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传统中医理论

传统中医理论

  • 字数: 25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 作者: 无
  • 出版日期: 2014-02-01
  • 商品条码: 978754721473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8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徐潜主编的这本《传统中医理论》是基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普及而策划的。《传统中医理论》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中医养生之道、中医藏象学说中的奥秘、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中医治病的奥秘――辨证论治、医疗保健与传统节日五方面内容。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
目录
一、中医养生之道
二、中医藏象学说中的奥秘
三、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
四、中医治病的奥秘――辨证论治
五、医疗保健与传统节日
摘要
    从殷商开始,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寇帚”之类的字样。“沐”指洗头,“浴”指洗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强调要重视个人卫生。“寇帚”古时作大扫除讲,即强调要打扫集体卫生。西周时期,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专门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及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相当于现代的营养师,而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又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防疫人员。这些养生保健思想出现在我国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极其**意义的。
    中华养生文化目前的**个黄金时期要首推春秋战国。这个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活跃。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在养生问题上贡献*大程度的要数儒家和道家。如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主张“知者乐,仁者寿”,并提出了有名的“君子三戒”养生理论,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旺盛,要警觉争强好斗;老年时,血气渐衰,应警觉贪得无厌。孔子提出的“三戒”,极为准确地抓住了人在不同年龄段的人性弱点,指出其既失品德、又伤身体的危害性,提醒人们警觉力戒,以善其身。此外孔子还**重视饮食起居,提出“食不语,寝不言”,即吃饭和睡觉都不要说话,这样才能保证营养的摄入和睡眠的质量。孔子晚年以教书为乐,更是忘怀得失,进入一个能“解脱一切”的状态,并以此自终。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尽管如此,仍享年72岁,在当时,可谓高寿,这与其重视并擅长养生保健关系密切。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有名的养生理论家和积极的养生实践者。相传老子活到160多岁,这与他重视养生以及善于在实践中积累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分不开的。他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人必须遵循地的法则才能生存,土地依赖天象气候的变化才能生万物,天象气候则是依其道即规律而运行,而道就是那些自存的当然,即所谓自然的东西。这是他悟于宇宙之变化,而用于人体养生的原则。提倡人们要顺乎自然之道、适应自然之法,以不养而去养生,也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观。此外,他还提出了“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这些对指导后世养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的鼎盛时期,统治阶级对长生不老之术出现了狂热的追求,如秦始皇曾遣数千童男童女赴蓬莱岛以寻求仙药,汉武帝曾建金茎(大铜柱子)来承接甘露以延年益寿。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生文化的兴盛。《昔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古老的医学经典著作,其中记载的养生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和带动中医养生日趋走向繁荣,并出现了很多擅长养生之术的医家,如张仲景和华佗等。“医圣”张仲景提出了“内养正气、外慎邪气”的养生经验,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被誉为“外科鼻祖”的华佗则根据古代的导引法,创立了有名的“五禽戏”,开创了后世体育疗法的先河。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医生,也是运动养生的实践家。他总结出养生十三法,包括如: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耳常鼓、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脚常搓等,这些养生方法皆具有简单易学、效果显著的特点。
    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纷呈的局面,涌现了以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医学上的四大学派,其代表有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为代表的一批养生家。同时由于宋代皇帝狂热崇尚道教,使得道教宗派迅速繁衍,出现了以邱处机等为代表的一批有名道教养生家。
    P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