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字数: 2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无
  • 出版日期: 2013-12-01
  • 商品条码: 978730123648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4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期主要刊载对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作品,尤其是《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评介和分析,对于理解异国文化的探讨具有深刻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展现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的近期新成果,从跨文化角度研究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面临的重要问题,并揭示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和内在原因。全书彰显了比较文学跨越文化、跨越语言、跨越学科的特色和鲜明的人文品质。
目录
编者的话
学术焦点
主持人语
“直到汉与匈的消亡”
――乔伊斯,中国和种族化的世界史
Asia Was,Laozl Is,Plurabelle to Be:China and
Japan through Joyce’s“Cracked Looking Glass”
Anna Livia Plurabelle’s“River-Speech”and
Finnegans Wake:A Life Force and A Textual Force
《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准对应中文文本

批评空间
沃格林的《柏拉图》
《法礼篇》中的喻说与哲思
经典的美学特征
――哈罗德?布鲁姆“文学经典”理论再解析
叠印:斯特林堡式场面调度(从戏剧到电影)
新世纪的几部西方文学史研究述评

异邦新声
充满活力的杰姆逊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访谈录
巴赫金的小说论(1935―1941)
巴赫金小说论的知识背景和性研究

青年园地
“儿童的发现”与文学诸问题
――试论中日现代文学中的“童心”观念
崇高风格呼唤崇高心灵
――马修-阿诺德翻译思想探析
比较视野下的国别文学史写作
――以现代中国的文学史写作为例

学术动态
关于召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11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通报
关于参加2013年度国际比协理事会暨第20届国际比协年会的报告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总序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纪要
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暨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在重庆召开
中国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高峰论坛综述
博雅大学堂2013年全国高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高级研修班成功举办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讲座系列”陆续在北京大学举行
“人文学科关键词研究”丛书出版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探寻中国梦的缘起重现失落的远古文明”
――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研讨会综述
崛起中国的“新汉学”
聚焦意大利汉学研究:新动态与新提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古典学视野下的哲学与文学夏季青年论坛综述
《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学刊》投稿须知

新书快递
不可消解的他者为意义的源头
――《意义》书评
“一字见乾坤”:还原坛君神话的原始形态
――读张哲俊教授《韩国坛君神话研究》

稿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学术集刊)》稿件体例
摘要
    从审美层面上“发现”儿童,在中国以周作人为先驱,在日本则以铃木三重吉创办《赤鸟》为标志性事件。
     1913年,周作人发表《童话研究》,这篇文章首先从民俗学上分析了童话的起源,它由神话和世说(即民间传说)演变而来,本质上是“原人之文学”。然后他进一步讲到用童话进行教育的问题。
     盖凡欲以童话为教育者,当勿忘童话为犍亦艺术之一,其作用之范围,当比论他艺术而断之,其与教本,区以别矣。故童话者,其能在表现,所希在享受,撄激心灵,令起追求以上遂也。其余效益,皆属副支,本末失正,斯昧其义。
     周作人从艺术审美而非教化的角度来把握童话的本质,这就与孙毓修大为不同。对周作人来说,儿童文学的功用从根本上不会超出文学的功用,而文学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不是实用的工具,“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却不是种族的,国家的,乡土的及家族的”②。因此,他反对唤起少年儿童“不适当的英雄崇拜和爱国心”,主张采用各国的材料,“使儿童知道人性里共通的地方”。③后来他在介绍《阿丽丝漫游奇境记》时,抨击拟古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教育,指出儿童对空想作品的需要,大人无论凭了怎样的神圣之名,都没有剥夺的权力。这种儿童文学观念与周作人更大的“文学”观是同构的。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周作人在文中提到“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同序”,所以幼儿与原始人思想感情相近,而童话是“幼稚时代之文学,故原人所好,幼儿亦好之”。这正是他后来反复提到的“复演说”。“复演说”可以追溯到维柯,他在《新科学》中开创性地描述了人类的原始思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则进一步把个体童年看作人类童年之复演。真正在童话和原人之间建立起本质联系的则是19世纪的文化人类学,特别是英国的民俗学家安德鲁·朗(Andrew Lang)的工作。他不仅把大量民间故事作为原始文化遗留物加以整理,而且建立了整套的理论。④文化人类学在19世纪末传人日本,推动了以柳田国男为代表的日本近代民俗学的诞生,进而影响到大正时代的儿童文学。菅忠道《近代日本儿童文学史论》指出,大正童话研究与明治时的重大差异,正在于引人民俗学、人类学,主张儿童和ca然民族的相似,进一步发现了童话的超历史的本质。⑤周作人对文化人类学的兴趣也正是在日本形成的。他靠这种来ca人类学的“复演说”认识了儿童心理,从学理上证明了:儿童是接近的个人,有他自己内外两面的生活。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