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叙说所有

叙说所有

  • 字数: 14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作者: 阎晶明
  • 出版日期: 2014-05-01
  • 商品条码: 978750683940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0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才华横溢的阎晶明具有评论大师的潜质。
《叙说所有》作者阎晶明认为,中国文学今后更应该向传统文学看齐,向经典看齐,这样才能从细节中做到最质朴的文化自信。
作为国内有名青年批评家,阎晶明的文艺批评视野开阔,言之凿凿,既有理又有趣。
在《叙说所有》的文字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他眼光之敏锐,语言之真性情,思维之真理性,他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这个世界复杂多变的文艺现象,语言细腻中不乏尖锐,平实中透出智慧,理智中洋溢着灵动。
作者简介
阎晶明,1961年生,山西人,198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同年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专业研究生,1986年毕业,获四川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86-2002年任职于山西省作家协会,现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出版有著作《十年流变———新时期文学侧面观》(1992年)、《批评的策略》(1996年)、《鲁迅的文化视野》(2001年)、《鲁迅与陈西滢》(2001年)、《独白与对话》(2004年)等,主编有《鲁迅演讲集》、《新批评文丛》、“大西部长篇小说丛书”等。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
目录
第一辑 读鲁迅
鲁迅:暗夜里的思想者
鲁迅:起然烟卷觉新凉
鲁迅:“故人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何处可以安然居住?
孤独者的命运吟唱
鲁迅的青年观
鲁迅为什么不写故宫
鲁迅:“立誓不做编辑者”
从鲁迅谈讲演魅力
鲁迅自序里的自谦
柔性的鲁迅
留下鲁迅这个资源
这也是鲁迅精神
序跋不再谦虚
姿态即精神
第二辑 观文艺
利益优先的国际政治
谈谈“国家形象塑造”
当“文化”遇到“春节”
对话与述说的意义
短篇小说的命运与机遇
今天的文人丢失了什么
读《论语》识新“知”
没有艺术自觉就没有电视剧艺术
电视剧的文化生态与电视文艺批评
电视文艺批评的生命力
青歌赛:传承与创新的艺术舞台
电视的能量与文艺的力量
亲情浓得化不开
在复杂的背景中再现历史
《借枪》的价值
..........
摘要
    二、鲁迅的吸烟习惯与写作
     鲁迅吸烟给人印象深刻的特点,是他吸烟“不吞到肚子里”;不轻易从口袋里取出盒;有“好烟”不独用而更愿意和朋友分享;很顾忌不吸烟者对烟雾的反应。许广平忏悔自己没有重视鲁迅吸烟,是因为鲁迅自己时常说:“我吸是不管好丑都可以的,因为虽然吸得多,却是并不吞到肚子里。”郁达夫则很生动地描述过鲁迅吸烟时的动作,“当他在人前吸烟的时候,他总探手进他那件灰布棉衫里去摸出一支来吸,他似乎不喜欢将烟包先拿出来,然后再从烟包抽出一支,而再将烟包塞回袋里去。他这脾气,一直到了上海,仍没有改过。不晓得为了怕麻烦的原因呢,抑或为了怕人家看见他所吸的烟,是什么牌”。而鲁迅与人分享“好烟”的情景,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一文中说过,“有一次有人送给他十来听‘黑猫牌’,照理说好好地留着自己用了,却是不然,他拿来分送朋友和兄弟。无怪有人说他自己吸廉价的烟,留着好的请客。其实是有什么拿出来一同享受,而不是同时分开两种待遇的”。
     烟瘾极大的鲁迅并不是毫不顾及别人对“烟雾”的反应,李霁野在《忆鲁迅先生》中谈到自己在北京造访鲁迅时的一个细节:“鲁迅先生是不断吸烟的,所以这间小屋里早就充满了浓馥的烟了。看出我是怕烟的了,便笑着说,这不免太受委屈,随即就要去开窗子。”李霁野还记述一九二九年五月鲁迅由上海返北京,他和韦素园去访问时的情景,其中谈道,“在畅谈了几点钟之后,素园才想起几次让请先生吸烟,他都摇头说不吸了,是为避免使病室里有烟味,不是真的戒绝;再三说了对自己无碍,先生才走出病室,站得远远的急忙吸完了一支纸烟。”李霁野因此感慨道:“这是小事,是的,然而小事里正可以见体贴。”由此可见,鲁迅对自己吸烟的嗜好对别人的影响是很注意的。
     人们常说文人好吸烟,或许是相信一种误识,认为吸烟有助于思考,所以对鲁迅吸烟这一嗜好,并没有人回避去谈。的确,鲁迅的文章里也时常会拿“烟”说事。一边吸烟一边思考一边写作,可能是鲁迅经常的状态。许广平在《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里说:“他更爱抽烟,每天总在五十支左右。工作越忙,越是手不停烟,这时候一半吸掉,一半是烧掉的。”鲁迅自己在《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这就很写实地道出了先点烟而后写作的习惯。《野草》里,鲁迅塑造的思想者形象也常有陪伴。“我打了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秋夜》)。“我疲劳着,捏着纸烟,在无名的思想中静静地合了眼睛,看见很长的梦,忽而警觉,身外也还是环绕着昏黄,烟篆在不动的空气中上升,如几片小小夏云,徐徐幻出难以指名的形象”(《一觉》)。“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好的故事》)。
     鲁迅小说里,魏连殳、吕纬甫这些灰色的知识分子,也常常是烟不离手,或者说,鲁迅不时通过吸烟来强化环境氛围和人物处境。《孤独者》里这样描写魏连殳:“我只见他很快地吸完一支烟,烟蒂要烧着手指了,才抛在地面上。”“‘吸烟罢。’他伸手取第二支烟时,忽然说。我便也取了一支,吸着,讲些关于教书和书籍的,但也还觉得沉闷。”小说还描写他“一面唉声叹气,一面皱着眉头吸烟”的不堪景象,并且用“我到校两月,得不到一文薪水,只得连烟卷也节省起来”这样的“标准”来强化一个穷困潦倒者的窘境。
     《在酒楼上》里,吕纬甫同样是一个嗜烟者,“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地向我说”。“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他也不像初到时候的谦虚了,只向我看了一眼,便吸烟,听凭我付了账”。由于鲁迅自己有吸烟的嗜好,他在描写失落的知识分子时自然会想到用吸烟描述气氛、表达感情。并不能说吸烟这个情节是小说必须的妙笔,但至少增加了我们对“在酒楼上”的“孤独者”心境的认识和感知。
     现实生活中,凡遇有不开心的时候,鲁迅也会在吸烟方面表现出特殊的一面。一九二五年,因女师大风潮,章士钊撤销了鲁迅在教育部的佥事职务,尚钺在《怀念鲁迅先生》中讲述了他其时访问鲁迅的情景:
     “他也拿起一支烟,顺手燃着,把火柴递于我。
     我燃着烟,抽的时候觉得与他平常的烟味两样,再看时,这不是他平时所惯抽的烟,而是海军牌。‘丢了官应该抽坏烟了,为什么还买这贵烟?’
     ‘正是因为丢了官,所以才买这贵烟,’他也看看手中的烟,笑着说:‘官总是要丢的,丢了官多抽几支好烟,也是集中精力来战斗的好方法’。”
     许广平在《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里谈到,厦门大学期间,鲁迅看到校方尊从投资学校的“资本家”而轻视教授,非常愤懑。他和同事们聚餐,“同时也豪饮起来,大约有些醉了,回到寝室,靠在躺椅上,抽着烟睡熟了,醒转来觉得热烘烘的,一看眼前一团火,身上腹部的棉袍被头引着了,救熄之后,烧了七八寸直径的一大块”。同样的事件,川岛在《鲁迅先生生活琐记》里也谈到,而且这件棉袍还是由川岛拿回去请家里的女工缝补好的。讲这样的故事并不是想拔高鲁迅吸烟的内涵,但的确从中可以见出鲁迅身上活生生的“烟火气”。
     P12-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