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华佛教史

中华佛教史

  • 字数: 567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 作者: 麻天祥
  • 出版日期: 2014-05-01
  • 商品条码: 978754405008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32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9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华佛教史》由学界泰斗季羡林、汤一介两位先生担任总主编,汇聚一大批佛教文化研究精英,历时15年潜心编纂而成。全书共11卷约500万字,包括《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卷》《隋唐五代佛教史卷》《宋元明清佛教史卷》《近代佛教史卷》《佛教文学卷》《佛教美术卷》《西藏佛教史卷》《云南上座部佛教史卷》《中韩佛教交流史卷》《中国佛教东传日本史卷》《佛教史论集》。 麻天祥编著的分册《中华佛教史(近代佛教史卷)(精)》具有突出的权威性、全面性、创新性,是佛教史研究中里程碑式的著作。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汤一介,北京大学教授,有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主任,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理事;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0年获加拿大McMaster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儒学十论及外五篇》、《返本开新》、《新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定位》、Confucianism,Taoism,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英文版)、《生死》(中文版、法文版、意大利文版)等。 

麻天祥,男,1948年生,河南焦作人,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基督宗教和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从事中国学术史、中美文化比较研究、中国佛学以及宗教与医学伦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哲学史》课题组主要成员、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宗教史》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讲学和学术交流。已出版学术专著《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中国近代学术史》、《中国宗教哲学史》等31种,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等境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2007年,修订本大陆简体版《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09年《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无一等奖)。 

季羡林,有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康庄镇,200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人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吐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了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近代佛教文化研究之滥觞
第一节 探赜索隐,佛教研究的前驱先路
――龚自珍的佛教文化研究
第二节 通经致用,佛法应世的创荆辟莽
――魏源的净土思想
第二章 庙产兴学与僧人之回应
第一节 庙产兴学的提出
第二节 寺产侵夺与日僧传教
第三节 《告佛子书》与《告白衣书》
第四节 佛学教育与现代僧学之滥觞
第五节 佛教革新运动之肇起及民初僧教育之勃兴
第三章 清末民初居士佛学与佛学的经世致用
第一节 杨仁山诸宗同归、三教一体的净土思想和居士佛学的兴起
第二节 康有为会通儒释的救世主义
第三节 梁启超的东方人生哲学
第四节 蔡元培的佛教护国论
第五节 杨度逃禅及其心物相关的新佛教论
第六节 欧阳竟无的内外学
第四章 寺僧的入世转向与人间佛教的崛起
第一节 清末民初名僧行思集萃
第二节 返本开新、兼祧五宗的禅僧虚云
第三节 卫教爱国的诗僧敬安
第四节 建设人间佛教的太虚
第五节 净士十三祖印光
第六节 由艺入佛的律宗大师弘一
第七节 由将军到和尚的能海法师
第八节 佛门龙像、民国瑰奇的宗仰上人
第九节 方外史学家震华及其僧制论
第五章 佛教史研究
第一节 梁启超的佛教史研究
第二节 汤用彤的中国佛教史研究
第三节 禅与禅宗的比较研究
第四节 胡适对禅宗研究的贡献
第五节 蒋维乔的《中国佛教史》
第六章 佛教哲学研究
第一节 谭嗣同的经世佛学
第二节 梁启超的佛教哲学研究与心理分析
第三节 章太炎的法相唯识哲学
第四节 熊十力《破破新唯识论》的本心本体论
第七章 宁汉两系的对立与法相唯识学研究
第一节 空、有二宗内在逻辑调适及法相宗之传衍
第二节 欧阳竟无与太虚宁汉两系的佛理之争
第三节 竟无法相唯识学诠
第四节 太虚科学唯识宗说
第八章 佛教的科学分析及佛学、科学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王小徐的佛学科学之比较研究
第二节 尢智表的佛学科学分析
中国佛教近代纪年
参考文献
《中华佛教史》后记/汤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