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农村金融改革

农村金融改革

  • 字数: 23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 作者: 汪小亚
  • 出版日期: 2014-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4972118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37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农村金融改革:重点领域和基本途径》由汪小亚等著,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农村金融改革:重点领域和基本途径》分为“5+1”部分:改革述评篇、供需变化篇、重点领域篇、基本途径篇、风险管理篇和附录(国际模式)。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行了回顾和述评,接下来在分析供需变化情况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农村金融重点领域发展和基本途径。本报告在调研的基础上整合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形成了对我国农村金融近年来改革发展情况的全景概览,并总结发展经验,对农村金融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作者简介
汪小亚,经济学博士、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多年从事农村金融政策研究。2004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课题;2005—2012年,承担人民银行重点课题研究,如“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跟踪研究”和“中国农村金融制度与结构的创新研究”等,多次荣获人民银行重点课题奖;2007年提出创意并推动编写《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包括2008年版和2010年版)。承担了大量农村金融调研活动,如2008年主持完成10省“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2009年组织推进了全国范围“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情况调研”,2013年参与了“各类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情况调研”。还参与了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农村金融文件的起草工作。发表多篇农村金融研究专著和论文。
目录
引言
第一篇改革述评篇
第一章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十年述评
一、上一轮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取得重要成效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不断增加
三、十年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主要经验
四、为什么说农村金融改革尚未真正“破题”
第二章农村信用社改革
一、上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背景
二、2003年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
三、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四、农村信用社改革值得肯定的经验
五、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中国农业银行改革
一、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
三、农业银行积极探索“三农事业部”的发展道路
四、大型金融机构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优劣势分析
第四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革
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历程
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支持“三农”业务状况
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支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篇供需变化篇
第五章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变化
一、发展中的农村金融需求变化
二、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层次分析
第六章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的现状
一、农村金融供给不断改善
二、农村金融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篇重点领域篇
第七章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
一、近年来农村地区以商业性金融为主要特征
二、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对“农村商业性金融”的基本认识
四、推进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八章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所处的阶段特点
二、下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还需要坚持三大原则
三、下一步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制度设计
第九章政策性金融发展思路
一、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二、政策性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政策性金融的改革和完善的基本思路
四、尝试建立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创新机制
第十章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思路
一、合作金融的基本原则及发展演化
二、我国合作金融发展现状
三、当前合作金融组织存在的问题
四、发展合作金融的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民间借贷行为及政策规制思路
一、农村地区民间借贷概念及现状
二、民间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建立分类规范的民间融资管理机制
第四篇基本途径篇
第十二章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一、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政策不断推出
二、目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主要特点
三、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主要途径
第十三章我国主要地区的农地金融实践
一、有关农地金融的理论
二、三个典型地区的试点经验
三、对农地金融实践的总体认识
第五篇风险管理篇
第十四章地方金融机构金融风险管理体制研究
一、地方金融机构的管理主体
二、省级政府在管理地方金融机构中的权责制约失衡问题
三、以省级政府为出资主体的金融风险处置基金的制度设计
四、引导省级政府支持地方金融机构金融风险处置基金的建立
五、金融风险处置基金将发挥稳定地方金融的积极作用
第十五章农村金融监管方式创新
一、完善中央和地方分层负责的双层监管体制
二、实行差别化监管
三、建立第三方评级的市场监管体系
附录借鉴模式
附1日本模式
一、日本农村金融的组织概况及功能
二、日本农村金融合作性及政策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日本农村金融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附2韩国模式
一、韩国农村金融的组织结构
二、韩国农村金融的业务及作用
三、韩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借鉴意义
附3中国台湾模式
一、台湾农业金融体系
二、台湾中长期农业信贷的主要做法
参考文献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基本途径》结题验收意见
后记
摘要
    (二)建立农村公共金融服务的“政府采购”机制
     针对部分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等特点,可通过财政撬动金融的方式,采取激励相容的政策诱导和财税补贴等措施,实现对农村公共金融服务的“政府采购”,提高政策支农的效率。
     1.设立农村公共金融服务采购基金
     整合中央和地方财政各类涉农补贴资金,建立农村公共金融服务政府采购基金。可借鉴《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的部分思路,在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区,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按不同比例分担。各级财政部门对涉农金融业务采购资金进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同时,可考虑与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改革相结合,将政府的股权以市场化方式退出后充实采购基金。
     2.通过政府招标选定承办各类政策性涉农业务的金融机构
     招标采购方式有利于通过市场机制来甄别涉农公共金融服务的成本和价格,提高财政资金运营效率。其难点在于对涉农公共服务如何打包、分类和产品化,以及对涉农公共服务质量的监督,从而避免诸如《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中单纯采购涉农贷款总额的缺陷。
     (1)招标。在向金融机构招标购买农村公共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建立健全招标机制,确定金融机构的基本准人条件,规范招标程序。招标主要包括财政补偿比例、盈亏率、配备的承办和管理力量等内容。符合基本准人条件的金融机构自愿参加投标,中标后承办相应的涉农政策性金融业务,承担经营风险,自负盈亏。承办涉农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可免征相应的营业税。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