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民族

中国民族

  • 字数: 25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 作者: 无
  • 出版日期: 2014-02-01
  • 商品条码: 978754721570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3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对既有文化传统均继承和普及。这本孙运来主编的《中国民族(7)》就是基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普及而策划的。
这本《中国民族(7)》是以知识点为话题的图书中,图文并茂,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本书包括了: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五个民族。
目录
一、仫佬族
二、羌 族
三、布朗族
四、撒拉族
五、毛南族
摘要
    一、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仫佬族绝大多数都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水族等民族杂居。仫佬族使用的仫佬语与毛难语、侗语、水语相近。大多数人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
     仫佬族居住的地方青山环绕,溪水长流。江河两岸,山间坝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仫佬族以种植水稻著称,此外,仫佬族还种植玉米、红薯、芋头、谷子、小麦、高梁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黄豆、芋麻、芝麻、油菜等。早在明代,仫佬族就已使用铁制农具和畜力耕种。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与附近的汉、壮民族大体相当。仫佬族打制铁器工具和烧制缸瓦及陶器手工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明代就有了本民族的铁匠。仫佬族制造的沙罐在附近一带很有名。
     由于仫佬族生活的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硫磺资源,素来被称为“煤乡”,因此,仫佬族人民形成了一种采矿的传统。民国时期,仫佬族地区的煤矿开采量扩大,矿厂雇用了大批仫佬族人民,使仫佬族成为生产工人占人口比重较大的少数民族。仫佬族地区如今拥有煤矿、水泥、化肥、农药、建筑材料、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许多企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发展史,然而对于仫佬族这个民族,也许很少有人了解,但如果我们对它的发展史进行一定的学习与研究后,就会对仫佬族有一定的认识。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代人常璩《华阳公志?南中志》中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也出现了有关“僚”“伶”的记述。可见仫佬与僚、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学术界一般认为,仫佬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成的单一民族,其时间大约在宋代。据历史记载,仫佬族最晚在元代或明朝初年已居住在罗城一带。当时,仫佬族建立了相当于乡、村的里堡组织,并在每年向朝廷交纳夏、秋两个季节的粮税米。
     公元前3世纪,居住在岭南西部一带的仫佬族先民,被称为西瓯骆越民族,当时已进入阶级社会。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设官置吏,把岭南统一在中国范围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汉代又将其分为九个郡,仫佬族地区属潭中县地。从此,仫佬族先民进入了祖国民族大家庭,岭南也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时大批的汉族人民,先后进入岭南与西瓯骆越民族杂居,带来了优选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加速了西瓯骆越民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到了隋唐时代,中央王朝对岭南西部地区的统治进一步加强。唐代,逐步增加了州县的设置,派来大批官员进行直接控制,同时又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长吏,采取了“去者不追,来者羁之”的政策。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时,仫佬族先民的社会经济已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牛耕开始出现,稻田耕作技术有了提高,手工业的冶炼、淘金、制陶、采铜等技术,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央封建王朝又把一些有名的文学家或官员,如柳宗元、李商隐、元结等人贬来(或派到)岭南做官,他们在那里设馆开班,传播中原文化和伦理道德思想。
     明王朝建立后,一方面继承了宋、元的制度,在罗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居住区设立流官,推行里甲制度,调整统治辖区,进行更加严密的统治;另一方面,在县官统治之下,增设了土巡检司、镇和寨堡等基层机构,利用当地少数民族头人为官,把流官与土官的治理结合起来。随着管理者的更换,控制进一步加强,面对双重压力,仫佬族人民遭受的压迫和剥削更加深重了。广大劳动群众除了受封建专制的压迫剥削外,还受到水、旱、虫等自然灾害和疾病的威胁。据文献记载,从元朝大德初到明末的三百多年间,发生比较大的自然灾害十多次。天灾人祸相继降临,各族人民求生无路,一系列的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像活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罗城县韦公成乾率领壮族、仫佬族群众进行反抗斗争,声势浩大,威震柳州、庆远各地。明王朝立即派出官吏前往招抚,但河池县覃公新联合忻城、宜山莫往等地四千余人,奋起反抗,四面出击,杀官吏,开仓库,济贫困,深受各族人民拥护。仫佬族人民也参加了这一声势浩大的斗争。明王朝感到岭南多事,派镇远侯顾兴祖调兵前来镇压,由于官兵众多,起义队伍力不能敌,义军首领韦圆、韦天党等战死,覃公新被俘后,解送到京城杀害。然而面对压迫,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还是要继续下去。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仫佬族地区又爆发了覃惊天、韦动地领导的反抗斗争,与大藤峡瑶族人民为主的各族人民举行大起义,汇成了声势浩大的洪流,此起彼伏,动摇了明王朝在岭南的统治。
     到了清代将仫佬族地区县以下划分为“里”,在“里”下面设有“冬”。每个“冬”大约有十多户人,“冬头”由大家推选,主要负责筹粮收款。“冬”原是为缴纳粮款而划分的社会基层单位,由于仫佬族大部分同姓聚族而居,因此“冬”以下又划分“房”,它实际上又成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分支组织。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