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再见甲午
字数: 180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许华
出版日期: 2014-04-01
商品条码: 9787010133591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
¥3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许华编著的《再见甲午——蓝色视角下的中日战争》以报告文学般的叙事,生动再现甲午战争全过程;近百幅珍贵清晰历史图片,带你领略近代风云变幻:深刻的历史检讨,更是汇集作者对甲午战争史二十多年研究成果。《再见甲午——蓝色视角下的中日战争》是用平实的文字蕴涵精细历史解读和专业军事剖析,读来令人感慨深思。中日甲午之战,胜负已经早在较量之前,战场之外!
作者简介
许华,1963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后一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从事军战史研究工作在甲午战争与近代海军史方面取得诸多学术成果,是军内外有名的甲午战争与近代海军史专家。著或合著有《海军与海权》、《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甲午海祭》等书,曾担任央视12集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台湾电视专题篇《中日战争》和中影集团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的历史顾问等。
目录
序言(刘亚洲)
前言
第一章 西方列强纷至沓来
第一节 酣睡不醒的东方巨人
第二节 凶悍东来的坚船利炮
第三节 睁眼向洋看世界
第二章 富国强兵的探求
第一节 买来的舰队挂洋旗
第二节 “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第三节 日本侵台与海防大筹议
第三章 构筑蓝色长城
第一节 惩前毖后大办海军
第二节 威震东亚的北洋舰队
第三节 西北太平洋上的暗流
第四章 战幕从海上拉开
第一节 尽占先机的战略筹谋
第二节 不宣而战的开端
第三节 陆军初战成欢驿
第五章 烽火硝烟蔽陆海
第一节 中日陆军血战平壤
第二节 中日海军决战黄海
第三节 历史检讨之一:北洋舰队严重失误的战术运用
第六章 辽东半岛的暮秋
第一节 战火烧过鸭绿江
第二节 悄然登陆花园口
第三节 惨绝人寰旅顺口
第七章 山东半岛的寒冬
第一节 两度求和遭拒绝
第二节 如出―辙再登陆
第三节 海陆夹击威海卫
第八章 全军覆灭的舰队
第一节 悲情绝唱刘公岛
第二节 历史检讨之二:丁汝昌再度痛失宝贵战机
第三节 历史检讨之三:北洋舰队株守军港的真相和丁汝昌的悲哀
第九章 丧权辱国的结局
第一节 清军攻势仅存的局部战场
第二节 李鸿章忍辱喋血春帆楼
第三节 从始至终的“裸奔”
第四节 宝岛军民誓死抗争
第五节 历史检讨之四:“伤心问东亚海权”
第六节 历史检讨之五:甲午海战对世界海军发展的重要意义
附录一:甲午战争大事记
附录二:近代海军作战的阵法与战法述论
后记
摘要
以炎黄为始祖的华夏民族,自久远的上古年代起,就世代繁衍生息在欧亚大陆板块的东端。源远流长的黄河、温和湿润的气候、肥美丰腴的土壤和丰饶富足的物产构成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华夏民族创造出至今仍享誉世界的灿烂文明。
通常世人往往瞩目于中国古老的黄色黄河文明,但事实上从上古时代起,中华民族就向浩瀚的海洋迈出勇敢探索的脚步,在蔚蓝色的海洋文明中谱写下了不朽的历史篇章。
辽阔无际的神州大地,濒临太平洋西海岸,拥有18000多公里的漫长海岸线和6000多座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我们的祖先在久远的年轮里,就与大海结下了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记载中国上古时代典章文献的《尚书》中“四海会同”、“环九州为四海”、“江汉朝宗于海”等记述文字,就明确反映出华夏先民们对大海最初始的朴素认识;而《尔雅》中“物产富饶为陆海”的论断,则表明我们的祖先早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就非常客观而敏锐地认识到,海洋与大陆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考古发现的大量材料充分证明,早在久远的上古时代,华夏民族就生活在涛声不绝于耳的大海之滨。《史记·皇帝本纪》里记载了我们民族的始祖轩辕皇帝曾“东至于海”。《周易》中所述“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于天下”,则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利用海洋的高度理性认识。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木桨和舟山群岛出土的大量陶器,不仅证实了六七千年前就已出现了舟楫,而且表明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往返于大陆和舟山群岛。同样能够证明远古时代海上交通情形的大量实物,也被发现于辽东半岛和黄河沿岸的多个文化遗存之中。上述典籍所载的文字材料和南北海滨出土的丰富实物,无一不向世人表明,我们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走向海洋和最早经略海洋的伟大民族之一。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对蓝色海洋文明的不懈探求,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延续不断的一大文化传统。它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在15世纪上半叶达到最为辉煌的历史顶点。
1368年,元王朝的残暴统治被元末农民起义军推翻。以朱元璋为首的大明王朝封建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较好恢复和进一步繁荣。1402年继位登基的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继续大力推行开放“锐意通四夷”的对外国策,一心要在有生之年努力构建成一种靠前的天下太平、万国咸宾的隆盛之世。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作为永乐皇帝的特别使臣——下西洋总兵正使,率领着一支庞大的船队,以“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的精神,先后七次扬帆远涉重洋,访问了东南亚、印度洋、红海及非洲东海岸马达加斯加等37个国家和地区,在人类迈向海洋的庄严史诗中谱写下一曲空前辉煌的交响乐章。
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汪洋大海上,由数万人和百余艘船只组成的郑和远航船队,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的壮丽画卷。这幅慑人心魄的壮丽画卷,不仅充溢着中华民族勇于探索海洋征服海洋的顽强不息精神,而且饱含着闪耀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堪称当时世界之最的高超航海技术和杰出航海能力。郑和船队中优选的宝船排水量达14800吨,可载重7000吨,有9桅12帆,行驶在万顷碧波中蔚为壮观。1414年郑和船队第4次出航就横跨印度洋,是世界上有史籍记载的首次跨大洋航行,比意大利航海探险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大西洋之行早了78年。当时绘制使用的《郑和航海图》,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不依赖航路说明而能独立指导航海的地图,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航海图集。郑和船队采用的“罗盘定向”和“牵星过洋”等航海技术,更是开创了人类天文导航之先河,居靠前地位。
郑和七下西洋之伟大壮举,是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先导,具有远远超出航海范畴的广泛而深远的重大历史意义。有一位曾在牛津大学长期致力于海洋历史文化研究的威廉姆斯,用其兼政治家(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总理)与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博士)于一身的独特眼光,对中国人的航海历史作过这样一段评论:“要是郑和的远洋事业能够继续下去,进而到达美洲大陆,其影响所及,会把世界历史推进到一个新的方向。”
但威廉姆斯的评论毕竟只是一种推理和假设。不幸的事实是:中国的郑和没有成为哥伦布,甚至“郑和之后竞无第二个郑和”。这是为什么呢?郑和并非没有哥伦布的素质和机遇,也并非没有成就哥伦布航海业绩的时势,而是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不具备创造一个新时代所应推荐的海权意识。
更为不幸者在于,中国从明朝开始,出现了一个与世界性的走向海洋的时代大潮接近相反的逆向运动——禁海。
明朝初年,中国沿海地区开始受到倭寇的严重袭扰,由山东半岛逐次向南方蔓延,直至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为此,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屡屡发布禁海令。禁海令的初衷是禁止内地商贾出海勾结倭寇从事海盗贸易,以免危及沿海地区的社会安定,并保证国家的财富不致外流。但是,此项举措严重束缚了中国人民面向海洋发展的本真活力和进取精神,无异于因噎废食,必然导致国家僵化、停滞、远离世事而痛失文明交流的严重恶果,接近与其良好的初衷相背离。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朱元璋开创了一个锁国禁海的历史先河,他所建成的海防体系则具有双重功能:在海防原有的保卫国家安全的功能之外,新增加上一个捍卫国家禁海令并阻止民间海上贸易的功能,其基本核心是“守”与“防”。这说明,中国的海防从一开始就不是海权意识的产物,而是没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的闭关自守国策的结果。从本质上说,它是中国封建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产物,是重农轻商和重陆轻海传统思想的产物。
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的海禁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片板不许人海”。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明世宗朱厚熄下令:“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沿海军民,私与贼市,其邻舍不举者连坐”。明朝的水师,越来越专注于执行中央政府的禁海政策,这不啻是将发展海权的支柱变成了遏制海权意识和束缚海权发展的桎梏。在此期间,虽有少数文臣武将提出一些重视海洋和海权的积极建议,但此时的整个中央王朝优选封建统治集团已开始处于昏昧麻木的状态,对此不予理解和重视。而就在中国致力于紧闭门户的禁海之际,西方殖民主义者则开始掀起了空前浩大的海外拓殖浪潮,并开始叩击古老中国的国门。1514年,葡萄牙舰队首先闯入广州湾东莞县附近的屯门岛,后获准租用澳门用于“居住”。随后,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的船队更是络绎东来。P2-6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