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瓷粉墨丹青一老翁

瓷粉墨丹青一老翁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无
  • 出版日期: 2014-05-01
  • 商品条码: 978710009099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6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剧协主席、有名京剧艺术家尚长荣一句京剧道白“寿延风光好”,称赞宋老德高望重,梨园独步,德艺双馨。宋宝罗工老生,也唱过老旦。出生于梨园家庭,行四,父亲宋永珍,是有名的旦角演员,信仰基督教,就让牧师给起名为保罗。母亲本是旗人,官宦人家,因爱慕宋父台上那番俊雅,遂嫁他。夫唱妇随,也成了有名的青衣,嗓子倒掉后改演丑角,名气很大。许多青年坤伶诸如孟小冬等都拜在门下,称她为干妈。宋宝罗1916年生于北京,少年时走红京津、山东、河南一带;16岁时开始学国画和篆刻艺术,得到齐白石、徐悲鸿诸名家指导;23岁时在上海成立宋宝罗京剧团;1958年4月加盟杭州京剧团,并定居杭州,1969年后在浙江京剧团工作至退休。
作者简介
  刘连伦,男,京剧编、导、演,并从事戏曲研究。1993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担任编导、策划、撰稿等工作,独立编导电视作品有系列专题片京剧名人之后系列――《梅兰芳和他的子孙们》等,10集系列专题片《盛世梨园谈往录》,以及《菊坛翘楚李慧芳》《海峡两岸梨园情》《洋女婿――威廉》《情系于成龙》《北京曲剧大师魏喜奎》等近百部专题片,2012年获弘扬京昆艺术特殊贡献奖。

王军:山东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发表过《张学良对东北军的教育及东北军的抗日贡献》、《图书馆教存民主的张扬》、《舐犊情深爱国如命一追忆我的祖父、原东北军将领王肇治》、《祖父与台儿庄大战》、《访京剧丑角表演艺术家张金梁》、《感受大师风范弘扬阔粹艺术》、《拜见菊坛名宿李慧芳》等文章。著有《菊苑双葩慧丽同芳——李慧芳》、《菊苑双葩慧丽同芳一李丽芳》(与刘连伦合作)。2007年获得CCTV第〈届全同京剧票-友大赛金奖
目录
艺苑春秋
1 我的父亲宋永珍
2 我的母亲宋风云
3 我的哥哥们
4 小神童唱红老北京
5 我的书画篆刻之路
6 恢复嗓音重上舞台
7 凄风苦雨闯江湖
8 我为蒋介石演戏
9 告别黑暗迎来曙光
10 大妹宋紫萍之死
11 第一次走进中南海
12 落户杭州
13 我和的京剧缘
14 “”之中进“牛棚”
15 叶剑英为我平反
16 花甲之后的夕阳红
17 小妹宋紫珊
18 爱情生活的甜蜜与辛酸
19 我和我的孩子们
谈艺说戏
我演传统戏
一《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二《四郎探母》
三《汉献帝》
四《岳飞》
八《一捧雪》
九《三辞朝》
十《春秋笔》
创作编演的剧目
改编整理“十贤母”的剧目
振兴京剧我之见
有关当前演出剧目
如何看待传统戏
我小时候怎样吊嗓子
为什么我不收徒
《逍遥津》和《哭秦庭》
我演过的京剧剧目
梨园见闻
“喜神”的来历
后台供奉的神龛有讲究
从跑龙套说起
跑龙套遇上了“国丧”
“龙套王”施启元
杨小楼与《霸王别姬》
看杨小楼先生最后一次演《挑华车》
金少山临场装病
话说李多奎
《群英会》里面黄盖的一段唱词
剧本择录
《六部大审》
《朱耷卖画》
《刘伯温辞朝》
开博交友
博文选摘
我为宋宝罗先生做博客
宋宝罗年表
给父亲的一封信
后记
摘要
    母亲的决定在那个讲究封建门第的旧社会是不可思议的事。父母之所以能顺利成婚,其原因之一是父亲毛毛旦的舞台风姿的确美丽动人,母亲接近被他的技艺迷住了。她敢于爱,尽管当时母亲只有十六岁,父亲三十二岁,他们的年龄相差一倍,而且父亲还有过一次婚史,但是母亲决心已定,非毛毛旦不嫁。她敢于冲破门第观念,和封建家庭一刀两断,姥爷全家虽然百般阻挠却无济于事;再者此时母亲的家已败落,经济十分窘迫,这也是促成母亲能和父亲顺利成婚的原因之二。
     出身于高门大户的母亲,自嫁给我父亲以后,并没有甘心做一个家庭妇女,她凭着自己的聪颖和好学,竟跟我父亲学起了戏。父亲看到母亲有一条又甜又亮的好嗓子,身材、相貌也都不错,符合演青衣的条件,于是就手把手教她身段、唱腔。由于母亲酷爱戏、悟性好,所以学起戏来非常快,不到两年的时间,不仅以金翠凤的艺名成功“下海”,成为专业的河北梆子艺人,而且很快就唱红了大小戏园。打此以后,我母亲就跟着我父亲走南闯北,夫妻二人一唱一和好不风光。
     夫唱妻随的好日子过了两三年后,有一次父亲演出他的拿手好戏《大劈棺》,这出戏他有个绝活,就是要从高台上翻下来。不想从来不失手的他,这次在向下翻跟头的时候,衣服刮倒了高台上的灵牌,随之失重落地,不但摔伤了腿,而且因为脸部朝下,下巴骨也磕坏了,做了锯骨手术。父亲是唱旦角的,下巴被锯就是破了相,也就不好再登台演出,只能帮助我母亲张罗,做些台上台下的事情。这样一来,家庭的一切重担只能落在了我母亲的身上。
     那时父母在上海滩演出,我的大哥宋紫君刚刚两岁,母亲又生下了二哥宋遇春。为了赚钱养家糊口,我母亲没等出满月就再次登上舞台,到浦东那边的戏园子去唱戏,每天要打从黄浦江过来过去,风很大,结果身子受凉,嗓子也哑了。从此,一条脆亮的嗓子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演青衣戏主要是唱功,嗓子坏了这青衣戏就无法再唱,但也不能在上海坐吃山空,必须想办法返回北京再说。在坐船回北方的时候,我父亲和同船的人赌博,输光了身上所有的钱,还要带到浦东去吃官司,就在这走入困境的时候,幸好在上海演出的师哥程永龙给予了大力帮助,他托人让父母他们乘免费轮船经天津返回了北京,租住在天桥附近的施家胡同4号。
     一家子总要吃饭,母亲和京剧名坤伶筱兰英在南方同过几次班,有些交情,这时就找到筱兰英静,筱兰英一口答应。妈妈为了一家子的生活,下定恒心,只要有班搭,扮宫女,跑龙套都干,在商量戏码的时候,筱兰英提出唱《失空斩》,戏中有报子再赶老军,是两个丑角演的,班子里有个青年姑娘不会这角色,而我母亲从小就听谭鑫培的《失空斩》,这个报子老军她会演,就自告奋勇说我能来,演的时候还很好地完成了。
     第二场是筱兰英的《探母·回令》,我母亲扮演丑角的国舅,没想到效果出奇好,从此她就下定了决心,往丑角、彩旦里钻研,同时,也就把艺名金翠凤改成了宋风云。虽然下决心改丑角,但也不是一帆风顺,也有种种的困难存在,一是底子太薄没学过,二是这丑行太复杂,戏路太广了,天天都有难关。筱兰英能唱的戏太多,凡是谭派戏她都能演,如《打渔杀家》《问樵闹府》《打棍出箱》《奇冤报》《一捧雪》等,每一出戏的丑行角色都很重要,妈妈是应丑行了,不能说因为不会而不演,真是急得不得了,饭吃不下,觉睡不好,天天赶鸭子上架。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