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南怀瑾选集

南怀瑾选集

  • 字数: 552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南怀瑾
  • 出版日期: 2013-06-01
  • 商品条码: 978730908678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699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11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南怀瑾选集》的新版,共收录南怀瑾先生的著作24种。南怀瑾先生熟习经史子集,贯通东西文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特别是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南怀瑾选集(珍藏版第9卷)》共收录了南怀瑾先生的2本著作:《楞严大义今释》和《金刚经说什么》。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2012),是多年来享誉海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目录
·金刚经说些什么·
出版说明
前言
再版说明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实相般若
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眷属般若
无坚不摧
鸠摩罗什和武则天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佛这样说
那个时候
舍卫国的讲堂
千二百五十人
世间与大千世界
吃饭穿衣
乞土生活威仪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善现须菩提
如来 菩萨
六祖和《金刚经》
善护念
寻愁觅恨
金刚眼和发心
无权威 无主宰
此心如何住
止住的持名念佛
百千三昧的定境
二步曲
如何住和无所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一切众生
谭子《化书》
有色无色的众生
有想无想的众生
红福 清福
罗汉的捏槃
佛的涅槃
四相和我的观念
三轮体空布施
快乐痛苦皆无住
转化十二类生
说三十二品偈颂
第一品偈颂
第二品偈颂
第三品偈颂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第一等和次等
无所住
不住色
不住声香味
内触妙乐的菩萨
雁过长空
功德和福德
东方佛西方佛
阿育王的沙子
周利盘陀伽的扫帚
第四品偈颂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非相和空
法报化体相用
莲花生
身相的执著
第五品偈颂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文喜和文殊
烧佛像的和尚
五百年后
善行 功德 智慧
净信和无所住
真 非真
何处是岸
第六品偈颂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得什么 说什么
程度的差别
入世出世平等
圣贤之别
第七品偈颂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一切佛与《金刚经》
佛法非佛法
第八品偈颂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见 思 惑
谁不瞋 谁不痴慢疑
话说再来人
不来行吗
三界的天人
解结去惑
初果的罗汉
迦叶起舞 毕陵慢心
二果三果作什么
罗汉的前途
世上的第一名
第九品偈颂
小偷与越狱的人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心空及第归
庄严佛土在哪里
打火机
因师而瞎的眼
第十品偈颂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不可数的福
受持四句偈
资粮
第十一品偈颂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放《金刚经》的地方
《金刚经》放在何处
第十二品偈颂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再说大智慧
黄山谷与晦堂
黄山谷与黄龙死心悟新
微尘 外色尘 内色尘
你我的三十二相
夹山大师
夹山见船子
大的功德
第十三品偈颂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解悟 喜极而泣
信心清净
希有的功德
谁是五百年后希有人
为什么我不是我
如何见佛
难得的人
什么是忍辱
忍辱的榜样
达摩与苏格拉底
忍辱的功夫
无所住的心
如何布施
佛怎么说话
无实亦无虚
无量无边的功德
第十四品偈颂

第十五 品持经功德分
最难的布施
老人的救生圈
信心不逆的福报
如来说给谁
你喜欢小法吗
第十五品偈颂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被轻贱的前因后果
诚敬努力的人
不可思议的果报
第十六品偈颂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发什么愿
然灯佛所得什么
然灯佛为什么授记
一切都是佛法
什么都没有的菩萨
无我的菩萨
第十七品偈颂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眼者心之机
天眼是什么
慧眼 法眼 佛眼
无量数的宇宙世界
无数量的心
你的心
永远得不到的心
第十八品偈颂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福德不可得
无人希罕的福
第十九品偈颂

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
大丈夫相
世上的肉身菩萨
第二十品偈颂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什么都没说
迦叶笑了
须菩提与佛对答
顽石点头为什么
众生与佛
第二十一品偈颂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一指禅
第二十二品偈颂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修一切善法
南山高北山低
第二十三品偈颂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修资粮
受持读诵
真教化的功德
第二十四品偈颂

第二十五 品化无所化分
有教无类
自己的解脱
无我以后
第二十五品偈颂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见佛与观佛
声色与邪道
转轮圣王
十地菩萨与转轮圣王
第二十六品偈颂
悬崖撒手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三界六道之外
断灭见
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七品偈颂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爱布施的菩萨
一切法无我
定与忍
张拙的故事
有求就有住吗
第二十八品偈颂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
无来亦无去
如来的境界
第二十九品偈颂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碎为微尘之后
什么是合相
第八识和种性
心念如暴流
真空如何生妙有
第三十品偈颂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见不是见
知即无明本
如是知见
我们自己的法相
我要过去 你过来
第三十一品偈颂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应化非真
内圣外王菩提心
学佛的懒人
离经的四句偈
梦幻中如如不动
第三十二品偈颂
总结论

后记

·楞伽大义今释·
出版说明
叙言
凡例
楞严大义指要
第一章 心性本体论
问题的开始
心灵存在七点认识的辨别
真心与妄心体性的辨认
心性自体的指认

第二章 宇宙心物认识论
宇宙万有自性本体的认识
自性和物理现象界的八种分析
客观的物理世界与自性能见的主观无二无别
自性本体超越自然与因缘和合
个别际遇与共同遭遇的原因

第三章 心理与生理现状为自性功能发生的互变
心理与生理的五阴作用经验的分析
心理与生理的六根作用(五官与意识)经验的分析
身心与外界作用(十二处)经验的分析
身心与外界之间(十八界)经验的分析

第四章 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同为自性功能的显现
地水火风空五大种性的剖视
心意识精神领域的透视
物理世间物质的形成
众生世界生命的成因

第五章 修习佛法实验的原理
个人解脱成佛与群体的关系
自性真心证悟的法则与原理
解脱宇宙时空与物理世间束缚的法则与原理
修证自性的法则与原理
修证自性解脱的总纲
二十五位实地修持实验方法的自述

第六章 修习佛法的程序与方法
学佛修行入门的基本戒行
修学佛法进度程序的指示
五十五位修行的圣位和境界的含义
地狱天堂的有无与人生精神心理的因果关系
十种仙道与天人间精神心理的关系

第七章 修习佛法定慧中的错误和歧路
性空正觉的基本认识
色阴区宇——-生理与心理互变范畴的魔境
受阴区宇——-感觉变幻范畴的魔境
想阴区宇——-想念中精神幻觉范畴的魔境
行阴区宇——-心理生理的本能活动与对宇宙心物认识的偏差
识阴区宇——-唯识境界中所生的偏差
解脱五阴和直指明心见性的结论
楞严法要串珠
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
跋楞严大义今释
后记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摘要
    除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之外,另有一种生命为“有色”,是有形象,有物质可以看见的。另有一种生命是“无色”,不是我们所知,也看不见,可是它确实的存在。譬如说鬼吧!到底有没有?当然可以告诉大家确实有的,并没有什么可怕,那是“无色”的生命,跟我们阴阳电子不同而已。
     我们姑且讲活鬼,大家也许没有看过,如果到贵州、云南的边界,就可以听到活鬼的故事。活鬼称为山魈,这个山魈,我们拿佛经来解释就很简单了,他是“若有色”、“若无色”的众生。他有时候给你看见,有时候不给你看见,高兴给你看见就看见,不高兴就看不见。人走到山里,看到走路的脚印子同我们相反,脚趾头在后面,脚后跟在前面的地方,就知道有山魈。他们非常讲礼貌,你不要说这是山鬼啊,那你就吃亏了。你要说有山先生在这里!他会觉得你这个人知礼,就不会找你麻烦。
     这些住在山里的山魈,很有意思,他们有事的时候,要跑到别人家里借锅子和碗筷。他们的样子很丑陋,矮矮的,就像人倒着脚走来。讲的话我们也不懂,必须要用手去指要借的东西,那些山里头的人都知道,有些坏心眼的人,却准备一套骗他们的。准备什么呢?纸做的锅,纸做的碗,他就很高兴地借回去了,结果火上一烧就完了。可是山魈非常守信用,不知道他用什么方法,有钱人家的东西就到他那里去了,但是他一百英里范围以内不偷的,他要到外地弄个锅碗来还你。许多山里的穷人都拿这些玩意骗鬼,所以鬼不可怕,而人是真正的坏,连鬼都要骗。
     有想无想的众生
     另有一类众生是“若有想”,有思想感觉。另有一类众生是“若无想”,没有思想、感觉。细分之下,有些生命没有思想,没有知觉,但有感觉。
     另有众生是神的境界,照佛学的分类,神的类别太多了,小则分为三十多种,大则分为六十多种,再细分析下去,有几百种。神也有他的等次,一类叫“非有想”,不是没有想,但是看起来没有想。譬如有些人在打坐,你看他好像不知道,可是他又知道,真知道吗?又不知道。其实,世界上还有更多种类的生命,不过佛法大致归纳为十二类。
     世界上的生命有这么多种类,唯有人很坏,但人也拥有备一切。我们不要认为人类是胎生,在我看来,人类具备了十二类生。我们是胎胞里精虫卵脏的结合,所以是卵生,胎生。在妈妈肚子里是湿生。要青菜、萝卜、牛肉、洋葱堆起来才能长大,所以也是“化生”。人也是“有色”,身体机能有物质可见。但是讲到人的生命――气,又不是物质了,也看不见,所以是“无色”。“有想”,我们当然有思想,有时候我们呆住,或者没有什么思想,笨得要死,那又人于“无想”。还有许多人到达“非有想”“非无想”的修道境界,虽没有成功,但他已经到达了“非有想”“非无想”。
     说到“非有想”“非无想”,想到大陆上我曾听说一两个地方。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小庙子,有一个道士在那里打坐,据说坐了两百多年,还坐在那里。每到过年的时候,乡下人要来替他剪一次指甲;人坐在那儿没有死,摸摸还有点体温,据说是人定了。有些修道的人说他不是人定,是在那个定的境界出不了神,在那个身体躯壳里头,因为修成功了,所以出不来,离不开身体。
     另外我还看到过一个学佛的人,据说打坐定力很深,功夫很好,已经坐在那里七八十年,也没有死,也没有出定,他也不会想什么,似乎等于死人差不多。他的背拱起来一块,摸摸那个地方,像脉搏一样在跳动,所以有人说他人定了。不过一般学佛修道内行的人,也晓得他出不了神。你们年轻人怕打坐走火人魔,像这一类的样子才叫做走火人魔!大家看看,自己有没有资格走火人魔!所以说,放心啦!还差得远呢!可是,这也不一定是走火入魔,在那一种情况下,这一个生命的存在,就可以说是“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所以说,在人类这个生命的小宇宙里,所有生物的生命现象,人都具备了,只是大家没有回转来分析自己罢了。再根据谭子《化书》的道理,人可以成仙、成佛、成鬼、成神;人也是可以变化的,一切就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鸿福 清福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说,世界上“一切众生之类”,注意这个“之类”,佛把它归成十二类生命。他说:“我皆令人无余涅?而灭度之。”
     一个学佛的人,首先要发愿,立一个志愿,救世界上一切众生。因为众生皆在痛苦中,都在烦恼中。有富贵功名的人,有富贵功名的痛苦与烦恼;贫穷及生老病死等,也都是烦恼。讲恋爱有讲恋爱的烦恼,结婚有结婚的烦恼,生孩子有生孩子的烦恼,总之,人生随时都在痛苦与烦恼中。所谓烦恼,比痛苦的状况轻一点,两个名称不同。一个学大乘佛法的人,没有先考虑自己,学佛是要成就,好去帮助众生,救度他们,使他们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绝对快乐清净的境界。这个境界叫什么?就是“无余涅?”。P51-5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