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著名水文景观

中国著名水文景观

  • 字数: 25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 作者: 无
  • 出版日期: 2014-02-01
  • 商品条码: 978754721555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4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徐潜主编的《中国有名水文景观》就是基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普及而策划的。
我国幅员辽阔,有数以千计、千姿百态的碧水清泉的踪迹,总数有十万之多。其中水质好、水量大或因水奇泉怪而闻名遐迩的“名泉”也有百处之多。汩汩清泉,水质清澈,晶莹可爱。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水源,有的还具有神奇的医疗作用。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桂林山水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古迹、石刻等等。长江,亚洲第一大河,其流域面积、长度、水量都占亚洲第一位,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
《中国有名水文景观》是以知识点为话题的图书中,图文并茂,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
作者简介
徐潜:1957年1月生于北京,1976年高中毕业,在新疆兵团农一师五团六连屯垦戍边。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班。从事出版20年,现为吉林文史出版社社长。
目录
一、长江
二、黄河
三、中国名泉
四、桂林山水
五、长江三峡
摘要
    三、长江流域的先秦文明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世界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还是新石器文明以及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的发祥地。
     (一)长江流域的古人类
     很难想象,许多中国重要的古人类都是产生在长江流域,许多还是产生于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间。所以有的学者研究认为人类不仅起源于非洲,亚洲高原也成为人类的一个重要起源地。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是由长江上游的云贵高原向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流域扩散迁移而来的。这样,长江上游应为中国古人类的发源地。
     1965―1975年,中国学者就在长江上游的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170万年的猿人门齿化石,同时发现元谋人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火。从此以后中国历史教科书中都以元谋猿人为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一带处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年均气温十分高,降雨稀少,植被状况不好,但在地质历史上曾是气候温暖湿润而植被相对茂盛的地区。
     1986年,黄万波先生等在今重庆市巫山县大庙龙坪村龙骨坡发现了距今204万年的古人类右上侧齿及一段下颌骨化石,成为至今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证明长江上游确实是古代人类的一个重要发祥地。
     (二)长江流域新石器文明
     人类走到新石器时代,除了狩猎采集外,开始有了农业种植和制陶工艺,出现了处于萌芽状态的早期艺术,在这一点上长江流域一点也不落后于黄河流域。考古学家们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典型的新石器文化类型有长江上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和青莲岗文化,这些文化展现了六七千年来长江流域的先民在长江母亲的滋润下劳作生息的艰辛历程。
     长江上游的大溪文化遗址,位于长江三峡瞿塘峡东口大溪河入江处的南岸坡地上,这是一处并不十分宽绰的斜坡台地,由于泥沙的堆积,使今天的河道比历史上更高一些,也就是说那时大溪附近的先民更远离长江一点。在大溪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人类骨骼、石制和骨制工具、陶器等,同时还发现了半地穴和地穴式编竹夹泥墙遗迹,说明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大溪人已经开始从事水稻生产、捕鱼和家畜饲养。大溪文化成为长江上中游一个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类型。
     从1954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京山县屈家岭发现了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大量石制工具、陶器,说明当地居民主要从事水稻生产,渔猎和家畜饲养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已经会纺纱纺线,居住则是以一种地面式的泥墙多室建筑为主。屈家岭文化是湖北江汉平原的一种典型文化,为一种平原类型的新石器文化。 从1973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距今7000―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制、骨制和木制工具,说明当时农业生产的水平已经较高,人们从事水稻种植、渔猎生产,采集业仍是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有一种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出土了水井和大量工艺品,这都说明河姆渡文化已经有较高的水平。
     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满天星斗的分布与新石器文化出现和发展的气候环境有关。距今8000―5000年,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处于十分温暖湿润的时期,这种气候环境,特别有利于人类文化的发展。新石器文化在产业特点上说是一种农业种植文化,气候的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培育、生长和人类长期的劳作。长江流域在地理环境上还存在一定差异,这就使上中下游在文化上存在一些差异。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与海洋和湖沼水文关系密切,长江中游的文化遗址也与江河水文变化关系密切,而长江上游的新石器文化与地形地貌关系密切。
     (三)长江上游巴蜀文化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还没有见到长江上游有关巴蜀的记载。传说中,蜀的最早统治者是蚕丛氏,“始居岷山石室中”,说明蚕丛氏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四川茂汶一带。此后,柏灌、鱼凫先后任蜀王,活动地点大致在今灌县、彭县、温江一带。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认为“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说明当时对古巴蜀文化的认识是相当困难的。1986年,三星堆两个器物坑中出土的铜器,制作之精美,比起商、周中原地区同类器物毫不逊色。有的学者根据三星堆古文化内涵,认为这里是古代鱼凫国的都城。三星堆的房屋遗址和出土文物反映出当时居民已过着密集定居的生活,并从事农业生产。出土的大量酒器,说明农业已经相当发达,能有一定的粮食来酿酒了。遗址出土的网坠,说明还残存着渔猎活动。铜器、金器、玉器非常精美,说明当时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出土器物中还有石雕奴隶像,说明蜀地早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先秦史籍中对巴蜀已经有所反映,如《尚书》中记载,跟随周武王伐纣的西土八国中就有“蜀”,也有的学者认为《尚书》中记载的“彭”就是“巴”。此后,《山海经》中也多次提到“巴”“巴国”“巴人”等。古代的“巴”不止一国,古代的巴人也不是出自一源。周成王、周夷王时,蜀人多次向周室朝贡。公元前7世纪时,荆人鳖灵建立开明王朝,直到公元前316年才被秦所灭。开明王朝是先秦时期蜀国势力不错盛的阶段,它不仅统治着成都平原,同时还控制着整个巴蜀地区。相传鳖灵死后,其尸不见踪影,荆人到处找不到。原来鳖灵的尸体逆水而上,到了郫县岷江边,又活过来了。他去见蜀国的统治者望帝,被封为相。这时,玉山一带发大洪水,望帝不能治理,就派鳖灵前去治理。鳖灵决战玉山,人民得到安定。此后,望帝就禅让给鳖灵,鳖灵即位后称开明帝。从这个传说看,鳖灵是古代蜀地的大禹。而望帝退位后,隐藏于川西大山中,死后变成了子鹃鸟,因望帝叫杜宇,故有杜鹃鸟之称。
     开明王朝先后以今天的乐山、郫县、双流县中兴镇等地为国度,最后迁至成都。开明王朝强盛时,北边与秦国作战,势力达到汉中盆地;东边与楚国相争,夺取了位于今湖北松滋的兹方。巴蜀地区的许多小国逐渐被开明王朝控制。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前半叶,开明王朝到九世开明之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秦灭开明后,设立巴、蜀二郡,后又设置汉中郡。但是开明王室称王,立宗庙,国家机器逐步健全,礼乐制度日趋完备,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巴蜀文化。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