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集群创新网络研究

集群创新网络研究

  • 字数: 148.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王松
  • 出版日期: 2014-03-01
  • 商品条码: 978731310797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49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企业相互聚集并形成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网络的角度出发,产业集群具有典型的网络形态特征,集群企业在技术研发与知识共享方面形成网络关系。集群创新网络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技术、信息、诀窍和新思想在群落内企业之间的传播和应用,创新网络内部成员之间合作关系的频度、强度、稳定度、和信任度等对于集群绩效产生积极作用,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创新网络合作度。然而,创新网络范式可能存在风险和缺陷。集群网络内部成员之间的高程度合作不一定带来高增长绩效。网络的内聚性、边界性和关系依赖性导致网络范式在集群形成阶段是创新的助力,但由于环境的快速变化而网络特征不变,集群中的企业对外界动荡的反应能力变得迟缓,从而让集群网络失去弹性,成为创新的阻力,导致集群锁定现象。
作者简介
王松,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担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媒体传播系主任。研究方向包括技术经济与创新管理、媒介商业模式创新、传播产业分析等。先后在英国University of Sussex、Coventry University和央视-索福瑞等机构学习工作多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等,参与多家知名企业管理顾问咨询项目,发表和出版论文、著作、教材等成果几十余篇(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创新的网络化范式
1.1.2  企业的集群化发展
1.1.3  集群创新网络的动态变化性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结构安排
第2章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理论评述
2.1  产业集群与创新理论
2.1.1  早期产业集群理论
2.1.2  新产业集群理论
2.1.3  国内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
2.1.4  产业集群创新的机制研究
2.1.5  产业集群创新优势产生机理
2.2  集群创新网络理论
2.2.1  集群网络化创新范式的形成机理
2.2.2  集群创新网络概念与构建机理
2.2.3  集群创新网络结构与要素
2.2.4  集群创新网络的多样化
2.3  技术演化与创新网络演化理论
2.3.1  技术的动态发展与网络演化
2.3.2  环境不确定性与网络式创新范式的缺陷
2.3.3  集群创新网络合作度、开放度与集群增长绩效
2.4  文献评述及其与本书的逻辑联系
第3章  集群创新网络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和假设
3.1  主要变量与概念模型
3.1.1  研究的主要变量
3.1.2  概念模型
3.2  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的建立
第4章  集群企业问卷与案例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
4.1.1  问卷调查的方法
4.1.2  问卷质量控制方法
4.2  变量的测量
4.2.1  解释变量一:集群创新网络合作度
4.2.2  解释变量二:集群创新网络开放度
4.2.3  被解释变量:集群增长绩效
4.2.4  调节变量:环境不确定性
4.3  案例研究设计
第5章  集群创新网络合作度、开放度、环境不确定性与绩效分析
5.1  集群的选择与状况介绍
5.1.1  集群的选择
5.1.2  宁波塑料产业集群介绍
5.1.3  杭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介绍
5.1.4  合肥汽车产业集群介绍
5.1.5  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介绍
5.2  样本描述性统计
5.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5.3.1  集群1  问卷效度和信度检验
5.3.2  集群2  问卷效度与信度检验
5.3.3  集群3  问卷效度与信度检验
5.3.4  集群4  问卷效度与信度检验
5.4  研究结果
5.4.1  集群1:宁波塑胶产业集群
5.4.2  集群2:杭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5.4.3  集群3:合肥汽车产业集群
5.4.4  集群4:永康五金产业集群
5.5  集群之间的比较分析
5.6  假设检验与分析
5.6.1  假设检验
5.6.2  结果分析
第6章  集群创新网络的案例分析:演化视角
6.1  宁波塑胶产业集群:宁波利时与宁波和富
6.1.1  初始阶段(1991~1995年)
6.1.2  成长阶段1(1995~2002年)
6.1.3  成长阶段2(2003~2008年)
6.1.4  成熟阶段(2009年至今)
6.1.5  本节小结
6.2  杭州信息产业集群:银江电子
6.2.1  初创阶段(2002~2006年):电子市场、松散网络与模仿式创新
6.2.2  成长阶段(2007~2012年):从集成创新到开放式创新的跨网络创新模式
6.2.3  本节小结
6.3  合肥汽车产业集群:江淮汽车
6.3.1  形成阶段(2000年以前)从以内生型为主导到技术引进
6.3.2  成长阶段:围绕核心企业网络合作与集成式创新(2000―2008年)
6.3.3  不确定环境下的开放式创新模式-跨集群创新(2008年至今)
6.3.4  本节小结
6.4  永康五金产业集群:星月集团
6.4.1  发生和成长期(1993―2000年):网络内的分工合作与机会主义
6.4.2  发展中期(2000―2006年):浪潮经济、知识积累与合作研发
6.4.3  发展瓶颈期(2007年至今):集群网络锁定与星月集团的挑战
6.4.4  本节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不确定环境下集群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建议
7.3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7.3.1  研究的创新性
7.3.2  研究的局限性
7.4  研究的未来展望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