了耀华中学。当时已经是张金哲中学生涯的很后一年。就是在这一年,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张金哲又接受了西式的教育,这为后来考入燕京大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耀华中学虽然是英工部局所办,但学校的创建其实是中国人争取的结果。20世纪20年代,居住在天津英租界的一批中国社会名流向英国当局提出,他们向中国人征了这么多税,理应做一些有益公众的事,兴办教育是优选。这也正与当时西方国家在华办学之风一致,遂有此校。它的学制、课程接近是面向中国人的中国学校。学校开始属英工部局管,不久,20年代末掀起“教育中国化”的浪潮,就由华人接管,成为一所私立学校,校名“耀华”。耀华的校训是“勤、朴、忠、诚”,赵君达(天麟)校长治校极严,对校训身体力行。抗战前的耀华有“贵族学校”之名,一则因为它校舍、设备、师资等条件在当地首屈一指,其他学校望尘莫及。更因为它的学生中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的后代甚多,往往一家,甚至两代人都上耀华。某同学是袁世凯、曹汝霖、徐世昌的后代以及哪个当政的显贵和大富商的子弟,时有所闻。但是他们在学校不允许有丝毫特殊化,决不敢摆阔,这只会引来同学讥笑。学费可能比一般学校略高一些,但并不过分,因为家境贫寒的学生也不少。在那种环境中,学习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名门后裔功课不及格而留级也没有任何通融;学习出众者不论家境如何,都受到老师赞赏、同学尊敬。在纪律方面也很严格。赵校长每天早晨都在大门口迎接师生,8点钟一打上课铃就关校门。迟到者只好在大门外站到靠前堂下课再放行,那是很丢面子的,所以迟到者不多。有一次校长自己迟到,他也坚持不让门房开门,在门外等了一个钟头。可就是这样一位校长却惨遭日本人的暗杀。1938年夏天,天津已沦陷一年,耀华因地处英租界,日寇势力不能公开横行,但是气氛已很紧张。赵校长做了两件冒犯日本侵略者的事:一是接纳南开中学的学生,因南开大学迁往内地,中学不能同行,校址在“中国地”界,已为日寇占领,为使大批学生不致失学,赵校长服种种阻力和实际困难,用耀华的校舍为他们开办了特别夜校。日本占领当局借口学生中有“抗日分子”,勒令停办,赵校长不从。二是拒绝按日伪的旨意更换教科书。就这样,赵校长为侵略者所不容,他曾在信封中收到子弹威胁警告,但置之不理,敌人就采取暗杀手段。他每天清晨有散步的习惯,特务摸到了这一规律。6月27日早晨他照例出去,没走多远就遭暗算。虽然赵君达校长不幸去世,但他的爱国热忱、忠诚教育事业的精神却鼓舞了无数的学子。P9-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