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解析

  • 字数: 35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无
  • 出版日期: 2013-07-01
  • 商品条码: 9787550411029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35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解析》的基本构想,是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有机组成部分——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和重要的思想观点进行解读与分析,希望找到其哲学之根基。这项工作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作为长期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线的教师,我们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来完成这项工作。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即使只对其某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哲学解析,也将形成一个浩大的工程,短时期内势必难以完成。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解析》写作的思路,仅筛选了10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相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
作者简介
  舒较为,1970年9月出生,汉族,四川省安岳县人,中共党员。1993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政治系,2001年获得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2013年7月起列入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名单。现为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教师,副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研究。主要讲授本科生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研究生课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合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略》、副主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解析》;主编教材《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湖南社会科学》、《探索》、《社会科学家》、《理论探讨》、《长自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期刊4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近几年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主研省部级课题4项;合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略》2010年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三等奖(排名第3),2008年被评为四川农业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李西源,1966年5月出生,汉族,河南固始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职于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研究。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发表专著《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在《湖南社会科学》、《理论探诸》、《财经科学》、《人民论坛(学术版)》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张强,1975年6月出生,汉族,河南固始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及民国同业公会组织研究,近年来致力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先后在《求索》、《社会科学家》、《人民论坛(学术版)》、《天府新论》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物质蕴含
一、人地关系的认识与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物质蕴含
三、社会发展观的物质蕴含
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间观运用
一、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基础和动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的实践主体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的实践客体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实践地位的认识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标准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联系观彰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一脉相承性
二、联系观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从客观实际出发,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观体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背景
二、发展的不同要义
三、及时树立发展的新目标
四、适时调整发展战略
五、不断创新发展的道路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矛盾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用矛盾观点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典范
三、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论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真理性认识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前提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实践为基础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原则底蕴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原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特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观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历史观的思想渊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历史观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历史观的主要特点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历史观的重要价值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人本观透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本思想的主要特点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群众观解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群众观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群众观的内容解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群众观的主要特点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群众观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摘要
    “两制并存”是在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国内并存,即将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与香港、澳门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并存。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在一国内长期并存,两种制度相互斗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具体展现。在“两制并存”的前提下,“两制”的地位不是平等的,而是有主有次的。以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为主,这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不会因为两制并存而改变的基础。因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两制”地位的主次之分不仅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要求,而且是对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的运用。
     围绕国家接近统一的任务,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尽优选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允许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这些主张是根据完成祖国统一所面临的矛盾问题,考虑到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实际与现实可能性,尤其是保持港、澳、台的繁荣稳定而制定的灵活的政策。这样既体现实现祖国统一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实现祖国统一途径的灵活性,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运用于祖国接近统一的构想中。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