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南方的诗学

南方的诗学

  • 字数: 13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 作者: 苏童,王宏图
  • 出版日期: 2014-02-01
  • 商品条码: 978754076880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97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这本对谈录中,苏童和王宏图就苏童的诸多作品,包括对苏童的创作心路与个人成长历程进行了完整的回顾与梳理,对他的创作本身也做了宏观、全面的审视。本书主题涉及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他的“香椿树街”世界,南方精神,他那些直面现实生活的文字,以及他精湛的短篇小说艺术。对话围绕上述主题展开,形式不拘一格,集中展示了苏童对于文学创作的心得体会,饶有趣味。本书让读者在阅读苏童作品之外,能够进一步了解苏童的创作思想与心路历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苏童的文学世界。
作者简介
    苏童,当代有名作家。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包括《红粉》、《妻妾成群》、《已婚男人》和《离婚指南》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蜚声海内外。
    王宏图,上海市人,在复旦大学和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长篇小说《Sweetheart,谁敲错了门》、《风华正茂》、《别了,日尔曼尼亚》, 中短篇小说集《玫瑰婚典》,文学研究专著《都市叙事与欲望书写》,批评文集《眼观六路》、《深谷中的霓虹》等。
目录
一、创作心路与个人成长过程
二、新历史主义小说
三、“香椿树街”的世界
四、南方精神
五、直面现实的作品
六、短篇小说的艺术
新版后记:转型后的回归
摘要
    王:苏童,我们首先来谈一下你的创作历程。前两天《中华读书报》转载了评论家王干好多年前写的《苏童传说》,里面提到你曾讲过一句话,“我爱小说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培养的,这是上苍对我的一种怜惜,让我这个笨人具备一点‘过人’之处”。我感觉你是一个成熟得相当早,而且天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好透彻的作家。法国评论家埃米尔?法盖曾说,除了极少数例外,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没好好读过书、没进行观察和思索便开始写作,很可能会缺乏判断力,很终只能成为一个文学工匠。而你在三十岁以前已写出来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特例,有点类似音乐上的神童。就像你自己说的,这是上苍对你的怜惜,你自己是这样看的吗?
    苏:上苍会怜惜每一个人,而感恩是我的习惯。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在我看来,所谓的成功、失败都是匆忙的结论,人成长的过程很漫长,不到死的那所有的结论都嫌早。说到天赋,我相信天赋、个人能力这类东西,但不迷信它。事实上一个作家如果始终认为他有天赋,也有点可笑,这是别人的措辞。依我看,在写作中遇到更多的情况是相反的:怎么写得这么艰难?怎么就写不到你要的那个火候?你这个不中用的东西,你一点也没有天赋!
    我从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其实像我那个年龄发表作品的还有余华、格非、北村等等,我们几个都差不多。我们初次发表作品也就是相隔一两年的事情。在1989年发表《妻妾成群》之前,其实没多少人知道我。那个时期的作品,要说有影响的话,也是在评论界和所谓的一个很小的文学圈子里,所以谈不上是神童,也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我个人也没有这样的感受。照我自己的感觉,三十岁以前写出很好重要的作品的作家可能不是太多,卡夫卡也算一个例外,他的寿命很短。许多作品的价值是在作家死后才被认识、被发掘的。我觉得文学创作能力的喷发在作家身上可能只有两三次,甚至只有一次。所谓的神童,像莫扎特,所有重要的作品都是他二十几岁甚至十几岁时完成的,但文学毕竟跟音乐不太一样,因为文学所倾注的东西,要面对比音乐更为严峻的考验。文字的信息太多,文字所能囊括的东西也太多。音乐和文学从艺术特性上看都是时间的艺术,但从创作方法上来说不太好比,没什么可比性。至于从创作准备来说,其实我觉得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做文学梦的人,他本身拥有的资本对他的创作就够了。我读书很多的就是二十几岁的时候。阅读量很多很疯狂,尤其是对虚构小说这一类作品的阅读,那个时候是很多的。开始写作以后,尤其是工作以后牵扯的东西很多,我的阅读反而是有选择的。
    王:你是不是觉得到了一定程度,就不会再像二十几岁的时候那样进行大量的阅读,喜欢的作家会越来越少,通常只是偶尔翻翻以前读过的东西?
    苏:阅读和年龄心态很有关系。二十多岁的人总是充满野心,恨不得把全世界的图书馆搬到自己家里,读多少不一定,但是那种贪婪是可爱的。岁月改变人,也改变阅读数量和阅读内容。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很喜欢读的其实是菜谱!我现在发现一个很好典型的例子:许多身边的朋友在他们二十五岁前后很好爱好文学,现在那些人已经都四十岁左右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当年的文学爱好者中间的大多数人对虚构的东西已不再感兴趣,好像是一种觉醒,也好像是衰老的象征。
    王:现在,就是年轻人对虚构作品也兴趣淡漠。我发现,学生一般不舍得花钱买小说,他们大多在书店里捧着小说翻看。 苏:对,他们只是捧着小说站在那儿读读,大概是想找找有没有值得带回家的小说,问题在于那么随意、急躁是挑不出真正的好小说来的。我们的学生时代要认真得多。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好是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青春年华。它的时代特征表现为普遍的文化饥渴,同时很好富有理想主义色彩,功利的东西不像今天这么泛滥成灾。因而文学在当时倒是个社会的热门职业和话题。但要追查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日常生活很好平凡单调,精神生活不知如何去补充,因而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文字、文学。
    我们现在回头来看,目前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个时代,大量的人抛弃了小说,抛弃了虚构,我觉得确实有它的道理。现在大部分人都觉得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优选是一箭双雕,比如在阅读的时候要求它对自己求职、赚钱有用。而大多数阅读者都生活在这样一个氛围中,他会觉得阅读小说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小说在这个年代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沦落为一种消遣,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它的地位却很神圣,笼罩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环。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