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伍尔夫散文精选
字数: 270.00千字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作者: 无
出版日期: 2014-05-01
商品条码: 9787550709133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
¥32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黄梅编选的《伍尔夫散文精选:世界散文八大家》撷选了伍尔夫散文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目或章节,以议论英语文学作品和作家的书话为主,也兼收若干抒情、记事或论争的文字。共分为三组:靠前组选自《普通读者》(一、二集);第二组选自其他文集;第三组为《自己的一间屋》一书的第二、三、四章。译文出自多名译者。伍尔夫的散文虽然平易近人,但是翻译起来还是有相当难度的。这主要是因为她对英国历史文化往事徐徐道来、如数家珍,语间又多含揶揄嘲讽,译者实在难以——钩沉索隐,理解起来难免会有偏差,更遑论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系统中找到恰如其分的对应表达。此外,她的风格比较口语化,却又不属于市井语言,而是大量采用一种知识女性信马由缰、边思边说的长句型。因而,《伍尔夫散文精选:世界散文八大家》在把握文体时会常常感到进退两难;不同译者在具体处理中分寸也必有差异。
作者简介
黄梅,1950年生。1957-l968年在北京上学。1968年底从北京赴山西雁北“插队”。1973至1989年间先后在山西大学外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和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英语系学习,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论著有《女人和小说》、《灰姑娘梦的演变》(英文,在美国出版)、《不肯进取》、《推敲自我:小说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双重迷宫》等。编著有《现代主义浪潮下》;译著有《浪漫派、叛逆者和反动派》(与陆建德合译)等。柳鸣九,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我国有名学者,理论批评家,散文家,翻译家,在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2000年被法国巴黎大学选定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2006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终身荣誉学部委员”称号。
目录
总序:散文的疆界在哪里
选本序: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她的随笔
笛福
简·奥斯丁
现代小说
《简·爱》与《呼啸山庄》
俄国人的观点
保护人和番红花
现代随笔
切斯特菲尔德勋爵的《教子书》
伯尼博士的晚会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多萝西·华兹华斯
杰拉尔丁和简
《奥罗拉·李》
伯爵的侄女
“我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
轻率
蛾之死
果园里
笑的价值
安达卢西亚的小客店
夜行记
论戴·赫·劳伦斯
小说的艺术
班奈特先生和布朗太太
妇女和小说
沃尔特·罗利爵士
斯特恩
约翰逊的一位朋友
狭窄的艺术之桥
记一位忠实的朋友
自己的一间屋(节选)
附:弗吉尼亚·伍尔夫年表
摘要
俄国人的观点
既然我们经常怀疑,和我们有这么多共同之处的法国人或美国人是否能够理解英国文学,我们应该承认我们更加怀疑,英国人是否能够理解俄国文学,尽管他们对它满怀热情。至于我们所谓的“理解”究竟是什么意思,可能争辩不休无法肯定。人人都会想起那些美国作家的例子,特别是那些在他们的创作中对我们的文学和我们本身都具有*高识别能力的作家;他们一辈子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后通过合法的步骤成了英王乔治陛下的臣民。尽管如此,难道他们了解我们了吗?难道他们不是直到他们生命的*后时刻还是些外国人吗?有谁能够相信,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是由一位他所描绘的那个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写的,或者,有谁能够相信,他对于英国作家的批评是出于这样一个人的手笔,他曾经阅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却一点也没有意识到把他的文化和我们的文化分隔开来的大西洋以及大西洋彼岸的两三百年历史?外国人经常会获得一种特殊的敏锐性和超然独立的态度,一种轮廓分明的观察角度;但是,他们缺乏那种毫不忸怩拘束的感觉,那种从容自如、同胞情谊和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感觉,这些感觉有助于形成亲密的关系、正确的判断,以及迅速交换信息的密切交往。
使我们和俄国文学隔膜的不仅有这一切缺陷,还有一个更加严重得多的障碍――语言的差异。在过去的十年里欣赏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作品的所有读者之中,能够阅读俄文原著的也许不超过一两个人。我们对于它们品质的估价,是由评论家们作出的,他们从未读过一个俄文字,或者到过俄国,或者听过俄国人说俄语;他们不得不盲目地、*对地依赖翻译作品。
那么,我们等于是说,我们是丢开了它的风格来对整个俄国文学作出判断。当你把一个句子里的每一个字从俄文转换成英文,从而使它的意义稍有改变,使它的声音、分量和彼此相关的文字的重心接近改变,那么除了它的意义的拙劣、粗糙的译文之外,什么也没有保留下来。受到了这样的待遇,那些伟大的俄国作家好比经历了一场地震或铁路交通事故,他们不但丢失了他们所有的衣服,而且还失去了一些更加微妙、更加重要的东西――他们的风度,他们的性格特征。英国人以他们赞赏俄国文学的狂热性来证明,那劫后余生遗留下来的东西,是十分强有力、感人至深的;然而,考虑到它们已经是残缺不全的,我们就不能肯定,我们究竟有多大把握可以相信我们自己没有非难、曲解这些作品,没有把一种虚假的重要性强加于它们。
我们说他们在某种可怕的灾难之中失去了他们的衣服,这是因为某种如此的形象可以用来描述那种单纯朴素、富于人性的品质,这种品质摆脱了企图隐藏、伪装它的本性的一切努力而在惊慌失措之中流露出来,而这就是俄国文学――由于翻译或者某种更加深刻的原因――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我们发现,这些品质接近浸透了俄国文学,在比较次要的作家身上和比较重要的作家身上同样地明显。“要学会使你自己和人们血肉相连、情同手足。我甚至还要加上一句:使你自己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人物。但是,不要用头脑来同情――因为这还容易做到――而是要出自内心,要怀着对他们的热爱来同情。”不论你在何处碰巧读到这段引文,你马上就会说:“这是出自俄国人的手笔。”单纯朴素的风格、流畅自如的文笔,假定在一个充满不幸的世界中对我们主要的呼吁就是要我们去理解我们受苦受难的同胞,而且“不要用头脑来同情。_一因为这还容易做到――而是要出自内心”――这就是笼罩在整个俄国文学之上的那片云雾,它的魅力吸引着我们,使我们离开我们自己黯然失色的处境和枯焦灼热的道路,到那片云雾的荫庇之下去舒展――而那后果当然是不堪设想的。我们变得窘困、拘束;否定了我们自己的品质,我们就用一种装模作样的仁慈善良和简朴风格来写作,这是*端令人作呕的。我们不能带着淳朴的自信去称别人为“兄弟”。在高尔斯华绥的一个短篇小说里,有一个人物这样来称呼另一个人物(他们俩都深深地陷于不幸之中)。顷刻之间,一切都变得牵强做作。在英语中,和“兄弟”相当的词汇是“老兄”――这是一个大不相同的词儿,带有一种讽刺挖苦的意味,一种难以明确表达的含蓄的幽默。虽然那两个英国人在他们深深陷于不幸之时相遇并且这样互相招呼,我们可以肯定,他们将会找到工作,发财致富,在他们一生中的*后几年过上奢侈的生活,并且留下一笔钱财来防止可怜的穷鬼们在泰晤士河岸上称兄道弟。但是,正是那种共同的苦难,而不是共同的幸福、努力或欲望,产生了那种兄弟情谊。正是那种深刻的“悲伤”――哈格柏格?赖特博士发现这是俄国人的典型特征――创造了他们的文学。
一个这样的理论概括,即使把它应用于文学实体之时包含着某种程度的真理,如果两位天才作家在它的基础之上开始工作,当然就会使它发生深刻的变化。立刻就发生了许多其他的问题。可以看出,一种创作“态度”并不简单;它是*常复杂的。在一场交通事故中丧魂落魄、失去了衣服和风度的人们,会说出一些生硬的、刺耳的、不愉快的、别扭的话,即使他们说话的时候带着那场灾难在他们身上造成的放任、直率的态度。我们对于契诃夫作品的初步印象,不是朴实无华而是困惑不解。它的意义究竟何在?他为什么要把这一点写成一个短篇小说?当我们读了他的一篇又一篇作品,我们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他们分手之后又相逢,*后他们俩谈论他们的处境以及用什么方法才能从“这可怕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
P32-34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