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代表中国雕塑艺术的100件雕刻

代表中国雕塑艺术的100件雕刻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 作者: 李默
  • 出版日期: 2014-03-01
  • 商品条码: 9787807666417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2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的历史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和挫折。它的历史无处不在,决定着我们中国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造就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河奔流到现在。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李默编著的《代表中国雕塑艺术的100件雕刻/了解历史》的意义和使命。本书力求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代表中国雕塑艺术的100件雕刻/了解历史》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作者简介
李默,原名李亚平。海南万宁人。198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汉语言专业。1973年赴海南国营英州林场插队务农,后历任广东省旅游局干部,广东旅游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副编审。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浪迹天涯》、《天上人间》、《风景》等。散文《人生该灿烂》获广东省作协第七届新人新作奖,《驼玲,摇出潇洒风采》获2014年《羊城晚报》佳作奖。
摘要
    远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兽骨、兽牙、兽角等原材料制成器物,与石器、木器、陶器同时使用。
    在浙江省考古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一些象牙雕刻制品,虽发现不多,制作也粗犷,但已属于原始的工艺美术品,同时也反映了原始先民的审美力。牙和骨、角一样,都是功物身体中很坚实的部分,用这些材料制成的器具,美观耐用,又容易加工成器,装饰性强,因此很早就被原始先民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制作牙器的材料,很先是多种兽牙,随着牙器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逐步选中象牙材料成为牙雕器的主要材料。这是因为象牙在各种兽牙中,质厚色美,光洁如玉,为人们所喜爱。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象牙制品仍然为人们所乐于使用、珍藏。
    在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有象繁衍。在《殷墟书契前编》、《帝王世纪》等史料中,都可见有关猎象、以象耕田的记载。随着岁月流逝,由于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这些地区的象群也就慢慢灭绝,于是象牙也就由一般材料变为品质品了。
    在河姆渡出土的象牙制品中,有一件象牙雕圆形器,高2.4厘米,形状类似小盅,平面呈椭圆形,制作精细,中空呈长方形,圆底,口沿处有对称的两个小圆孔,孔壁有清晰可见的罗纹,外壁雕编织纹和蚕纹一圈。还有一件象牙雕鸟首饰物,长15.8厘米,形状像匕首,正面微凸,刻有弦纹和三角纹相同的图案。一端作鸟头,喙弯曲,一端作长尾,中间翅膀呈长方形,颈部、翅膀及尾根部饰有弦纹和三角纹。腹部制作粗糙,中左侧有小孔,似为悬挂饰物之用。整个饰物侧视如鹰类猛禽。另有一件象牙雕刻双鸟朝阳,正面有阴文线刻,中心是大小不等的同心圆,外圆旁刻有火焰,两侧双鸟,昂首相望,背面制作则较粗糙。这件饰物用途不明。
    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这些牙雕制品,反映了原始先民高超的手工技艺,是我国远古时代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内蒙古赤峰西水泉、辽宁喀左东山嘴、辽宁建平与凌源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均发现属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塑工细腻,栩栩如生,在中国原始社会雕塑目前占有重要的地位。
    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一件小型陶塑妇女像,头部已残缺,剩余部分高3.8厘米,是捏塑而成的泥质褐陶,胸前突起乳房,腰部纤细,下半身呈喇叭座状。
    额左东山嘴一处红山文化祭祀遗址中出土一些陶塑女裸像,是距今约5400年前的遗物,分小型和大型两种,小型为立像,残高5~5.8厘米,皆为陶质,残体腹部隆起,臀部肥大,左手贴于上腹,是个典型的孕妇形象。大型为坐像,高度约为真人的一半,躯体均具孕妇特征,头部残缺。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所崇拜的“生育神”。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也为祭祀遗址,出土一件泥塑女神头像,面涂……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