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成功不只是一点点

成功不只是一点点

  • 字数: 16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弼君
  • 出版日期: 2014-02-01
  • 商品条码: 978730812454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3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张弼君、闫国庆编著的这本《成功不只是一点点--年轻人的成功密码》源自于一个企业家和教授联袂打造的以“成功训练”为主题的“九牛训练营”的私人手稿,该手稿在同学间广为流传。
《成功不只是一点点--年轻人的成功密码》将告诉你:何为成功;成功靠什么;成功如何训练;成功内外部条件的融合与创造;大学生走向成功路上的困惑与感悟。
作者简介
  张弼君,1954年出生,浙江宁波市人,高级经营师,宁波石源斯道瑞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波石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宁波石源矿泉水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波远邦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获得“开发区建设十大优选人物”和“宁波市优选生产工作者”等,第八届浙江省工商联执委、宁波市工商联执委等。

闫国庆,1960年出生,黑龙江密山市人,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美国加州州立大学MBA。宁波市政协常委,2011年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轮值主席。浙江省和宁波市高校名师,重量特色专业、重量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等重量课题6项。出版的著作与主编的教材20余部。于《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曾任副县长、外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等。
目录
前言//001
01 何为成功
成功刍议//3
成功四阶段//6
第一阶段:做“饥”//6
第二阶段:做“事”//7
第三阶段:做“善”//10
第四阶段:做“传”//15
02 那些成功者教会我们的事
范蠡:持盈、定倾、节事//19
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23
李嘉诚: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26
李开复:追随我心//29
俞敏洪:拾拣足够的砖头来造心中的房子//32
马云:一个梦想和毫无根据的自信//35
李彦宏:专注地做一件事//39
邓中翰:责任感、影响力、推动力//42
马化腾:以天方夜谭的成功方式打造“企鹅帝国”//46
姚明:成功,不是一个人的战斗//49
居里夫人: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51
希尔顿:一个苹果赢得一个世界//54
乔布斯:找到自己爱的东西,把今天当成世界末日//57
比尔?盖茨:做与众不同的自己//60
03 成功靠什么
成功的首要因素:知己//65
何为知己//65
如何知己//66
成功的必要因素:智与体//77
眼光、抉择、努力、能力//77
立场、观念、思路、出路//79
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81
健康//83
成功的核心因素:德与行//86
厚德载物//86
欲有穗先行孝//92
欲厚德必感恩//93
知道、做到、做好//95
成功密码:一句话的概括//97
感知成功密码//98
领悟成功密码//100
一句话概括成功//101
04 成功该如何训练
九牛训练营//107
情感管理训练//109
为什么要进行情感管理训练//109
如何进行情感管理训练//1 12
健康管理训练//115
为什么要进行健康管理训练//115
如何进行健康管理训练//119
时间管理训练//130
为什么要进行时间管理训练//130
如何进行时间管理训练//132
技能管理训练//138
为什么要进行技能管理训练//138
如何进行技能管理训练//145
05 成功八字箴言
天高地厚//159
吉祥三宝//166
家庭之宝//167
师长之宝//169
工作之宝//171
附录1 大学生十问成功//176
附录2 大学生感悟成功//195
主要参考文献//207
后记//211
摘要
    什么是做“事”?就是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并把它做大做强。
     什么是事业?事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一个人可以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努力。
     人生中能寻找到一个愿为其奋斗一辈子的事业何其难也,而即使寻找到了,要想获得最后的事业成功也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时你就像在下一盘棋,每一步都会影响你今后的事业发展,关键时刻,错一步,满盘皆输。
     来看一个成功进入第二阶段的人物――王永庆。他从白手起家到成为有名的企业家,被人尊称为台湾省的“经营之神”,他的创业之路没有太多的巧合,靠的是聪明的头脑和勤奋的双手,那么他究竟是怎样运用他的才智把事业一步步做大的呢?
     1917年,王永庆生于台北近郊的直潭。他的高祖母许雪娘在清道光年间,携子王天来与媳妇林谨渡台,定居台北县新店镇直潭里,几代人都以种茶维持生计。9岁那年,父亲王长庚不幸患病,只能卧床休养,他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也正是这样,练就了王永庆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王永庆10岁时,他的爷爷对他说:“希望你们这一辈人不要靠茶业为生,不要困在山谷里,优选出去闯天下!”这样的家庭氛围刺激着王永庆之后的创业梦想。
     15岁的王永庆在小学毕业后,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台湾省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做学徒,他暗下决心将来自己要当老板。第二年,16岁的王永庆就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这是王永庆人生第一个重要决定。可是,问题随之而来,小店开张后没有多少生意,原因是隔壁日本人开的米店具有竞争优势,而城里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顾客。为了挽回这一局面,王永庆不仅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大米,而且还免费给居民掏陈米、洗米缸,这种针对性极强的个性化服务,在维系客户关系上逐渐占了上风。当时大米加工技术落后,出售的大米掺杂着米糠、沙粒和小石头,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却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杂物拣干净,买主得到了实惠,一来二往便成了回头客。起初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卖米不到12斗,后来一天能卖100多斗。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同时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从那个时候起,王永庆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省经济开始发展,建筑业势头良好。王永庆敏锐地发现这一点,便抓住时机,经营木材生意,结果获利颇丰。这时,经营木材业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王永庆看到这一点,便毅然退出木材行业。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省急需发展的几大行业,是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当时,化学工业中有地位有影响的企业家是何义,可是何义到国外考察后,认为台湾省的塑胶产品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日本的产品,所以不愿向塑胶工业投资。出人意料的是,王永庆主动表示愿意投资塑胶业。消息传出后,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
     王永庆做出这个大胆的决定,难道是心血来潮?当然不是,他事先就周密地分析研究,虽然他对塑胶工业还是外行,但他向许多专家、学者去讨教,还拜访了不少有名的实业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甚至已私下去日本考察过。他认为,烧碱生产遍布台湾省,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1954年,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省内只销出20吨,明显地供大于求。按照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一来,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也不敢再跟着他冒险,纷纷要求退出。面对这一情况,王永庆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他相信自己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事情的发展,证明王永庆的决策是接近正确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从那以后,王永庆塑胶粉的产量持续上升,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的100万吨,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优选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当时,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广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台湾省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
     P7-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