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身是一种华丽的缘分,我们有幸迎来了一位才子的降临。
初落尘世,他就开始了一生的诗与梦的追寻。一生爱恨情仇,一生书香墨雨,汇成一片片如画诗情,浓得化成忧,淡得惹出愁。
我们追不回逝去的流芳华年,只能在一段段诗句里、一遭遭往事里循着他平生踪影,一点一滴地牵扯起那些生命里不曾出现日时代遥沅的记忆。
故事缘起于正德年间的浙江海宁,徐松亭在硖石经商,为硖石徐氏分支之始祖。
硖石小镇,富裕的徐家门庭,这便是徐志摩生命初始的地方。硖河从山中流淌而过,山上有宝塔、亭榭、楼阁,云树环合。山下有农家,还有溪水环绕。青山如黛,绿水长流,风景秀美,好一片隔世美景。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六次巡视江南就有四次驻跸硖石,忘情于硖石的山山水水。甚得天子青睐,其风光之秀美自然可想而知。
当时,随着家业不断兴旺、发达,徐家已成了硖石一带的首富。徐申如先生曾任硖石商会会长,在沪杭两地有相当大的名气。
时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新年将至,瑞雪纷飞。就在公历1月15日这,徐申如先生喜得一子。喜上加喜,父亲为儿子取名章塘,初字?森,小名又申。又申自出生之日起,就在父母祖辈仆人的包围中过着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日子。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一段传奇开启,所有繁华都成为他生命的底影,为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拉开序幕。
恰如南方繁华喧闹的古旧城墙,忽听春山冬水之中倏忽而来的惊雷一声,徐志摩的出现不得不让人刮目。
这里青山如黛、漫卷云天,绿水城郭一片清新明朗,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才子之地、文化之邦。
温山软水,自生华彩。徐志摩生于此地,自然凝结山水精华。
一个尊贵的少爷,生于好看的地方,优雅和浪漫仿佛是他命定的轨迹。
年华辗转,四季轮回,转眼间又申已周岁。这日,徐家大宅热闹非凡,亲朋好友、乡里乡亲都来庆贺又申满岁之喜。正当身穿百家衣、颈间挂着长命锁的又申,在放满笔墨纸砚等各种玩意儿的大木盘中胡乱抓摸之时,一个叫志恢的和尚突然闯进来,称自己能卜卦算命、预测未来,只见他在又申头上抚摩了一下说:“此子系麒麟再生,将来必成大器。”
一语说到了徐家人的心坎里,仿佛点中宿命,为此在1918年又申赴美留学前夕,其父申如先生为其改名为徐志摩。也或许由此,志摩非凡的一生转启了。
不管怎样,徐志摩的出世意味着徐申如及徐申如的家业有了后继之人,中国现代文坛也因此有了新月诗派,中国文坛有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诗人。
志摩成了徐家至宝,加之他自幼聪颖活泼,全家上上下下都很好宠爱他。
年幼的诗人生得聪明乖巧,喜欢问问题,喜欢玩游戏,喜欢听故事,在日光的环绕和岁月的亲吻里缓缓地奔向未知前路。
志摩有一位守护神,那就是他的老祖母,她是家中很年长的人,也是一家之尊。她是一位旧式持家女子,勤劳、温和且精明能干。孙子又申的衣食冷暖全在她的心坎上,只要又申稍有些身热咳嗽,她就会整夜睡不安稳,祖母的爱使他的童年充满了温暖和快乐。
祖母疼爱志摩,志摩和祖母也格外亲近,一大早起床,志摩总要先到祖母的床前请安,揭开帐子甜甜地叫一声“奶奶”。祖母总是会慈祥地回应一声,并依恋地抚摸着志摩的小脸,又疼惜地将志摩抱在怀里,拿出他爱吃的蜜枣或状元糕。
这些细碎的往事随着流年散落,徐徐地沉淀在志摩的记忆里。每当他回忆起来,心中格外温暖。
1923年秋,祖母撒手人寰,永远地离开了尘世,至爱的离去顿成志摩心中的至痛,天人之隔,也深深地割痛了志摩的心。26岁的徐志摩深情地写下了万字长文《我的祖母之死》,恣肆地回忆着那些阳光和煦昏睡着的午后,和那些模糊在泪雨中欢愉的记忆。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