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定位中国

定位中国

  • 字数: 246.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作者: 童大焕
  • 出版日期: 2014-02-01
  • 商品条码: 978750607016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1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稿为作者的讲座内容,以房地产和“中国模式”为两条主线,串联起社会各层暴露出的问题。文章话题丰富,素材充实,多为网络上的热议案例,作者对此很好熟络,信手拈来,而且点评透彻,发人深省。作者以指引青年独立思考、肩负社会责任为己任,用事实说话,评说时事热点,为年轻人指点迷津。
作者简介
童大焕,男,1968年生于福建长汀,199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科技系,现居北京。当今靠前很活跃的时评人之一,视角独特、文笔犀利。笔触涉及时政、财经、法律、教育诸领域,对城市化、房地产、中国宏观经济等有深入而独到的研究。曾被评为2006、2008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2009年度“中国百大公共知识分子”,2009年度被腾讯网评为“年度致敬之教育评论家”。微博《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获南方周末2011中国传媒年度致敬。个人实名博客被评为“2012年度腾讯很有价值博客”、网易“2012年度菁英博客”。
著有《俯仰天地间》、《江湖上的中国》、《冰封的火焰》、《中国钥匙》、《买房的革命》、《世纪大迁徙——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城市化》、《2020我们会不会变得更穷》、《穷思维富思维》等书。《世纪大迁徙》获和讯网2011年度15大财经图书奖。
曾任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编辑、中国保险报评论主编,现为独立学者,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兼职教授、山西农大信息学院名师课堂兼职教授、社会转型(中国)研究院院务中心主任、影响力中国网执行总编辑、《观察》杂志编委。
目录
自序 不能只有梦想没有路――兼谈我心目中的大学教育/001
第一讲 从“限”字成年度汉字看道与德之关系
宏观调控变成了微观管理,牵一发而动全身/003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保障房/007
商品房是保障房的奶妈/008
为什么房价物价会那么高?/009
道为德之母/011
课后作业/012
第二讲 人口、资源与环境
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013
制度和文化是第一生产力/017
战争思维和阴谋论是贫穷落后的根源/023
中国的人口红利已消失殆尽/024
中国人明天的养老在哪里?/025
“人口是负担”的观念亟待转变/027
课后阅读/028
第三讲 土地政策与三农问题
中国农民收入到底有多低?/030
土地是农民的社会保障?/033
谁来养活中国?/035
谁来保护耕地?/038
土地制度已成中国品牌的掣肘/039
我们欠农民一个底线公平/041
德?索托指引穷人富强路/042
谁的故乡不沦陷?/046
课后阅读/048
第四讲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
韩寒柳传志“突然转身”?/049
我们正处在两极分化的节骨眼上/050
中国的现实威胁是权力与民粹合流/052
民主必须以自由市场经济打底/056
不怕利益集团,只怕利益集团不稳定/057
权力不能私有,财产不能公有/059
有没有“乌坎模式”?/065
一人一票,看上去很美/068
美国中产阶级为什么不投票/070
告别主义,回到问题和程序/072
第五讲 城市房价与中国发展模式转型
货币超发与物价房价/074
地价与房价的关系/078
土地财政和投资型政府真相/079
现有土地和政府发展模式下拆迁难题无解/081
土地储备与货币超发互相作用/083
土地集体所有和小产权房为什么不敢放开/084
过于天真的张五常/086
楼市调控代价:经济硬着陆和风险后延/087
越调控,中国经济对房地产依赖越深/094
“缩工保价”同样刺激房价上涨/095
是房价等工资还是工资追房价?/097
本轮楼市调控已近结束并且正在回调/099
课后作业/101
第六讲 中国城市化的歧路与正途
这是人类最后的迁徙/102
“富饶的废墟”之不该重建的汶川/104
“富饶的废墟”之回光返照的乡村/107
中国城市化的陷阱/109
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118
大城市人口承载力是个伪命题/122
控制中国城市化的神秘左右手/128
左手:自然地理线――不可逾越的胡焕庸线
右手:人文社会线――神秘的百万人口线
城市化背景下农业怎么办?/133
63年来,我们一直和城市化规律较劲/135
课后作业/139
第七讲 中国经济转型的可能路径
奇迹的黄昏:经济下行,房价上涨/140
投资刺激是饮鸩止渴的慢性毒药/146
哪些经济学家和学者反对经济刺激/149
以后谁还敢当县长?/156
房价上涨VS投资刺激:谁是经济崩溃的元凶?/158
告别凯恩斯主义和“三驾马车”理论/162
对外告别经济民族主义/164
对内告别经济民粹主义/168
中国现代化之路箭在弦上/171
第八讲 世上没有“中国模式”
昙花一现的“中国模式”/175
中国已落入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176
世上没有“中国模式”/178
“中国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政府竞争代替了市场竞争/180
中国模式的发展陷阱/182
沉湎于“中国模式”将使中国被甩出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189
以自由看中国发展/193
告别“中国模式”,融人世界潮流/195
第九讲 展望“十八大’’后的中国改革
“十八大”透露的改革玄机/197
社会变革的三种力量/205
三代中央领导组合/213
中央和地方关系/215
普通民众的权力幻觉/219
历史的节点:以大赦换自由民主/222
期末作业/227
附录 大城市化与青年未来
寻找自己的时代坐标/228
爱国和天下一家其实很具体/230
“人口与资源矛盾论”是当代中国优选的理论和决策失误/23l
拼爹时代,自由的价值高于一切/234
做理性的建设者还是感性的威胁者?/237
摘要
    在犹太人心目中,赚了钱不等于成功,文化和智力的寿命比金钱更长,知识是很可靠的财富,是专享可以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财产。在犹太人心目中,学者的地位不仅高于商人,而且高于国王。“一个学者死了,没有人能代替他,而一个国王死了,所有人都能胜任。”当然,他们推崇的知识是活的智慧,对于那些满腹经纶的书呆子,他们喻之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犹太商人说,财富是靠脑袋的,而不是靠手,他们说:“钞票有的是,遗憾的是你的口袋太小了。如果你的思维足够开阔,那你的钱包就会随之增大。”
    犹太人几千年流离失所,没有祖国,没有土地和矿产资源,只能用知识和智慧赚钱。他们不是躲到荒郊野岭,而是前往文明很集中的城市,与陌生人打交道,于是保持了对知识、智慧、诚信、法律源远流长的追求与崇拜。
    1948年5月14日,犹太民族在历尽屠戮和两千多年的大流散后,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然而,建国之初,这个只有49.8万人的新生国家全国近三分之二的土地是沙漠,境内没有一条可供灌溉和发电的河流。除此之外多属盐碱地,雨量稀少,只有北部有一个不大的淡水湖,人均年可用水资源只有360立方米。按靠前标准,年人均占水量5 000立方米以下就算贫水或半贫水,以色列无疑属于世界上很贫水的干旱国家之一。境内没有可供开采的石油、天然气、煤和森林资源。可以说,除了太阳、大海、沙漠和盐碱地,新生的以色列一无所有。
    而且,它一直处于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之中,与周边冲突不断,敌对的阿拉伯国家不仅不会为以色列提供建设和生活急需的资源,而且还对它进行全面封锁。
    就是在这样的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的情况下,这个古老的民族、年轻的国家达成了一个富有远见的伟大共识:以色列很重要的资源是人,人的资源要得以很充分有效的利用就必须依靠教育。这一共识形成之后,以色列确立了以教育开创国家未来的立国思想,强调必须以教育来使每一个以色列家庭和个人体面而幸福地生活在这个新的国家里,用教育来提升全体以色列人的素质,使他们能迎接来自于内外部世界的诸多挑战。这种观念与犹太文化中重教崇智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在以色列的知识界,流传着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1950年初春的一个深夜,靠前任教育部长扎尔曼一阿兰打电话给本?古里安的秘书伊扎一纳翁,要他安排第二天与共进早餐。早餐会上,问阿兰,为何事竞如此着急。阿兰说,大量东欧移民涌进以色列,我们要培训他们学会生产和生活,而国家只有3所技术学校和l所工科大学,远不能满足人民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我需要2 000万美元,在两年内建成20所技术学校。当时,2 000万美元对以色列政府来说几乎是全部家底。然而,没有皱眉头,只是问秘书能安排多少。秘书说很多1 000万。于是立即拍板说,给你1 000万,不过要在1年内建成10所技术学校。
    尽管近几年巴以冲突加剧,以色列教育预算自建国以来一直维持在国家预算的8.5%至10.1%之间,仅次于国防预算。
    以色列首任本?古里安说: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以色列女梅厄夫人说,对教育的投资是有远见的投资。在21世纪,人力资本将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起决定性作用,对知识的投资也将获得回报。1912年,有名经济学家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以“创新”理论为核心的动态发展理论。他试图运用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方法的变革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发展过程,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概念仅仅是指人口、资本、工资、利润、地租等在量上的变化的局限。换句话说,知识创新将突破传统的土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概念,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竞争中的很重要元素。而知识创新的专享载体,就是人本身。
    我们还可以讲一个更为贴近的例子,那就是富可敌国的苹果公司。它的iPhone系列在白领和学子中可谓“家喻户晓”。美国财政部近期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27日,美国政府运营现金余额为738亿美元。而苹果发布的财报显示,截至上一财季末,其所持有的现金和有价证券总额,已经高达762亿美元。也就是说,作为优选优选的科技公司,苹果当前持有的现金储备,已经超过了优选经济实力不错的美国。这一数字,还超过了126个国家的靠前生产总值之和。说它富可敌国一点也不为过。与美国债务总额突破14.3万亿美元相比,苹果的债务为零。苹果和乔布斯的伟大秘密,就在于知识创新四个字。在这里,世界很品质的公司,需要的只有两点:智慧的、创造性的头脑,很完美地服务于个人用户体验。
    正是基于此,使他成为了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巨大的“能量黑洞”,源源不断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吸收能量。而苹果公司尽管已经富可敌国,却只是从乔布斯家的车库起步,至今仍然偏居在乔布斯的故乡――加州的帕洛阿尔托市。从富可敌美国的苹果公司及其CEO乔布斯的创业奇迹和“能量黑洞”,我们更加可以清晰地看到,资源对于一个企业、一个个体乃至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很重要的,甚至是相当不重要的。
    P15-1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