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桂冠

桂冠

  • 字数: 200000.0
  • 装帧: 软精装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 高莽 编绘
  • 出版日期: 2013-10-01
  • 商品条码: 978702010081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8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到2012年,前后111年,荣戴桂冠的人109位,来自39个国家。高莽先生为每一位获奖者画一幅极为传神的素描,并配有1000字左右言简意赅的介绍材料,另外还有10余幅彩色大图,使该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是一本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小小的百科全书。
目录
1901年[法国]苏利·普吕多姆
1902年[德国]特奥多尔·蒙森
1903年[挪威]比昂斯滕·马丁纽斯·比昂松
1904年[法国]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
1904年[西班牙]何塞·埃切加赖
1905年[波兰]亨利克·显克维奇
1906年[意大利]乔苏埃·卡尔杜齐
1907年[英国]鲁德亚德·吉卜林
1908年[德国]鲁道夫·奥伊肯
1909年[瑞典]塞尔玛·拉格洛夫
1910年[德国]保尔·海泽
1911年[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
1912年[德国]格哈特·豪普特曼
1913年[印度]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1915年[法国]罗曼·罗兰
1916年[瑞典]魏尔纳·封·海顿斯坦
1917年[丹麦]卡尔·阿道尔夫·吉勒鲁普
1917年[丹麦]亨利克·彭托皮丹
1919年[瑞士]卡尔·施皮特勒
1920年[挪威]克努特·汉姆生
1921年[法国]阿纳托尔·法朗士
1922年[西班牙]哈辛托·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
1923年[爱尔兰]威廉·巴特勒·叶芝
1924年[波兰]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
1925年[英国]乔治·萧伯纳
1926年[意大利]格拉齐娅·黛莱达
1927年[法国]亨利·柏格森
1928年[挪威]西格丽德·温塞特
1929年[德国]托马斯·曼
1930年[美国]辛克莱·刘易斯
1931年[瑞典]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
1932年[英国]约翰·高尔斯华绥
1933年[俄国]伊凡·布宁
1934年[意大利]路易吉·皮兰德娄
1936年[美国]尤金·奥尼尔
1937年[法国]罗杰·马丁·杜加尔
1938年[美国]赛珍珠
1939年[芬兰]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
1944年[丹麦]约翰内斯·维尔希尔姆·延森
1945年[智利]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1946年[德国]赫尔曼·黑塞
1947年[法国]安德烈·纪德
1948年[英国]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1949年[美国]威廉·福克纳
1950年[英国]伯特兰·罗素
1951年[瑞典]帕尔·拉格奎斯特
1952年[法国]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1953年[英国]温斯顿·丘吉尔
1954年[美国]欧内斯特·海明威
1955年[冰岛]哈尔多尔·基里扬·拉克斯内斯
1956年[西班牙]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1957年[法国]阿尔贝·加缪
1958年[苏联]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1959年[意大利]萨瓦多尔·夸西莫多
1960年[法国]圣-琼·佩斯
1961年[南斯拉夫]伊沃·安德里奇
1962年[美国]约翰·斯坦贝克
1963年[希腊]乔治·塞菲里斯
1964年[法国]让-保尔·萨特
1965年[苏联]米哈伊尔·肖洛霍夫
1965年[以色列]撒姆耳·约瑟夫·阿格农
1966年[德国]奈丽·萨克斯
1967年[危地马拉]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1968年[日本]川端康成
1969年[爱尔兰]萨缪尔·贝克特
1970年[苏联]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1971年[智利]巴勃罗·聂鲁达
1972年[德国]海因里希·伯尔
1973年[澳大利亚]帕特里克·怀特
1974年[瑞典]埃温德·雍松
1974年[瑞典]哈里·马丁逊
1975年[意大利]埃乌杰尼奥·蒙塔莱
1976年[美国]索尔·贝娄
1977年[西班牙]维森特·阿莱克桑德雷
1978年[美国]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1979年[希腊]奥德修斯·埃利蒂斯
1980年[波兰]切斯拉夫·米沃什
1981年[英国]埃利亚斯·卡内蒂
1982年[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1983年[英国]威廉·戈尔丁
1984年[捷克]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
1985年[法国]克劳德·西蒙
1986年[尼日利亚]沃莱·索因卡
1987年[美国]约瑟夫·布罗茨基
1988年[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兹
1989年[西班牙]卡米洛·何塞·塞拉
1990年[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1991年[南非]纳丁·戈迪默
1992年[西印度群岛]德里克·沃尔科特
1993年[美国]托尼·莫里森
1994年[日本]大江健三郎
1995年[爱尔兰]谢默斯·希尼
1996年[波兰]维斯拉娃·希姆博尔斯卡
1997年[意大利]达里奥·福
1998年[葡萄牙]若泽·萨拉马戈
1999年[德国]君特·格拉斯
2000年[法国]高行健
2001年[英国]维·苏·奈保尔
2002年[匈牙利]凯尔泰斯·伊姆雷
2003年[南非]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2004年[奥地利]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2005年[英国]哈罗德·品特
2006年[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2007年[英国]多丽丝·莱辛
2008年[法国]勒克莱齐奥
2009年[德国]赫塔·米勒
2010年[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2011年[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2012年[中国]莫言
后记
2013年[加拿大]爱丽丝·门罗
摘要
    1973年
     [澳大利亚]帕特里克?怀特
     帕特里克?怀特,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澳大利亚作家。他虽然是澳大利亚人,但生于伦敦,与英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几次去英国进修,认为自己“骨子里是伦敦人”,而“心是澳大利亚的”。一生创作了十二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八部剧本,一部诗集和一本自传。这些作品以委婉的文字、别致的结构和象征的手法,塑造了许多与社会不协调的人物。
     他很早就开始写诗,后来改写小说和剧本。上中学前就写成了剧本《墨西哥大盗》,1935年出版了他创作生涯中专享的诗集《农夫和其他诗》。1939年出版长篇小说《幸福谷》。1941年发表《生者和死者》,通过一位伦敦妇女的一生,表现了一个在虽生犹死的社会中人的个性遭到毁灭的痛苦,强调懂得人生真谛的重要,创作手法上明显受乔伊斯和劳伦斯的影响。
     1940年参加英国皇家空军,在情报部门工作,主要驻扎在中东和希腊,并与一位希腊女兵结成伴侣。战后出版的长篇小说《姨母的故事》(1948),是他的第一部得意之作,给他带来了一定的声誉。以后又写出《人树》(1955)、《探险家沃斯》(1957)、《乘战车的人》(1961)、《可靠的曼陀罗》(1966)、《活体解剖者》(1970)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烧伤的人》(1964),以及剧本《汉姆的葬礼》(1961)、《撒尔沙季节》(1962)、《快乐的灵魂》(1964)和《秃山之夜》(1964)等。
     怀特长期以来几乎不接受任何荣誉与奖赏,他认为所有荣誉与奖赏都是贿赂,都有政治目的,但他没有拒绝诺贝尔文学奖。1973年,怀特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风暴眼》。同一年,瑞典学院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怀特,以表彰“他以史诗般的气概和善于刻画人物心理的叙事艺术,把一个新的大陆带进文学中”。获奖之前他已明确表示,自己将分文不留。果然,获奖之后,怀特将这笔奖金捐出,设立了“怀特文学奖”。
     怀特没有去斯德哥尔摩接受奖金,他找了一个借口,说他姐姐曾“死于斯德哥尔摩之行”,又说他本人由于“胸部不适”,不能前往。怀特为人孤僻而古怪,这种性格在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如对亲友、对荣誉、对钱财、对地位、对性爱等等。他一直表示自己不关心也不过问政治,可是当美国侵略越南、世界上出现核战争威胁时,他又上街游行,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
     怀特获奖后,创作力仍然很旺盛,又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大鹦鹉》(1974),剧本《重返阿比西尼亚》(1974)、长篇小说《树叶裙》(1976)、剧本《大玩具》(1977)、自认为优选的长篇小说《特莱庞的爱情》(1979),以及晚年优选的散文诗小说《镜中瑕疵》(1981)。
     1986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风暴眼》;199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人树》;1991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探险家沃斯》;1993年,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树叶裙》;1994年又出版了《艾伦》;1998年,三联书店出版了《镜中瑕疵――我的自画像》。
     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出版了怀特的《风暴眼》、《人之树》等。
     1974年
     [瑞典]埃温德?雍松
     1974年,瑞典学院第五次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本国的两位作家――雍松和马丁逊。
     雍松,本名乌洛夫?厄尔纳尔,生于瑞典北极圈附近一个工人家庭,幼年丧母,父亲多病,从小寄养在叔婶家中。他只念过小学,十四岁便外出流浪,靠打工为生,做过伐木工、锯木工、机车上的火夫等等,尝尽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这一切对于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切实的体验和难得的帮助,使他成为瑞典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涌现出来的享有世界声誉的工人作家之一。
     1921年他偷渡到欧洲大陆,在巴黎和柏林一边打工一边自学,并开始写作。1924年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四个陌生人》,对贫苦的下层人寄予同情,批评资产阶级的腐朽沉疴和社会的不公。
     1925至1930年侨居巴黎期间,受到法国普鲁斯特、纪德和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他的首部长篇《提曼斯和正义》(1925),早期优秀作品《黑暗中的城市》(1927)和《离开哈姆莱特》(1930)等。
     1930年回到瑞典。此时正值欧洲大陆上法西斯主义日益猖獗,他不断撰文抨击希特勒的独裁统治,并发表揭露现代资本主义黑幕的小说《波宾纳克》(1932)和抨击官僚主义制度的《黎明中的雨》(1933)。
     1934至1937年间发表长篇小说四部曲《乌洛夫的故事》。小说中有他个人的影子,是其代表作,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变迁、成长过程和瑞典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的社会转化。小说共分四部:第一部《现在是1914年》(1934),写他当烧窑童工的经历;第二部《这里有你的生活》(1935),描写乌洛夫当锯木工人,目睹社会种种不平,探究其答案的故事;第三部《切莫回头》(1936),写乌洛夫从乡村来到城市,经受失业和失恋的双重痛苦;第四部《青春的结束》(1937),描写乌洛夫认清了自己的遭遇产生的原因后,决心投身社会变革运动。这部作品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雍松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同时发表《夜间演习》(1938)、《士兵归来》(1940)以及《克里隆》三部曲(1941―1943)。“二战”后,他侨居瑞士与英国,创作了几部历史小说。如描写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冒险的故事《拍岸的浪》(1946),以十七世纪宗教审判为题材的《玫瑰与火之梦》(1949),以及描写古希腊农民起义的《陛下的时代》(1960)和历史小说《同沉默散步》(1973)等。
     1957年,雍松当选为瑞典学院院士。
     1974年,由于“他那高瞻远瞩和为自由服务的叙事艺术”,同时授予他和哈里?马丁逊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
     除长短篇小说外,雍松还写了一些散文、游记等,如《瑞士日记》(1949)、游记《北极圈冬之旅》(1955)、《柯罗诺斯游记》(1961)等。
     我国译介雍松的作品不多,只发表过他的短篇《黑麦熟了》、《乌洛夫参加放木排的工作》以及《冬季比赛》等。
     P137-14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