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王敬之讲田黄

王敬之讲田黄

  • 字数: 6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物资出版社
  • 作者: 王敬之
  • 出版日期: 2013-10-01
  • 商品条码: 978750474791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78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王敬之讲田黄》由王敬之著,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王敬之讲田黄》博而不滥,约而不漏,注重强调对田黄的科学鉴定,将田黄的“皮、格、纹”用图片的形式加以界定,使人一目了然,非常适用于田黄收藏者和研究者的学习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了田黄的产地、特征、鉴别方面的知识,用通俗易懂又专业的笔触为收藏爱好者能够了解田黄的特性、识别真正的田黄提供有力的帮助。
作者简介
王敬之
1946年出生于南京,1964年拜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为师,后长期追随国学大师王驾吾先生研习《墨子》及先秦文学,自1984年起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福建美术出版社副编审、杭州出版社编审。中国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玉器珠宝工作委员主任;主化部青年美术家提名展评委;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寻宝》栏目专家组成员;《华豫之门》栏目专家组成员;《收藏快报》专家组成员;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艺术顾问;金陵书法艺术院副院长、研究员,北大资源学院客座教授。
主编大型收藏丛书——“抱佛脚丛书”,共三十本。自2001年出版以来,一版再版,并被台湾出版商购买版权,成为大陆收藏类图书被台湾引进的首例。在收藏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目录
“石中之王”话田黄
田黄石的传说和“历史”
田黄石的成因及产地
田黄石的种类
田黄石的鉴识——传统方法
田黄石的鉴识——科学方法
田黄石的辨伪
寿山石雕大师薄意作品欣赏
附录“国石”只能是田黄
摘要
    那么,是不是当初有极少的一部分低温热液矿未能填充到花岗岩的岩缝中,而是留在地表了呢?只有这样它们才可能在地壳的变动和风雨的剥蚀下从高山上滚落到山下去。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发现没有和花岗岩粘在一起的寿山掘性独石和田黄石。
     我们不知道“高山”的原始地貌,但从今天的地貌看,高山是一座典型的锥形山峰,如果地壳变动或风雨剥蚀,高山地表的寿山石原生矿应该往四周滚落下去。可是我们至今只在“高山”东南面的坑头溪及其下游寿山溪的流域发现了田黄。而同在“高山”之下,仅隔坑头溪数步之遥的大段溪,却至今没有发现过田黄。
     从坑头溪的源头坑头占到寿山溪的下游结门潭,全长8千米,出产田黄石的土地仅为1平方千米。而且即便是“出产”田黄石的土地,也被分为: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四坂所产的田黄也有较明显的区别,上坂田的田黄质灵色淡;中坂田的田黄质嫩色浓;下坂田的田黄质凝腻,而作桐油色;碓下坂的田黄质粗硬,色黝暗。为什么同为从“高山”上滚入田中的母石,会在各坂的水田中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至今我们还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前面已经说过了,田黄石的形成是数百万年的事,而“田”只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应该说人类活动产物的“田”对田黄石的外部特征及色泽变化所起的作用不会太大(但因系农民烧稻根做肥料,而造成的“煨红田”除外),影响它们的应该是日夜浸润着它的溪水——即和坑头溪的水质有着极大关系。
     据寿山石农介绍坑头溪的水是非常“利”(音)的,早先人们开采的白色寿山石被废弃在溪水中,如今表皮已变黄。人类开采寿山石的历史不过一千数百年,被人类废弃在坑头溪中的寿山石历史最长也不会超过这个时间,短的可能只有几十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都会起变化,那么被浸润数百万年的田黄石其变化是接近可以想见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