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地震风险防范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为人类认识地震作出了可贵贡献。
为了减少和避免地震造成的伤亡和破坏,采取防震和抗震措施是很重要的。我国先民在这一方面累积了不少的经验。
在房屋抗震方面,我国先民曾经得到很多的切身经验。台湾是中国地震*频繁的一省,古代台湾的中国先民在兴建城市时,就已注意到“台地(指台湾地区)罕有终年不震”这个特点,而采取一定的抗震措施。例如在淡水,有的城墙便是用竹子和木头等材料建成。用竹木建城,不但就地取材,经济方便,更重要的是竹木性质柔韧、质轻、耐震性能高,是很好的抗震建筑材料。其他震区的中国先民也有这种经验,例如云南经常发生地震的地方,常采用荆条、木筋草等材料编墙,也是根据这个道理加以选择的。
我国先民在动土兴工,建造房屋、桥梁、高塔、寺庙时,为了要经久耐用和安全可靠,一般很注意地基牢固、建筑物结实,整体性好。特别在多震地区,他们更注意到地震的威胁,慎重考虑这些问题。由我国古代建筑物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先民在这一方面的杰出智慧,他们对抗震设计和施工有很丰富的知识。例如,建于宋代的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高达60多公尺的木塔,和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横跨汶水的赵州桥,距今都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了。它们都位于地震较多的华北地震区,经过多次不同程度的地震震撼,到现在还巍然屹立,不仅可证明我国先民在建筑技术上的很好成就,而且也可供作今人研究建筑物抗震性能之用。
大震之后,房屋有的倒塌,有的遭遇到破坏,而且余震不停,生命财产继续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形之下,怎样防震抗震呢?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古书上也记载了不少中国先民的办法,大致是:多以木板、席、茅草等物搭棚造屋或趋避空旷地方,以减免伤亡和损失。这方面的记载,*早见于宋代,宋代之后也有很多记载,例如:‘居者惧覆压,编茅为屋’、‘于场圃中,戴星架木,铺草为寝所’、‘于居旁隙地,架木为棚,结草为芦’等等。这些办法在防震抗灾中,确实曾经发挥了有效作用。在史书上也有明确的记载,例如清宣宗道光十年(西元1830年)四月二十二日,河北磁县发生7.5级大震,震后余震不止,到五月初七又发生了一次强余震,‘所剩房屋全行倒塌,幸居民先期露处或搭席棚栖身,是以并未伤毙人口(故宫档案)。’由于这些防震抗震的措施,简易安全,行之有效,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中国先民不但有很多震前震后的防震、抗震知识,而且在强震发生来不及跑出屋外的危急时刻,怎样采取应变措施,避免伤亡,也有很宝贵的经验。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西元1556年)一月二十三日,陕西华县发生8级大震,这一次大震的生还者秦可大,根据他亲身经验和耳闻目睹的事实,写了一本重要著作——‘地震记’,提出了地震应变措施。他说:
“……因计居民之家,当勉置合厢楼板,内竖壮木床榻,萃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力不办者,预择空隙之处,当趋避可也。”
在地震预报技术还不理想的今天,地震突然发生,来不及跑出屋外,就躲在坚实的家俱下,以免砸伤压毙,这在今日防震抗震中,仍然是一件重要的措施。可见400多年前,秦可大所提出的这个办法很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