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佛像的历史

佛像的历史

  • 字数: 150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作者: 梁思成
  • 出版日期: 2014-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531982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9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写作此书时,梁思成身处战乱之中,出于一个古建专家的天性和敏感,他深知战火无情,会使我国大量珍贵的泥塑、木质文物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他和林徽因及几位助手一起踏上了考察古建之路,他们要赶在日军之前把珍贵的佛像、古寺、庙宇测量及拍摄下来。万一这些古建在敌人的炮火中无法幸免,至少还能留下它们的影像。
书中的照片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梁思成当时所拍摄,有很多照片也是这些珍贵的文物最后的影像,图中所摄的文物古建在日后有些毁于战火,有些毁于拆除,有些已经遭到不可修复的毁坏,也有些至今还存在。
梁思成为人所知是因为他是一位有名的建筑学家,雕塑是他的兴趣所在,他十分热爱雕塑,尤其是中国的佛像。因为中国优选最有价值的雕塑作品大多数都是佛像,所以说佛像的历史也就是中国雕塑的历史。
本书按年代编写,从南北朝至明代。用比较详细的笔墨介绍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这几个大型的石窟。
贯穿全文的是梁思成对每个朝代的佛像雕塑的理解和介绍,关于佛像的历史、文化、技法、来源、流派、风格、特色有着独到而又全面的介绍。这是一本知识性非常强的读物。

内容简介
《佛像的历史》(图文版)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佛像和古代建筑的书。作者是中国有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梁先生虽然是一位建筑大师,但他一生热爱雕塑。
此书按年代编写,从南北朝至明朝,贯穿全文的是梁思成先生对每个朝代的佛像雕塑的理解和介绍,关于佛像的技法、来源、流派、风格及特色都有比较全面的梳理,尤其详细地介绍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这几个大的石窟。梁先生的文笔极美,阅读起来,非常享受。
写作此书时,梁思成先生身处战乱之中,出于一位古建研究专家的天性,他深知战火无情,会使我国大量珍贵的泥塑、木质文物受到毁灭,所以他和妻子林徽因以及几位研究人员踏上了考察之路,赶在日军的前面去把一些古建拍摄记录下来。因为他知道,有可能这是这些古建留在人世最后的影像。书中的绝大部分的照片都是梁先生当时所摄,保存到今日十分珍贵,更让人惋惜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古建确已经毁坏在炮火中,不复存在了,我们也只能透过梁思成的镜头和文字来领略它们的美了。
目录
前言
中国早期的雕塑
佛像的由来
南北朝
南朝
北朝
元魏――云冈石窟
北魏――龙门石窟
北齐、北周
北齐――天龙山石窟
北周造像


龙门石窟
各地雕塑造像
唐代雕塑的兴衰
宋、辽、金
各地雕塑造像
元、明
各地雕塑造像
梁思成的生平
摘要
    元魏――云冈石窟
     起源
     在元魏治下,佛教皆为帝王所提倡,故在此时期间,造像之风甚盛。然其发展,非尽坦途。
     北魏太武帝(公元424~452年)初信佛教,常与高德沙门谈论佛法。四月八日,诸寺辇像游行广衢,帝亲御门楼,瞻观散花,以致敬礼。此实为魏行像之滥觞。然帝好老庄,晨夕讽味,富于春秋,锐志武功。虽归宗佛法,敬重沙门,然未观经教,未深求缘报之旨。信嵩山道士寇谦之术。司徒崔浩,尤恶佛法,尝语帝以佛法之虚诞,帝益信之。太平真君五年诏王公以至庶人,家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巧匠者,限期逐出,否则沙门师巫身死,主人门诛。既而帝入寺中,见沙门饮酒,又见其室藏财物弓矢及富人寄藏物,忿其非法。时崔浩亦从在侧,因更进其说,遂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三月,诏诸州坑沙门,凡有佛像及胡经者亦尽焚毁。太子晃信佛,再三谏弗听,然幸得暂缓宣诏,俾远近得闻,各自为计。故沙门经像亡匿多得幸免。然塔庙及大像,无复孑遗。
     太武帝被弑后,文成帝即位,诏复佛法,自真君七年,至此,凡七年间,魏境造像接近屏息。
     物极则反,复法之后,建寺造像之风又盛。遂命诸州郡,限其财用,各建佛图。往时所毁并皆修复,藏匿经像遂复出世。至献文帝(公元466~471年)竟有舍身佛道,摒弃尊位之行为。其对于寺观之兴筑及佛像之塑造盖极提倡也。
     我国雕塑史即于此期间放其第一次光彩。即大同云冈石窟之建造是也。
     但是或因两个极简单的原因,这云冈石窟的雕刻,除掉其在宗教意义上,频受人民香火,偶遭帝王巡幸礼拜外,十数世纪来直到近三十余年前,在这讲究金石考古学术的中国里,却并未有人注意及之。
     我们所疑心的几个简单的原因,第一个浅而易见的,自是地处边僻,交通不便;第二个原因,或是因为云冈石窟诸刻中,没有文字,窟外或崖壁上即使有,如《续高僧传》中所称之碑碣,却早已漫没不存痕迹,所以在这偏重碑拓文字的中国金石学界里,便引不起什么注意;第三个原因,是士大夫阶级好排斥异端,如朱彝尊的云冈石佛记,即其一例,宜其湮没千余年,不为通儒硕学所称道。
     近人中,最早得见石窟,并且认识其在艺术史方面的价值和地位、发表文章、记载其雕饰形状、考据其兴造年代的当推日人伊东①和新会陈援庵先生②,此后专家作有统系的调查和详细摄影的,有法人沙畹(Ed.Chavannes)③、日人关野贞、小野④诸人,各人的论著均以这时期因佛教的传布,中国艺术固有的血脉中,忽然渗杂旺而有力的外来影响,为可重视。且西域所传入的影响,其根苗可远推至希腊古典的渊源,中间经过复杂的途径,迤逦波斯,蔓延印度,更推迁至西域诸族,又由南北两路健陀罗及西藏以达中国。这种不同文化的交流濡染,为历史上最有趣的现象,而云冈石刻便是这种现象,极明晰的实证之一种,自然也就是近代治史者所最珍视的材料了。
     根据着云冈诸窟的雕饰花纹的母题及刻法,佛像的衣褶容貌及姿势(图005、006),断定中国艺术约莫由这时期起走入一个新的转变,是毫无问题的。以汉代遗刻中所表现的一切戆直古劲的人物车马花纹(图007~009),与六朝以还的佛像饰纹、浮雕的草叶、璎珞、飞仙等等相比较,则前后判然不同的倾向,一望而知。仅以刻法而论,前者简单冥顽,后者在质朴中,忽而柔和生动,更是相去悬殊。
     但云冈雕刻中,“非中国”的表现甚多,或明显承袭希腊古典宗脉,或繁复地掺杂印度佛教艺术影响,其主要各派元素多是囫囵包并,不难历历辨认出来的。因此又与后魏迁洛以后所建伊阙石窟,即龙门诸刻稍不相同。以地点论,洛阳伊阙已是中原文化中心所在,以时间论,魏帝迁洛时,距武州凿窟已经半世纪之久,此期中国本有艺术的风格,得到西域袭入的增益后,更是根深蒂固,一日千里,反将外来势力积渐融化,与本有的精神冶于一炉。
     云冈雕刻既然上与汉刻迥异,下与龙门相较又有很大差别,其在中国艺术史中,故自成一特种时期。近来中西人士对于云冈石刻更感兴趣,专诚到那里谒拜鉴赏的,便成为常事,摄影翻印,到处可以看到。
     石窟寺之营造,源于印度(印度大概又受埃及波斯遗物影响),而在西域,如龟兹①、敦煌,已于云冈开凿以前约一百年开始。故昙曜②当时并非创作,实有蓝本。
     石窟总数二十余,其大者深入约七十尺,浅者仅数尺。其山石皆为沙石,石窟即凿入此石山而成者。除佛像外,尚有圣迹图及各种雕饰。石质松软,故经年代及山水之浸蚀,多已崩坏。今存者中最完善者,即受后世重修最甚者,其实则在美术上受摧残最甚者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