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投资者信任问题研究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投资者信任问题研究

  • 字数: 20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田双全
  • 出版日期: 2013-11-01
  • 商品条码: 9787550412477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36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从资本市场研究、信任研究、资本市场中的信任问题研究、文献简评四个方面对有关《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投资者信任问题研究/重庆工商大学财经文库》内容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而发现其不足,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投资者信任问题研究/重庆工商大学财经文库》的后续研究打下基础。总体来说,学术界对信任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对资本市场的研究成果均相当丰富,而单独研究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信任问题的文献很少,从实证角度验证信任对资本市场发展的作用的文献也较少。同时,在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信任关系的有效性评价方面也存在下列不足:一方面,如何衡量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信任关系的有效性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认可的、统一的方法;另一方面,在评价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信任关系的有效性时,学者们要么基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可信行为的反应进行分析,要么基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失信行为的反应进行分析,很少有将对可信行为与失信行为的反应同时分析的文献,从而缺乏全面评价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信任关系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
田双全,男,汉族,1972年1月出生,管理学博士,副教授,重庆工齑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本科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工业经济系,研究生就读于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近几年来,公开发表CSSCI来源期刊及以上级别论文10余篇;主持教育部课题l项,主持重庆市市级科研课题3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研重庆市市级科研项目8项,获重庆市社会科学成采奖1项
目录
0 导论
0.1 研究目的
0.2 研究的技术路径
0.3 研究方法
0.3.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0.3.2 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0.3.3 跨学科分析方法
0.4 本书的基本结构
0.5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1 文献综述
1.1 资本市场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1.1.1 资本市场的开放研究
1.1.2 资本市场的结构优化研究
1.1.3 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研究
1.1.4 资本市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2 信任研究的文献综述
1.2.1 信任的来源研究
1.2.2 信任的作用研究
1.2.3 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
1.2.4 信任的度量研究
1.2.5 重建或增进信任的对策研究
1.3 资本市场中的信任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1.3.1 信任在金融领域中的作用的理论分析
1.3.2 利用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对“资本市场参与不足之谜”进行解释
1.3.3 利用社会信任解释金融市场发展的水平
1.3.4 资本市场信任的测度及资本市场信任的现状分析
1.3.5 提升资本市场等金融领域信任的对策建议
1.4 文献简评
1.4.1 单独研究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信任问题的文献很少
1.4.2 从实证角度验证信任对资本市场发展的作用的文献较少
1.4.3 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信任关系的有效性评价方面的不足

2 投资者信任与资本市场交易
2.1 信任:概念、起源及基本类型
2.1.1 信任的概念
2.1.2 信任的起源
2.1.3 信任的不同类型
2.2 信任与交易费用
2.2.1 信息成本、“理性的无知”与委托一代理关系
2.2.2 信任如何降低交易费用
2.3 几种典型经济交易形式中的信任模式
……
3 社会信任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4 基于投资者信任视角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路径分析
5 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信任关系的有效性评价
6 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信任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7 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信任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8 结语
参考文献

 
摘要
    信任的前提是双方共享一套价值观念或规范体系,而制度正是创造这种共享价值观念或规范的主体,因此,制度是信任的前提。
    (4)本书对信任的理解
    格兰诺维特在《经济行动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一文中指出:人的经济行为是“弱嵌入”社会结构中的,而社会结构的核心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信任来源于社会网络且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因而人们的经济行为也会嵌入于社会网络的信任结构之中(格兰诺维特,1985)。我们可以由“嵌人性”得出:交易主体在经济交易过程中不可能接近脱离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但也不会接近放弃理性的算计。通常,交易主体在评估经济交易中的利益得失时表现出理性的一面,但在评估交易伙伴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其经济利益的实现时却受到社会、心理、经济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交易主体在评估其交易对手时,既要评估其履约的能力,也要评估其履约的意愿,即诚实守信程度。有的学者将人们对交易伙伴完成契约规定任务的能力的相信称为“信赖”,对交易对手履约时的诚实守信意愿的相信称为“信任”(山岸俊男,山岸绿,1989)。然而,交易主体无论是对交易伙伴能力的估计,还是对交易伙伴诚实守信态度的估计,都是在信息不完备条件下做出的,都是一种将自己置于某种风险环境下的行为;在进行估计时,两种性质的评估常常相互影响,交易主体并不能确切地对两种估计进行严格区分。因此,本书不严格区分交易主体对交易伙伴能力的信任或态度的信任,笼统地将信任定义为:信任是指在缺乏充分信息条件下,交易主体对交易伙伴能保证其实现交易利益有足够高的预期,并乐于与之交易的心理和行为。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