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十二珍品阁

十二珍品阁

  • 字数: 226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洛朗·法比尤斯
  • 出版日期: 2014-01-01
  • 商品条码: 9787310044092
  • 版次: 1
  • 开本: 8开
  • 页数: 161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2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十二珍品阁》的中文译本出版恰逢中国和法国建交五十周年。为此我十分高兴,因为 我喜爱并尊重这个国度,欣赏中国的文化。我希望这本书将有助于我们两个社会之间的相互 了解,促进两国之间的友谊。
撰写这本书,我是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来分享我对绘画,尤其是法国绘画的激情, 因为绘画和我国历史关联密切。我很荣幸我的读者圈现在可以扩大到中国公众。此书出 版,由伟大的艺术家范曾作序,显示了中国社会对法国,以及这个国家的艺术和历史的浓 烈兴趣。艺术是文化和文明之间相互对话和理解的很好手段。凭借艺术,人们可以跨越大陆海 洋相互沟通。正如法国前部长,著名作家安德烈·马尔罗曾经说过的:“博物馆是赋予人 们优选理念的地方之一。”
法国绘画和中国绘画之间有许多机缘。两国绘画的相互影响由来已久,2011年北京故 宫博物馆和巴黎卢浮宫共同举办的关于两国帝王的宏伟展览便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此展览 呈现了几个世纪以来中法艺术交流的丰富。
法国绘画和中国绘画相同,都各自在本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绘画表达而且塑造 了其所属的时代。绘画也帮助定义了我们两国人民的性格,历史与公众想象。从十七世纪 以来,法国绘画一直与国土上发生的历史事件相互呼应。绘画以打破传统的方式,借以阐 释所处时代的新思想,甚至常常领先于当时的思潮。因此法国绘画以多次绘画方式的革新 为其特征。中国绘画,在我看来,似乎更加彰显着根植于古老传统的一种理想的延续性, 一种精神追求,呈现在实和虚的结合,以及墨线的气韵生动。在中国,绘画即是诗歌,远在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尝试画诗之前。 二十世纪,我们的两种绘画传统之间发展起来相互欣赏和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许多中国画家从学习西方经典中得到滋养,尤其是巴黎美院培养的大师们。他们应用油彩和来 自欧洲的思想创生出一种新的绘画艺术,反映了一个颠沛的社会。反过来,许多法国艺术 家却热衷于中国的水墨和绘画。
今天,随着图像的全球化,以及人际往来的全球化,日趋丰富的交流愈发滋长了我们 两国传统和艺术家之间的相互倾慕的关系。中国的画家们,无论是否曾旅居法国,都在影 响着法国乃至世界的画家。中国和法国,水墨和油彩,宣纸和画布,道和启蒙思想:通过 绘画,我们两种文化邂逅并保持无声但密切的多姿多彩的对话。
期待这本书可以帮助滋养这种相互的好奇心。了解了我对所喜爱的这些法国画作的分 析,也许中国读者甚至可能会换个角度来欣赏唐宋绘画呢……
二十世纪以来,在人文学科诸领域的巨大进步,是人们从狭小的专注一隅的视角, 推向一个广阔的视野。这在下列的领域呈现了靠前的绚烂景象:哲学、历史学、人类 学、美学从往昔一步一趋的前进,进入了空前的飞跃。这方面英国的汤因比、德国的斯宾 格勒、中国的雷海宗无疑是“来吾导夫先路”的巨人。然而可惜汤因比、斯宾格勒和雷海 宗先生可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他们一涉猎艺术史,便有三缄其口的窘态,因为他们 不是艺术的鉴赏家,或者他们缺少了一些什么。譬如法比尤斯先生,面对着艺术有着自己 的喜悦、远观、积淀、阅读、思考、激动甚至陶然的享受。这就是阅读法比尤斯《十二珍 品阁》使我心旷神怡的原因。追随着他美妙的论述,走进法国绘画自古典主义、浪漫主 义、印象主义和现代派的五彩纷陈的境域。
法兰西民族是一个富于艺术气质的民族。他们有虹吸鲸饮世界艺术成果的雄心,同样 他们有一种“传统便是迷恋他乡”的不固步自封的胸襟。艺术家们把自己的关怀及于世界 上任何足以激发艺术灵感的地方,无论是非洲的、中东的、远东的人类文化遗迹和现状, 他们都投以巨大的热情。法比尤斯先生告诉我们:“应该有能力倾听艺术家要表达的,善 于接受他的信息,从而开启静思或梦想的旅程”。
作者简介
洛朗·法比尤斯,法国有名政治家,曾任法国总理、议长、财政部长等职,现任法国外交部长。他书生于古董商家庭,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获得大学教师资格,对法国绘画艺术颇有研究。
目录
中文版序/洛朗·法比尤斯
画阁凌烟――欣读《十二珍品阁》/范曾
欣看画阁建长桥/薛进文
前言
一 百姓
二 卓尔不群
三 议会法国
四 国家领袖
五 城市法国
六 无忧无虑
七 大教堂
八 他乡
九 战争
十 体育与绘画
十一 为大众绘画
十二 黑色材料
结语
参考书目
图片版权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