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北仑往事

北仑往事

  • 字数: 960000.0
  • 装帧: 盒函装
  •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
  • 作者: 无
  • 出版日期: 2013-11-01
  • 商品条码: 978755261238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069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10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北仑往事:北仑新区时刊往事报道和怀旧散文集(1-3)(套装共3册)》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册、第二册)是以北仑新区时刊年轻记者为主采写的通讯报道,主要记录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发生在北仑(原镇海县甬江以南部分),如今40岁以上土生土长的北仑人会感到特别亲切的一些人和事。我们按照内容作了粗略分类,用英文字母A、B、C……作了标志。
第二部分(第三册)是北仑的中、老年乡土作家们撰写的散文,反映北仑父老乡亲在物质匮乏年代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真善美。这些散文按在北仑新区时刊上的刊登日期顺序编排。
目录
第一册(往事报道/上) 
医者父母心——记北仑老中医丁良翰 
他曾为无数人解除病痛——子女学生患者缅怀北仑一代名医丁良翰 
芦江河畔走出来的名师胡明德 
流传了34年的佳话——记名师胡明德与旅法学者施展的师生缘 
轻舟低篷百年渔歌——记晚清以来陆续移居北仑的绍兴渔民后裔 
一叶扁舟风雨中——记白峰镇双岙村张网的女人们 
“赤脚医生”今与昔 
数十寒署等闲过——访浃水大闸第一代守碘人 
年年压金线刺绣南窗下——小港昔日绣花女的故事 
做做老板睡睡地板——城湾村人到上海城隍庙做生意的故事 
难忘养珠岁月 
记忆中的棉花田——小港街道新棉村的垦荒建村史 
耕海弄潮风头健——记曾经的白峰渔业捕捞大队 
苦乐尽在大海中——白峰渔业捕捞大队渔民忆海上生活 
生产队的那些事儿 
那村,那水貂,那光景——记柴桥后所村水貂养殖40年 
吃饭问题大过天——忆北仑杂交水稻的繁育推广史 
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郭巨人灯具业的前世今生 
“四千精神”丢不得——记霞浦童装业的兴盛与变迁 
硬着头皮办工厂——记大碶塔峙模具产业的萌芽和兴起 
哪里有铜字铜牌,哪里就有湖塘人——大碶湖塘招牌制作产业全记录 
效益不仅仅在当年——忆霞浦上傅冰箱厂 
金鸡山下有家了不起的预制厂——记中交三航宁波分公司预制厂 
还记得柴桥生产的金橘饼吗?——宁波蜜饯厂兴衰记 
曾经拼搏不言悔——老职工忆柴桥通用机械厂四十年兴衰史 
岛上创业实不易——忆梅山棉花厂四十年兴衰史 
浓浓药味闻不厌——记原大碶制药厂 
油坊远去岁月留香——寻访已于今年关闭的大石门油厂 
还记得紫石“绿叶牌”衬衫吗?——老厂长郑金火回忆上海第二衬衫厂北仑分厂旧事 
昔日小港的“黄埔军校”——记原小港拆船厂 
菜籽开榨甘里香——柴桥江南油厂记事 
华夫饼干回味浓——记霞浦华富食品厂 
那些关于蜡果的记忆——记柴桥三家蜡制品厂 
一砖一瓦忆往昔——记柴桥砖陶厂 
从小作坊到“明星企业”——探秘柴桥玻璃厂 
“灵峰”牌侬穿过()?——记原枫林针织袜厂 
一步一步往前走——记镇海梅山罐头厂 
挥洒激情为丰收——记原镇海县化肥厂 
那忘不了的色香味——老职工忆三美食品厂 
第二册(往事报道/下) 
全区通电是这样实现的——北仑城乡电力建设历史回顾 
北仑公交的昨天和今天 
走过风雨四十载——北仑气象事业发展纪实 
事关万家真热闹——记忆中的北仑国营粮站 
说起来吃香,做起来辛苦——忆曾经是浙江三强之一的柴桥供销社 
就近收购方便棉农——记下洋棉花站 
要把水害变成水利——北仑水库建设历史回顾 
好大一片金钱松——九峰山顶松林探秘 
还记得那年北仑建铁路的事 
历经沧桑风骨犹在——春晓昆亭老树群背后并不简单的故事 
艰难困苦建功业——追寻那段与五七海塘有关的记忆 
改造荒山留财富——北仑区林场职工深情回忆造绿岁月 
优选得来不容易——上世纪70年代镇东大队土地平整纪事 
从前的东风老酒啊,那真叫醇厚——忆柴桥东风酒厂 
曾领风骚十几年——忆高塘桂花汽酒的成功开发与广泛流行 
鲜爽佳酿供城乡——记原上阳啤酒厂 
辛劳的人们喜爱它——记上世纪70年代风行北仑的“呛便烧”酒 
从前美味今犹在——探访柴桥名早点水塔糕制作工艺 
当年的米馒头——访大碶街道()头村居民刘兆娣 
家传老店做正宗青麻糍 
看徐师傅搭“浆板” 
早稻米上市了,炒毛麸还会做吗? 
有好“白药”才能“搭”出正宗浆板 
艰苦年代的好东西——忆大榭萝卜干 
新大路夜市:曾与港城同繁荣 
港城面貌日日新往昔楼堂今安在 
它见证了乡镇企业的发展——霞浦工办食堂的前世今生 
沧桑历尽风韵犹存——追忆古城郭巨 
江南公社大会堂:承载十年光影记忆 
百年兴盛济民生——张振革老人忆柴桥“十三行” 
柴桥“十三行”的称呼由何而来? 
繁华褪尽怀旧情浓——寻访小港百年“下邵街” 
路在那里情也在那里——探访小港甬江边上的渡口路和道头街 
百年风雨路——探访戚家山街道(原小港)的直街和北平路 
静静的小浃江——探访小港人的母亲河 
人客往来忙生计——记曾是北仑海上交通门户的穿山码头 
北仑有条古航道承载先辈苦与乐 
古航道上有多少桥 
甘洌清泉润千家——记梅山岛上的水井 
北仑的古桥:喧闹过后归平静 
碶,历史悠久的水利工程 
曾经风雨数百年——梅山渡口之变迁 
烽火台——沉淀于历史硝烟中的记忆 
流韵百年余音绵绵——蛟川走书北仑籍优秀艺人从艺记录 
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北仑与周边地区民间往来的故事 
家传手艺何去何从?——新碶老街的手工锡艺濒临绝传 
时空定格岁月定影——记北仑的老式照相馆 
…… 
第三册(怀旧散文)
摘要
    
1989年,随着厂子业务的不断扩大,张信潮将厂搬到了胜利村的一幢三层楼租用房,而“小百花”也改名“小红花”。1990年以后,厂子连着几年产值都超过200万元,“小红花”童装厂在当时童装遍地的霞浦也算名列前茅。后期,国营大商场开始转制,商场内的柜台纷纷承包给了个体户,这给霞浦童装老板的经营带来了较大的麻烦。张信潮说,柜台承包给个人后,自己常常很难要回账款,而由于各个柜台经营门槛不同,童装的价格竞争激烈,做商场销售越来越艰难。于是,张信潮转而改做了好几年的童装批发生意。
当时,在霞西村有一家“神童”制衣厂办得也很好,老板叫张敏龙。1986年,张敏龙和家里的兄弟姐妹一起办起了童装厂。张敏龙负责跑外勤推销产品。张敏龙说,当时跑外勤是一天一个城市地跑,白天在一个城市的大商场推销样品,晚上就坐火车连夜赶到另一个城市,坐火车的时候从来不坐卧铺,累了就躺在座位底下睡觉;为了省钱,他从不坐公交车,自己扛着大包小包的童装样品走到商场谈业务。一个月跑下30个城市,一年跑4次,非常辛苦,但能够带回厚厚一叠合同,心里也不觉得苦了。
到了1991年初,霞浦已有童装厂150多家。此时已担任霞浦镇镇长的陈金新开始思考壮大霞浦童装行业的新思路。了解到慈溪、温州等地办起了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等专业市场,陈金新就同区工商局商量着是不是可以联办一个霞浦童装市场或童装城,将全霞浦大大小小的童装老板都集中到一起摆摊位,这样霞浦众多童装厂有了一个对外的大窗口,从全国各地赶来购买童装的商客也不会东找西找,摸不着头脑了。“就是想通过搞童装市场这种形式使霞浦童装行业形成合力,形成拳头。”陈金新说。’有了思路和方案,镇政府就着手操办大量准备工作。陈金新召集霞浦镇各童装厂厂长开座谈会,跟他们解释清楚办童装市场的目的、意义、具体过程等,并向他们征求意见。镇政府、区工商局及霞西村有关人员还前往镇海骆驼及慈溪、温州等地的专业市场进行参观和学习。当年,由霞西村出土地,镇政府和区工商局联合出资金,在霞西村车站附近建造了童装市场的商铺,一排排连着共建了120多间铺子。市场商铺在1991年12月初竣工。此前,霞浦绝大部分童装老板陆续报名登记了铺位,并在市场竣工后进铺布置。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