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尘封岁月

尘封岁月

  • 字数: 505.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施燕平
  • 出版日期: 2014-01-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1048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83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尘封岁月》由施燕平所著,《尘封岁月》是当代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见证人,七十年代《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施燕平先生的回忆录。回忆录,内容分为五部分:靠前部份“烽火遍野的青少年时代”,第二部分“上海文坛的风风雨雨”,第三部份“忆《朝霞》,聚散沉浮”,第四部份“在北京的沧桑岁月”,第五部分“安身立命,找到了美满归宿”。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的文学事件的回忆,改革开放以来的靠前外文学发展、交流的经历,是本书的主体。
目录
被沉默者的话――《尘封岁月》序吴俊
第一部分  烽火遍野的青少年时代
一、可爱而多难的故乡
二、15岁踏上社会
三、书籍伴我度过混乱的岁月
四、第一次见到新四军
五、矢志不当亡国奴
六、永不磨灭的一个亮点
七、终生难忘李家沟
八、在日寇投降的日子里
九、东台受训,我当了女生班长
十、北撤前夕的一段小插曲
十一、强渡旧黄河告别战斗的华中地区
十二、两次冲破敌人的海上封锁
十三、迎暴雨夜过胶济线
十四、辗转在胶东半岛
十五、随军南下进入大上海
十六、奉命接管、监印
十七、简要的回顾
第二部分  上海文坛的风风雨雨
一、我怎么会跨进作协的大门
二、值得回味的一段经历
三、早期《萌芽》的跌宕起伏
四、“49天会议”的来龙去脉
五、“小钢炮”和“傻丫头”
六、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
七、《钢人铁岛》事件引起的风波
八、三个刊物合并后的《上海文学》
九、陈沂的《白山黑水》被腰斩的经过
十、以群的可贵品格
十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十二、“”初期,以群愤而辞世
十三、在狂热的日子里
十四、我成了黑帮的忠实爪牙
十五、相互揭发,掀起造反高潮
十六、“裴多菲俱乐部”的奇怪现象
十七、巴金在“”中的屈辱遭遇
十八、“炮打”的前后经过
十九、工、军宣队进驻上海文化系统
二十、“一打三反”时的戴厚英
二十一、风波迭起的干校生活
二十二、闻、戴之恋以至诗人之死
第三部分  忆《朝霞》,聚散沉浮
一、1972年的一个座谈会
二、丛刊的稿源和创作学习班
三、出版《朝霞》月刊和编辑队伍的形成
四、《朝霞》的办刊方针
五、《朝霞》的作者群分析
六、突然而来的《朝霞》事件
七、告别《朝霞》
八、三十年后的一次聚会
第四部分  在北京的沧桑岁月
一、《人民文学》初期的筹备工作
二、一份解放军文艺社的座谈纪要
三、在回上海组稿的日子里
四、为编好“创刊号”尽力
五、列车上传出噩耗
六、举办学习班,鼓吹写“反资”文学
七、《机电局长的一天》引起的风波
八、所谓“18棵青松”会议
九、震惊中外的天安门事件
十、不幸事件接踵而至
十一、一代伟人永辞人间
十二、恶贯满盈的“四人帮”终被粉碎
十三、谈与“四人帮”的内部斗争
十四、出版局强调:刊物要紧跟时代步伐
十五、袁水拍的交代、检查
十六、出版局派来了军代表
十七、失火事件
十八、实习者一个个走了,难忘英年早逝的陆星儿
十九、运动深入,我开始接受审查
二十、有关被迫害致死的珍贵史料
二十一、检查我在《朝霞》的错误
二十二、《一篇揭矛盾的报告》出笼前后
二十三、欢庆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
二十四、清查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十五、从外调中引发出的一点感受
二十六、回沪探亲一月
二十七、扑朔迷离的西单事件
二十八、探望浩然、李学鳌
二十九、难得的两次聚餐
三十、最后一次检查
三十一、终于结束了三年多的京城生活
三十二、天长地久,珍贵友情永存
第五部分  终于找到圆满归宿
一、我怎么会选择复旦分校
二、为开设新学科尽力
三、纽约讲学记事
四、江淮才女戴厚英的悲惨结局
五、九九归一,重操编辑旧业
六、尾声
后记
摘要
    我的故乡,在江苏省启东县一座名为北新镇的小集镇,她南靠长江,东临黄海。那里没有奇山大川,也没有任何名胜古迹,连比较像样的建筑也很难找到。就是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多少年来,在我的心灵深处总是占据着一个难以摆脱的位置。
    北新镇并不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在清代中叶前,长江口的崇明岛北侧陆续涨出一个个小沙洲,于是崇明岛上的一些佃农和乡民,陆续前来开沙垦荒,繁衍生息。至清代末,一些沙洲与长江北岸的陆地连成一片,形成了这片气候宜人的土地,并逐渐在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段建起了市镇。北新镇是北岸的新镇之一,也许是这个缘故,取名为北新镇。尽管坐落在长江北岸,北新镇却有江南的韵味。这一带人的口音与崇明话相近,同属吴语系统,故这一块地区的人,从不承认自己是江北人,潜意识中以江南人自居,或自称是沙上人。
    北新镇主要是一条东西向的长街,约有四五里长。黑瓦粉墙的建筑栉比鳞次,条石铺成的街道,虽不如现代都市的柏油马路那般光滑平整,却也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情。小镇的中段,被十几里外的长江口伸来的一条竖河辟成东西两截,河上架起大木桥,把两截连成一片。桥东边矗立着一座约有四层楼高的方形建筑,这是全镇专享的优选建筑了,镇上人称之为“守望台”。据说多年以前,北新镇曾是启东、海门去崇明、上海的通道之一,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这就成了江匪海盗的垂涎之地,隔三差五地前来骚扰。乡绅们为了能及早察觉匪盗的踪迹以便预作防范,随即集资兴建了这座建筑。登上守望台顶,放眼望去,可以观察到市镇周围几里地外的一切动静。
    不知是谁起的头,明明是一条小街,街面狭窄,只能容纳两辆手推独轮车擦身而过,却偏偏起了个颇有气派的大名:桥东称东大街,桥西叫西大街。这东大街,倒还算名副其实,虽然街面不宽,却是店铺林立,商家密集。砖木结构的店面房子,高矮相宜,廊檐突出,雨天可挡风雨,晴天可蔽天日。从桥头起一直到东市梢,各行各业俱全,日用百货、金银首饰、药铺典当、茶楼饭馆应有尽有;西大街却不同了,除了几家卖烟酒火柴之类的小商品外,多数为服务性行业,如裁缝铺子,鞋匠摊,豆腐坊,小铁铺和专营泡开水的老虎灶等等。
    1926年旧历八月十八日,我就诞生在这个西大街。“初三潮,十八水”,这是一个月中潮汛优选的两天,而八月十八日又是全年潮汛优选的。可是按迷信的说法,在生辰时日中推算出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我偏偏缺水。依照当地习俗,要在名字中填补。所以我一生下来父母就给我取名叫“淼泉”,这两个字中,藏有四个“水”字,可见补足了水分。
    从幼年记事时起,小镇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每天的早、晚两市。清晨,曙光初露,四乡的农民挑柴担菜,或手推独轮车装上米、糠杂粮之类的劳动产品,来到镇上,通过中间商代为粜卖,换取现钱。宽余一点的人,会去简陋的茶馆泡壶茶喝,爱喝多久就喝多久,慢慢细咂享用;有人喜欢去酒楼喝上半斤老白酒,坐个一两个小时,与茶朋酒友东拉西扯闲聊一阵,然后去百货商店买回一些日用必需品,或者到铁匠铺选购一两件农具,这才心满意足地走出市梢,回到他那终年劳动的栖身之所。
    晚市通常是在下午两三点钟,近郊的一些乡民,肩担着自己种植的蔬菜或河浜里捉到的鱼虾螺蚌,到小镇来沿街叫卖,换取一点零用钱,到四五点钟才陆续散去。
    我家住的是临街的店面房子,但既无资金经商,也无寸地可耕种。全家的日常生活,主要靠父亲以中间人的身份取得一点佣金来维持。在我家对门的走廊下,每天一早就摆上几只竹编的圆地盘,待上镇来粜卖米糠和粗粮的乡民自愿把粜卖的货物倒进地盘,经父亲以质论价,然后找到需要货物的买主,作成交易。父亲按规定从中抽取一定的佣金。这是一种没有固定收入的行当,有时连日阴雨,上镇粜卖粮食的乡民很少,家庭收入就断了来源。幸好父亲懂得一点儿科方面的医药常识,还能推拿针灸,于是邻近地区哪家的孩子有个头痛脑热的小毛小病,他就以小儿科郎中的身份出诊治疗,获取一些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尽管生活拮据,到1932年,当我到符合人学年龄时,家里还是让我背着书包开始上学。
    这是一所县立的小学,全名叫“大稷乡初级小学”,校址设在我家西边约有一里地的地方。学校一共设四个年级。一进校门,左右两旁栽着两排冬青树,像两道绿色的矮墙。学校外规模虽然不大,但校园内设施俱全,有荡秋千架、滑梯、跳跷板,还有定制爬竹竿的架子。第报到时,启蒙老师给我取学名,按我家的族规排列,我们这一辈,无论男女,均以“炳”字为辈,而且得嵌有水字,为此取名为施炳泉。    这所小学的教学活动十分正统。每周一,一听到摇铃声,全校同学马上集中到操场上,举行纪念会。先是集体唱国民党党歌:“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唱毕后即由校长面对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恭读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
    读完后,校长转过身来,面对全体同学,先讲一点国家大事,然后再说一点校内的事情。我当时年幼无知,只是鹦鹉学舌,跟着唱,跟着听。四年学习中,如今专享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姓翁的女教师。她是音乐教员,二十多岁年纪,本镇人,家住东大街,不仅人生得秀气,而旦态度和蔼可亲,像个大姐姐。她每周给我们上两节音乐课,由她踏着风琴一句一句地教唱。有一次,她教一首歌颂母爱的歌曲,当唱到“……她太疲劳了,你不见她的上额上,已刻上一条条的皱纹……”时,她的眼睛开始润湿,而唱到:“……世界上,唯有母亲者是很幸福的人,可是你,怎样报答母亲的恩情”时,她的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从她的教唱活动中,我们不仅学会了这些难忘的动听歌曲,而且在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了亲情关怀。
    当然,她除了教唱这种抒情的歌曲外,有时也结合当时的靠前形势,教唱一些激昂悲壮的歌曲,如东北三省沦陷后,教我们唱了《流亡三部曲》的靠前部《离家》――《松花江上》,以及充满爱国激情的《满江红》、《热血》和赞美矢志不渝的《苏武牧羊》等歌曲。令人遗憾的是,当我读到四年级的时候,因主持教务工作的校长女婿对她有非礼举动,自尊心特强的她立即辞职不干了。我们几个心抱不平的同学自发地聚到一起,去翁老师家请求她不要赌气,回到学校来。可是,她说啥也不愿再与那个校长女婿共事。从此,我们与她结束了师生关系,但她的音容笑貌,始终留存在我的印象中,她那动人的歌声常在我回忆的梦境中荡漾。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