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梦里斜晖一茎花

梦里斜晖一茎花

  • 字数: 262.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林徽因
  • 出版日期: 2014-01-01
  • 商品条码: 978753173202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37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2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这本精品文集编选体例广泛,涉及诗歌(特别是抗战以后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书信等体裁,附录为其子梁从诫对母亲的追忆文章,具有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内容简介
《梦里斜晖一茎花》甄选林徽因现存于世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选录其中经得住时光淘洗和检验的篇章,力图展现一个拥有文学魅力的林徽因。既包括《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之类的诗歌名篇,又收入《九十九度中》这样的小说佳作,全面呈现一代才女的文学成就。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侯人,民国时期的传奇女子。与冰心、庐隐并称为“福州三才女”,也一度与张爱玲并驾齐驱。她才华横溢,风姿绰约,曾令徐志摩神魂颠倒,令金岳霖终身不娶,也曾令梁思成呵护一生,以至于“几乎妇女全把她当做仇敌”。美国有名学者费正清这样形容她:“林徽因就像一团带电的云,裹挟着空气中的电流,放射着耀眼的火花。”
目录

诗歌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深夜里听到乐声
仍然
情愿
激昂
一首桃花
莲灯
微光
秋天,这秋天
年关
你是人问的四月天

吊玮德
城楼上
深笑
别丢掉
八月的忧愁
旅途中
红叶里的信念
山中
时问
除夕看花
人生
六点钟在下午
昆明即景
一串疯话
小诗(一)
小诗(二)
写给我的大姊
散文
悼志摩
平郊建筑杂录
山西通信
窗子以外
蛛丝和梅花
彼此
一片阳光
我们的首都
和平礼物
小说

九十九度中
模影零篇
戏剧
梅真同他们(四幕剧)
书信
一九二七年三月十五日致胡适
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致沈从文
一九三七年十月致沈从文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九至十日致沈从文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九日致沈从文
一九四二年约春夏致傅斯年
附:一九四二年四月十八日傅斯年致朱家骅
附录
倏忽人间四月天
摘要
    悼志摩十一月十九日我们的好朋友,许多人都爱戴的新诗人,徐志摩突兀的,不可信的,惨酷的,在飞机上遇险而死去。这消息在二十日的早上像一根针刺猛触到许多朋友的心上,顿使那一早的天墨一般地昏黑,哀恸的咽哽锁住每一个人的嗓子。
    志摩……死……谁曾将这两个句子联在一处想过!他是那样活泼的一个人,那样刚刚站在壮年的很好上的一个人。朋友们常常惊讶他的活动,他那像小孩般的精神和认真,谁又会想到他死?突然的,他闯出我们这共同的世界,沉人永远的静寂,不给我们一点预告,一点准备,或是一个很后希望的余地。这种几乎近于忍心的决绝,那不知震麻了多少朋友的心?现在那不能否认的事实,仍然无情地挡住我们前面。任凭我们多苦楚的哀悼他的惨死,多迫切的希冀能够仍然接触到他原来的音容,事实是不会为体贴我们这悲念而有些须更改;而他也再不会为不忍我们这伤悼而有些须活动的可能!这难堪的永远静寂和消沉便是死的很残酷处。
    我们不迷信的,没有宗教地望着这死的帏幕,更是丝毫没有把握。张开口我们不会呼吁,闭上眼不会入梦,徘徊在理智和情感的边沿,我们不能预期后会,对这死,我们只是永远发怔,吞咽枯涩的泪,待时间来剥削这哀恸的尖锐,痂结我们每次悲悼的创伤。那下午初得到消息的许多朋友不是全跑到胡适之先生家里么?但是除却拭泪相对,默然围坐外,谁也没有主意,谁也不知有什么话说,对这死!谁也没有主意,谁也没有话说!事实不容我们安插任何的希望,情感不容我们不伤悼这突兀的不幸,理智又不容我们有超自然的幻想!默然相对,默然围坐……而志摩则仍是死去没有回头,没有音讯,永远地不会回头,永远地不会再有音讯。
    我们中间没有保证信命运之说的,但是对着这不测的人生,谁不感到惊异,对着那许多事实的痕迹又如何不感到人力的脆弱,智慧的有限。世事尽有定数?世事尽是偶然?对这永远的疑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有接近的把握?在我们前边展开的只是一堆坚质的事实:“是的,他十九晨有电报来给我……“十九早晨,是的!说下午三点准到南苑,派车接……“电报是九时从南京飞机场发出的……“刚是他开始飞行以后所发……“派车接去了,等到四点半……说飞机没有到……“没有到……航空公司说济南有雾……很大……”只是一个钟头的差别;下午三时到南苑,济南有雾!谁相信就是这一个钟头中便可以有这么不同事实的发生,志摩,我的朋友!他离平的前一晚我仍见到,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次晨南旅的,飞机改期过三次,他曾说如果再改下去,他便不走了的。我和他同由一个茶会出来,在总布胡同口分手。在这茶会里我们请的是为太平洋会议来的一个柏雷博士,因为他是志摩生平很爱慕的女作家曼殊斐儿的姊丈,志摩十分的殷勤;希望可以再从柏雷口中得些关于曼殊斐儿早年的影子,只因限于时间,我们茶后匆匆地便散了。晚上我有约会出去了,回来时很晚,听差说他又来过,适遇我们夫妇刚走,他自己坐了一会,喝了一壶茶,在桌上写了些字便走了。我到桌上一看:——“定明早六时飞行,此去存亡不卜……”我怔住了,心中一阵不痛快,却忙给他一个电话。
    “你放心,”他说,“很稳当的,我还要留着生命看更伟大的事迹呢,哪能便死?……”话虽是这样说,他却是已经死了整两周了凡是志摩的朋友,我相信全懂得,死去他这样一个朋友是怎么一回事!现在这事实比更结实,更固定,更不容否认。志摩是死了,这个简单惨酷的实际早又添上时间的色彩,一周,两周,一直的增长下去……我不该在这里语无伦次的尽管呻吟我们做朋友的悲哀情绪。
    归根说,读者抱着我们文字看,也就是像志摩的请柏雷一样,要从我们口里再听到关于志摩的一些事。这个我明白,只怕我不能使你们满意,因为关于他的事,动听的,使青年人知道这里有个的人格存在的,实在太多,决不是几千字可以表达得完。
    谁也得承认像他这样的一个人世间便不轻易有几个的,无论在中国或是外国。
    我认得他,今年整十年,那时候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尚未去康桥。我初次遇到他,也就是他初次认识到影响他迁学的逖更生先生。不用说他和我父亲很谈得来,虽然他们年岁上差别不算少,一见面之后便互相引为知己。他到康桥之后由逖更生介绍进了皇家学院,当时和他同学的有我姊丈温君源宁。一直到很近两月中源宁还常在说他当时的许多笑话,虽然说是笑话,那也是他对志摩很早的一个惊异的印象。志摩认真的诗情,绝不含有丝毫矫伪,他那种痴,那种孩子似的天真实能令人惊讶。源宁说,有他在校舍里读书,外边下了倾盆大雨——惟是英伦那样的岛国才有的狂雨——忽然他听到有人猛敲他的房门,外边跳进一个被雨水淋得全湿的客人。不用说他便是志摩,一进门一把扯着源宁向外跑,说快来我们到桥上去等着。这一来把源宁怔住了,他问志摩等什么在这大雨里。志摩睁大了眼睛,孩子似的高兴地说“看雨后的虹去”。源宁不止说他不去,并且劝志摩趁早将湿透的衣服换下,再穿上雨衣出去,英国的湿气岂是儿戏,志摩不等他说完,一溜烟地自己跑了!P61-6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