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铁蹄踏出的帝国

铁蹄踏出的帝国

  • 字数: 10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 作者: 无
  • 出版日期: 2013-01-01
  • 商品条码: 978780766437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52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李默主编的《铁蹄踏出的帝国(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 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本套书的意义和使命。《铁蹄踏出的帝国(话说中华文明)》作者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 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目录
忽必烈建元·定都大都
元行帝师制
八思巴字创制
元管理吐蕃
元驿站体系建立
元军攻占襄樊
元设炮兵
雕漆戗金等工艺出现
云南建省赛典赤任平章政事
《圣武亲征录》成
《农桑辑要》发行
元军大量使用火器
伯颜大军渡江灭宋
元军东征日本失败
喇嘛教受元室崇奉
登封观星台建成
中国阿拉伯数学交流
杨辉、丁易东作幻方幻圆
文天祥抗元失败
马可·波罗入华
妙应寺白塔建成
元重吏轻士
大都人列班和扫马西行
王应麟著书
元置市舶司
张留孙统领道教
蹴鞠马球持续流行
《事林广说》成
宋室灭亡
朱学立为官学
李冶退隐研究数学
关汉卿作《窦娥冤》
《授时历》完成
郭守敬主持大都天文台
蒲察都实初探黄河源
黄震修正程朱理学
上都留守司设立
文天祥就义
元代理学家许衡入仕
白莲教全盛
忽必烈排斥道教
高禾0贷“斡脱”盛行
元建海运业
元钞成为货币主体·中国最早使用纸币
大都事变·阿合马被杀
胡三省注通鉴
以宣政院管理西藏
南宋诗人谢枋得不屈绝食而死
飞来峰元代造像精美
马致远作《汉宫秋》
缂丝工艺持续发展
汉、蒙、回回子学并立
基督教再次传入中国
中国伊斯兰教鼎盛
元代刻书事业兴盛
颁行《至元新格》
行省制确定
忽必烈派军渡海征爪哇
元大都城建成
元设回回药物院
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元世祖忽必烈去世
李衍画墨竹
邓牧论君道
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
社学私学迅速发展
周达观著《真腊风土记》
改革江南税制
理学家刘因去世
元第一任天主教大主教来华
《西厢记》完成
王祯发明木活字
玉京书会形成
蒙古地毯鼎盛
中国文化传入欧洲
道士石棺厚饰
铁穆耳死·大都发生政变
元人着质孙
元官窑受伊斯兰风格影响
海山立弟为太子
阿尼哥作塑像
印染工艺向民间普及、发展
元禁白莲教
《大元大一统志》编成
元杂剧兴起
白朴作《梧桐雨》
刘玉建立净明道
白云宗摄所复立
清查全国屯田
云南土官蛇节反元
朱世杰著《四元玉鉴》
颁行至大银钞
元廷崇佛
蒙古旧制持续
龚开、郑思肖以画抗元
白莲教《庐山莲宗宝鉴》成书
宋学传入日本
元代改革建筑结构
广胜寺建成
《无冤录》撰成
《习吏幼学指南》编成
马端临著《文献通考》
制定税课法
元医疗机构回汉并存
元朝划分人为四等
元屯田岭北
道教开铸金殿
米氏云山派流传
摘要
    忽必烈建元·定都大都
     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王鹗等儒臣的建议,根据《易经》“乾元”的意思,正式建国号为大元,并颁布《建国号诏》。蒙古自从成吉思汗建国以来,一直用族名充当国名,称大蒙古国,没有正式建立国号。忽必烈登上蒙古汗位后,建年号为“中统”,仍然没有立国号。随着征宋战争的顺利进行,蒙古政权实际上已成为效法中原地区汉族统治方式的封建政权,尤其是忽必烈统治日益巩固,于是他决定在“附会汉法”方面再迈进一步,把自已的王朝建成传承汉族封建王朝正统的朝代。忽必烈建国号大元,明确表示他所统治的国家已经不只属于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继续。
     至元九年(1272)二月,忽必烈采纳刘秉忠迁都的建议,改中都为大都,正式定为元朝首都蒙古国时期,统治中心在和林(今蒙古境内),忽必烈即位后,元朝的统治中心已经南移,远在漠北的和林不再适合作都城,忽必烈开始寻找新的建都地点。他升开平为上都,取代和林,接着又迁往更理想的燕京(今北京),定名为中都。中都改为大都后,忽必烈于至元十一年(1274)正月在大都正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大都从此成为元朝的政治中心。
     元行帝师制
     元代之前有国师而无帝师,元亡帝师制度便随即中止,故帝师制度便成了佛教目前的一个特例。元代帝师之号并非仪出于对藏僧大德的尊敬,而是基于治藏的政治需要,帝师制度开了四藏地方政教合一体制的先河,元朝政府任命的帝师既是全国优选的宗教领袖,又是藏区军政首脑,统管藏区一切事务。
     元代第一位帝师八思巴(1239。1280),是藏传佛教萨斯迦派的重要领袖。1258年,忽必烈召集僧道两教高士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18岁的八思巴作为释教首席代表舌战众道士,迫使17名道士服输削发为僧,一些道观改为佛寺。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大汗位,其时蒙古境内“释教大盛”,于是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统管蒙藏地区的佛教事务。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迁都北京,设立全国性宗教管理机构――总制院,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领总制院事。此后,八思巴还受命创制蒙古新文字。至元六年(1269)新文字制成,八思巴因功被升为帝师、大宝法王,赐玉印,受到极高的礼遇。至元十一年(1274),八思巴西还,其弟亦怜真接帝师位。八思巴去世后,翰林学士王磐奉命撰《帝师行状》颂其功德,京城还建有“八思巴寺”以为纪念。
     八思巴以后,元代还任命了13位帝师,历代帝师都出于萨斯迦昆氏家族,采用叔侄相承、兄终弟及的传承制度。专享的例外是萨迦系非昆氏家族的胆巴(1230~1303),生前受世祖、成宗、仁宗的赏识和重用,死后被追谥帝师号。
     元代的帝师作为一项宗教制度,在民族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元以前,吐蕃是接近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的政治实体,而八思巴受封则表明,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地区行使设官任职的权力,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帝师制的意义已接近超出宗教范围,佛教成为联结中央政府与地方的桥梁,共同的宗教信仰促进了蒙、藏、汉民族文化的融合,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西藏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八思巴字创制
     忽必烈于至元六年(1269)颁诏正式推行国师八思巴创制的文字,把它名作“蒙古新字”,但第二年即改称为“蒙古字”。实际上,这种文字就是元朝的国字。后世有人直称“元国字”或“元国书”。元王朝灭亡后逐渐被废弃。字母表主要由藏文字母组成,也有少数梵文字母,还有几个新造字母。字母多呈方形。字母数目最初为41个,后陆续增加。据现存资料归纳,包括各种变体有57个。
     八思巴字以音素为表音单位,字母分元音和辅音,元音a不设专门字母,用依附于辅音字母(包括作介音的半元音字母)的零形式表示,即音节首的辅音字母(包括零声字母符号)或介音字母后面不写其他元音字母时,就表示后面有元音a。
     字母有正体和篆体两种,篆体多用于官方印章。行款从左至右直写,与藏文自左至右横写不同。书写单位是音节,不是词,与藏文相同。由于书写单位不是词,加上不使用标点符号,所以阅读时只能靠上下文判断词的界限和句子的界限。拼写汉语时不标声调,因此如果原文没有汉字对照或没有其他参考材料,往往难以确定所代表的汉字。八思巴字作为元朝官方文字,是用来“译写一切文字”(至元六年颁行诏书语)的。据现存资料记载,它所译写的语言不仅有蒙古语,还有汉、藏、梵、维等多种语言。因此,这个文字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字的一些特点。例如,八思巴字的字母数目比起译写的每种语言所需用的都要多,其中多数字母通用于各种语言,部分字母则是为个别语言所设。八思巴字行款的制订,显然也考虑了不同的语言的对象,并且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了平衡、折衷,在一定的内容上互有照顾。它采用自左往右、自上而下的行款格式,是接受了蒙文的习惯,而以音节为书写单位则继承了藏文的传统。写法问题,也是这种文字的独特之处。这种文字之所以没能竞争过任何一种原有文字,是因为它在各民族人民大众中没有基础,当时蒙、汉、藏等民族都已有自己的文字,没有创制新文字的愿望。
     八思巴字蒙古语资料和汉语资料,是探讨元代蒙古语和汉语的可靠依据,尤其是研究这两种语言的语音方面,八思巴字资料优越于其他任何可利用的同类资料,因为它对语音的记录准确而细微。P3-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