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荞麦

荞麦

  • 字数: 142.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作者: 海马
  • 出版日期: 2014-03-01
  • 商品条码: 978780688988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84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岁月静好,愿少时的欢乐常伴,忧伤不再……汪曾祺、曹文轩、刘亮程之后的精致散文
作者简介
海马,本名王勇。1966年5月生,江苏南通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副教授。曾长期从事教育及新闻记者工作,现任三江学院党委宣传部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11年,入选江苏省首批高校很好中青年老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同时,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100多万字。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鲁迅研究会理事,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目录
敲钟人
老乞婆
草匠伯伯
哑巴货郎
三爷
张二爹
秦灯甲
年宝
杨九河
来富
荞麦
蔡长明
潘家佬
行者

土地工
龙凤

焦家老头
剃头匠

杨酒壶
应贵
丁祥凤
王二小
老虎
羊痫疯
豁巴
上海姐姐
花家
驴子
杨梅鬼与雌螺眼
大先生
关于《荞麦》的定作札记
附:海马和他的《荞麦》
摘要
    我要说的敲钟人,是苏北乡下的一个老校工,他叫老夏。
    老夏站在那儿,瘦得像个阳光下的影子,似乎一阵风过,便纸人一般飘向天空,半支烟工夫也下不来。20岁的当儿,学校初创,老夏也是这么单单薄薄,带了个蓝色布包裹来当校工,一直干到60岁退休。这其间,他经历了9位校长,一批又一批学生,小鸟般飞来又飞去。老夏是见证人。老夏是九朝元老,老夏甚至还是党员,除了党内同志,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入党的,老夏像个“地下党员”。
    老夏的身份也实在微妙。校长叫他“老夏”或者“老夏同志”,老师们称他“夏师傅”,学生叫他“夏老师”(乡下的娃,把学校里每位非学生的都叫老师),食堂里的两校工则喊他“夏老头”。
    除了管打钟,老夏还兼管办公室的打扫和茶水,教室的关门关窗,油印室里的试卷、资料油印。每天早晨,老夏把教室门一个个打开,把开水送往各个办公室,把桌子、地洒扫干净,然后,微笑着站在大门口,看着上课的老师、上学的学生,一个个鱼贯而入,在“夏师傅”、“夏老师”的晨候声中,他的脸上洒满了早晨的阳光。然后,一天的事就是打钟、油印,中午添换茶水,下午关窗、关门,九点钟准时把大门关上。这一切,老夏做得有条不紊,像个时钟一样准确、稳健。每天都是如此。
    老夏干得*有诗意的事,自然是敲钟。在一棵巨大的刺槐树的枝丫上,挂着一口铜钟,也许从建校初就在那儿了,钟绳是用老夏从家里带来的亚麻搓成的。这是一种乡村风景。老夏便是这风景中的主人,他款款牵动钟绳,在晨风中,在暮色里,在雨中,在风里,把钟撞响。
    老夏的钟会说话。“当当当,当当当”,那是上课钟,操场上的顽童听起来就是老夏在说:“上课了,孩子们!上课了,孩子们!”下课的钟声则“当――当――当……”,慢悠悠,有条不紊,像老师走下讲台稳健的步子。上操钟则像军号,“当当当当当……”一声紧似一声,响得像京剧中催场的锣鼓一般急。伴随这钟声,便是学生“哗哗哗”奔向操场的脚步声,任何想拖课的老师都抵挡不住这钟声。远近的农家,因为有了老夏的钟声,几乎都可以省下买钟表的钱。
    有一段时间,老夏家中建房,找了个临时校工干了半个月。老师意见纷纷,开水不烫,泡不开茶叶;试卷印得不清楚;地上扫不干净……其实,*大程度的缺陷,是那位代理校工的钟敲得毫无气韵,干巴巴的,像个大老爷们的破嗓子,有一句没一句地哼。学生们都搞得茫茫然,不知是上课钟,还是下课钟。我想,凡是在这里呆过的人,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忘怀老夏的钟声。我甚至忽发奇想,假如老夏懂得韵律的话,一定能用那口钟奏出音乐来。可惜,他一点也不懂音乐,甚至连字也不识几个。
    几年前,学校买了电钟。油印室也换进了一个姑娘,打字兼印刷。于是,校园里便响起了现代文明的声音,尖锐刺耳,毫无诗意。大家都为那钟声的消失,有些失落。大钟还挂在树上,老槐树依旧蓬勃。老夏每天开过门,送过茶水,便坐在门房的躺椅上,看天、看田野,看远处的村庄和云,嘴里哼着小调儿。几十年来,他从来没有这么闲过。电铃初装起来的那几天,人们不时会看到,在电铃就要响起的瞬间,他转悠到大钟下,抬起手臂,在快要触及钟绳时,那手突然定格,然后,讪讪地垂下。
    没过几天,电钟忽然坏了,老夏欢天喜地,老师们也满脸喜气,于是,校园里重又响起那钟的歌声。但小镇上的修理工很快到来,将电钟修好了。而且,大家慢慢习惯于那电钟的声音、节奏,虽然有些吵人,不近情理,但慢慢也就听出,其中也有一种音乐的东西。于是,人们又看到一个坐在门房里晒太阳的老头,看天,看田野,看远处的村庄和云,就像古槐树下的那口大钟,他成了古老风景的一个部分。
    三年后,年届六十的老夏,光荣退休了。其实,三年前,电钟从上海运回的那个美丽黄昏,敲钟人老夏就已带着他的道具,走下他演出多年的舞台。退休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