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是冤家不聚头

  • 字数: 14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物资出版社
  • 作者: 陶方宣
  • 出版日期: 2014-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474870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5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评价鲁迅: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蒋介石评价胡适:新文化运动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熊培云说:“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一百年……”
《不是冤家不聚头(鲁迅与胡适)》由陶方宣著,极具民国范儿的两位大师的私家掌故!
最唯美、最诗意、最感染人之作!
唯美的诗句、散文的笔墨、大师的交锋和碰撞!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两位文坛学界大师的舌笔碰撞!
内容简介
本书把视角放在鲁迅和胡适的不同上面,分别截取了北平与上海、留美与留日、西装与小脚、神坛与祭坛四个方面,用清新淡雅的语言来描写胡适与鲁迅的学术理想和人生道路。虽然他们对文化思想追求的方式不同:一个放浪于世间的底层,承受精神的炼狱之苦,一个在学术之途孜孜以求;在走向新生的路上,鲁迅欲借思想“立人”,胡适欲以学术“树人”,但二人对文化的态度却殊途同归——追求自由精神,充满趣味,别有深意。再加上配有精美图片,可以说能把我们带入那个充满包容和自由的浩荡岁月。
作者简介
陶方宣,中国作协会员。出生于安徽,居住于上海。曾任政府机关公务员多年,现为专业编剧、作家。已出版《今生今世张爱玲》《霓裳?张爱玲》《沈从文:湘西之蛊》等各类作品近20部,部分作品在香港出版,发行海外。创作有长篇电视连续剧《江郎山下》。
目录
第一章 北平与上海
1.像凤姐一样华丽登场
2.开天辟地
3.抄碑帖的绍兴师爷
4.圣人出,黄河清
5.X型的交叉点
6.八道湾的蜜月期
7.一个像米饭,一个是中药
8.书来信往
9.莫名的不信任感
10.杂文创作的母题
11.痛打落水狗
12.问题男人和新好男人
13.向左转与向右转
14.开除胡适
15.英雄所见略同
16.在革命的战车上
17.一对似是而非的师生
18.“卖身投靠”
第二章 留美与留日
1.时来运转的“三先生”
2.愁容满面的县太爷
3.可怜的小寡妇
4.最初的分歧
5.乌毡帽、乌桕树、乌篷船
6.葫芦僧办了桩葫芦案
7.在甫皇庄讨饭的小叫花子
8.十八岁出门远行
9.相逢的全是革命家
10.假设胡适去了日本
11.弃农从文
12.东市易宫衣,西市问新制
13.“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第三章 西装与小脚
1.骗婚
2.古井无波
3.名叫许广平的女生
4.月亮、太阳和黑夜
5.我也是鲁迅先生的遗物
6.挣不断的红丝线
7.廿七岁老新郎
8.那个属虎的女人
9.一地凋零的心
10.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
11.守在你必经的路旁
第四章 神坛与祭坛
1.忽值山河改
2.除了思想之外,什么是我
3.批胡适、打死狗
4.发疯的发疯、自杀的自杀
5.走上神坛
6.宿敌与挚友
7.从周令飞到周馨
8.天生长着一身反骨
9.归去来兮
10.睾丸一样的岛屿
11.没有人是一个孤岛
摘要
    1.像凤姐一样华丽登场
     胡适与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出场有点像凤姐在《红楼梦》中的出场,一样的先声夺人,当然也一样的光彩照人。
     一九一九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年代,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渐入高潮。如同男女做爱,经过诱惑、接吻、抚摸、动情以后,热血沸腾,激情喷涌,最后攀上欢乐的巅峰。这样的比喻可能有点粗俗,但是意思没有错。新文化运动其实就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它是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大变革、大震荡、大决裂。
     官方意义上的“五四运动”,只是在某个节点上一次特殊的行动。在后来中国式思维中,这场从思想到文化的伟大复兴被简化成为狭窄的爱国运动,甚至连科学与民主也丢掉,却单单将“五四运动”突出出来,提升为一场爱国运动。但是这一点不妨碍一九一九年在中国的摧枯拉朽,真正的摧枯拉朽,夹杂着电闪雷鸣,冲刷着积淀在中国大地上的封建尘埃。从鸦片战争以来,国门洞开六十年,庚子赔款让一大批学生奔赴海外留学,接近有别于东方专制的海洋文明让中国人目不暇接,目瞪口呆。国门既已打开,再也无法关闭,从太平洋上吹来的飓风呼啸而入,霉味扑鼻的中国老宅里飞沙走石风雨飘摇。这是从未有过的激情与碰撞,新文化运动便一呼百应,应运而生,干柴早已预备,只一点点火星它便马上烈焰腾空。已发生的一切肯定是水到渠成应运而生,一旦逆运,它便不可能发生,这是天地定律。
     虽然后世对那场运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一代全新的人群已经在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中迅速成长,长成有思想有头脑的热血青年。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所发生的一切全都是偶然事件,但是历史就是由一连串的偶然演变而成,它之所以这样走而不是那样走,肯定不是偶然,偶然在这里就是历史的必然。
     谁也没有想到,历史的重任会落在一个从徽州深山里走出来的清秀学生身上。那是一九一零年九月,二十岁的胡适抵达美国纽约,他是二期“庚款”留美生。对胡适来说,从上海到海上,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美国民主、自由之文化精神与古老国度的文明传统激烈碰撞,一代全新的民国文化人正在脱颖而出,他们将主宰未来中国的精神之舵,这其中就有他,这个看上去弱不禁风的青衣书生。这是命中注定要发生的事。
     一进入美国,胡适马上便成为美国文化的狂热爱好者,一切似乎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那一年正好是美国大选年,各政党的政治集会遍地开花,美国民众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胡适全身心投入,佩戴一枚象征着支持老罗斯福的大角野牛襟章,兴奋得跑来跑去。在美国的几年,胡适脱胎换骨,他迫切想将这里优选的科学文化介绍到中国去,改变腐朽、没落的祖国。在他看来,只有打开国门兼收并蓄,这个民族才会强大,才会有全新的未来。大洋上的海风吹进了胡适有点迂腐的头脑,美国精神正一点一滴融进他的骨肉,中国走到了一个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民族传统的根基,现代文明的坐标,东西文化的激烈碰撞,造就了学者胡适。七年后,一代大师终于迎来了一个属于他的全新时代。
     这一天应该从一九一七年二月开始,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这篇划时代的文字仿佛一枚重磅炸弹,让一潭死水般的中国顿时狂飙突起。也就在这一年的八月,胡适成为北京大学教授,一时万众注目,成为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这时候陈独秀趁热打铁,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高高举起了“文学革命论”的大旗。仿佛为他们的文学主张作注脚,鲁迅在翌年发表了不朽的巨著《狂人日记》,一把“大火”冲天而起,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熊熊燃烧起来。历史在这里翻开这全新的一页,这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历史选择了胡适、陈独秀乃至鲁迅,也是命中注定的选择。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就在于它的理所当然和独一无二。
     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在当时是大势所趋,新文化运动的异军突起其实是有着漫长的思想铺垫从根源上来说,新文化运动从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的洋务运动就已经开始,鸦片战争使中国被动地打开了国门。西风劲吹之后,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东西方存在的巨大差距,也清楚地知道中国落后在哪里。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人性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甚至可以说,落后就没有生存的理由,当然风靡一时的《天演论》佐证了这一点。一大批忧国忧民之士掀起了洋务运动,他们创办新式教育、新型企业,试图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改变中国人长期被动的落后挨打的局面。经过近百年的漫长积累,洋务运动几兴几衰进展缓慢。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形象,仅仅从实业层面改变成效低微,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必定要触及体制与文化民国以后的思潮涌动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水到渠成,用胡适的话说,全都是被逼上梁山。
     P2-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