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

  • 字数: 25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 作者: 无
  • 出版日期: 2014-02-01
  • 商品条码: 9787547215449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04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民俗文化》由徐潜主编: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它流传在老人们的口中,存活在孩子们的童年游戏中,反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远古、今朝和明天。
《中国民俗文化》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一、龙凤文化
二、生肖文化
三、信仰文化
四、岁时文化
五、丧葬文化
摘要
    一、何为“龙”
    关于龙的话题一直被人提及,但是何为龙·它是真实存在的吗·它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将从龙的形貌和龙的原型上来对其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龙的形貌
    龙的形象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不断发展变化而形成的。今天所知道的龙的形象综合了各种生物的特征:蛇身、兽腿、鹰爪、马头、蛇尾、鹿角、鱼鳞。
    关于龙的形貌特征,古代文献记载主要为:
    先秦《韩非子·说难》曰:“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东汉王充《沦衡·龙虚》曰:“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说:“龙,头上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
    北宋画家董羽提出“三停九似说”。三停:自首至项,自项至腹,自腹至尾;九似: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
    明代李时珍对龙形进行了论述。他说:“《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声如戛铜盘。口有须髯,颌有明珠,喉有逆鳞。头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这个论述是古代文献中有关龙的论述的集大成者。
    总之,龙的形貌综合了飞禽走兽、爬虫游鱼等各类动物的器官,并经过人们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而形成。在人们看来,龙的每一个形貌特征都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宽阔隆起的前额象征聪明智慧,鹿角象征长寿,牛耳象征名列魁首,虎眼象征威严,鹰爪象征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象征富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善良,等等。显然,自然界并不存在具有这些形貌特征的动物,因此,就形貌而言,龙是根据人们的愿望和要求想象出来的,是人们心目中理想事物的化身。
    (二)龙的原型
    自古以来,龙一直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图腾。但是龙并非真实存在,接近是人们虚构出来的。用科学的眼光分析,龙的形象大概是先民在一种或多种动物的原型上,以神话思维加工改造而成的。关于龙的原型,目前学界尚无一致意见,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龙的原型是蛇,这个观点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下面我们就从龙的形貌入手来寻找龙的原型。
    东汉王充说:“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王充所说“马首蛇尾”其实就是指马头蛇身。
    南宋罗愿你雅翼》所载画龙口诀“三停九似说”也说到“项似蛇”。
    北宋画家董羽说:“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
    北宋郭若虚说:“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共同的特征:龙与蛇密不可分,身似蛇、项似蛇、腹似蛇,总之与蛇有很大关系。从历代的雕塑和绘画艺术中我们还可以明显看出:龙有一个滚圆的、修长的和带鳞状纹的身躯。显然,这就是蛇身,因此,蛇身是龙的主要形貌特征。据此推断:蛇就是人们所赖以想象出龙的依据,即龙的原型是蛇。
    P2-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