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帝王师刘伯温

帝王师刘伯温

  • 字数: 43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度阴山
  • 出版日期: 2014-01-01
  • 商品条码: 978753996623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7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轻松有趣,扎实有力,锁定读客这本史书真好看文库。《帝王师:刘伯温》是一部全面介绍千古第一谋臣刘伯温生平的人物传记。乱世攻城略地,拿下元朝万里江山;盛世安邦治国,定下大明百年基业。翻开本书,领略千古第一谋臣深不可测的谋略智慧。
内容简介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论成就,刘伯温远在诸葛亮之上;论军事才能,刘伯温远超萧何,助力朱元璋仅八年便拿下大元天下;论治国才能,刘伯温更强于张良,一举定下大明帝国后世两百年的盛世格局。
一遇到大小战事,朱元璋便召刘伯温进入小密室悄悄商议。大战鄱阳湖、兵围苏州城,刘伯温统领全局,指引朱元璋以绝对的弱势一次次大获全胜。每一场战役都像一盘棋局,按照刘伯温的指令一步一步地进行着。在刘伯温的指引下,一介布衣的朱元璋得以登基称帝,并在皇帝位置上游刃有余。大明立国后,朱元璋全面采纳刘伯温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治国方略,开创了大明盛世的百年基业。翻开本书,看千古第一谋臣刘伯温如何谋己、谋人、谋兵、谋天下,更谋百年!
作者简介
度阴山,原名何怡男,20世纪70年代末生人,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曾在北方某小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供职。喜欢文字,更喜欢历史,现居北京,混在企业培训业。
目录
第一章 家族传奇:文韬武略的世代传承
第二章 少年奇才,23岁进士及第
第三章 仕途黑暗,告别官场寄情山水
第四章 起义迭起,元王朝委曲求全
第五章 临危受命,平贼乱力压时局
第六章 痛苦的抉择,弃元投明
第七章 朱元璋三请刘伯温
第八章 谋全局,首战建奇功
第九章 “操纵”天象,大明天命所归
第十章 生死决战,献奇策屠灭陈友谅
第十一章 千年预言:迷雾中的《烧饼歌》
第十二章 朱、刘再联手,围城绞杀张士诚
第十三章 进献国策,稳固大明江山
第十四章 逃不脱的宿命,二次获召回京
第十五章 遭奸臣构陷,再度归乡
第十六章 悲情一生的谢幕
第十七章 传奇故事在民间
摘要
    江西行省瑞州路高安县(今江西高安)在江西中部偏北,在元王朝时是个不起眼的地方。其实,终元一朝,蒙古人对江南的政治兴趣始终提不起来。忽必烈对南宋发动总攻前,曾计划灭掉南宋后,把江南的人统统杀光,然后从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移植草种,把江南变成蒙古人的养马场。只是因为南宋灭亡后,江南地区的激烈反抗,又因为江南地区的财富,忽必烈才打消了这个念头。虽然如此,江南地区仍只是蒙古人的物资供应处,政治地位上不了台面。这可能也是后来江南爆发大规模农民造反后一发不可收拾的原因。
     或许有人会说,蒙古人真够奇思妙想的,居然想把江南开辟成养马场。关于奇思妙想,北宋时有个更神乎其神的。王安石变法时,千方百计要增加财政收入。有人就建议王安石,应该把山东梁山泊的水抽光,八百里肥沃的土地种上庄稼,亩产必能达到十万斤。王安石兴奋异常,还特意派人去梁山泊考察,发现果然如此。但他有个疑问,梁山泊的水抽干后,放到哪里。有个极有幽默精神的人说,简单啊,再挖个和梁山泊一样大小的湖泊,把水放那里。
     无疑,这是给那种奇思妙想的人的一记闷棍。刘伯温虽然满腹八卦象术,可就没有这种放浪的想象力。
     他从青田县出发,过括城,一直向西北,进入高安地界时,秋意浓浓。一路上,刘伯温的心情是极舒畅的,他在《放歌行》中把自己比喻成展翅翱翔的大鸟,又把自己比作西汉的张良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说,这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而且是行政编制,他内心发誓就是把心掏出来,也要做好这份工作。然后“叱咤倒江河”,让“玄阴变白昼”。
     白天,他仰头看天,“秋云旷无际”;晚上,他又仰头看天,“马首挂高月”。傍晚,他的脖子受不了了,所以就平视,“夕阳满洲红叶明”。想到从家乡出来的情景,更是喜上眉梢,说:“哇啦,‘西风吹客上马去’。”
     不过,他马上意识到,这种放松的心态很不好。他是要去做官的,做官就要秉公执法,为民做主,所以必须要坚持原则。而原则来自哪里呢?有人说,来自通行的规则,人人都在遵守的;也有人说,来自圣人的教导。刘伯温说,其实原则来自吾心。一个人如果凭良心去做事,那就是遵守着做人的原则。也就是说,我的良心就是原则。
     一个人如果能在官场上有良心,他未必能混得下去,但不会提心吊胆。向上看看天,向下看看地,都会骄傲地说,我没有对不起你们!
     刘伯温正是这样的心思,所以在他制作的《官箴》里,他信念坚定地说:“弱不可凌,愚不可欺。刚不可畏,媚不可随。”
     我就做我有良知的自己,不害怕任何人,不欺负任何人,不取悦任何人。用心做好每一件事,让任何从我手中出去的事都有它应该具有的道理。
     刘伯温骑在马上,看秋风吹起,听云彩飘动,昂首道:这就是我,一个读书人的自白。
     当他昂首阔步踏入高安县衙时,有人撕碎了他的自白书。
     前面我们谈到过_个令人遗憾的现实,元王朝的行政结构是,汉族人纵然是尧舜复生,如果仍然坚持自己是汉族人,那也只能屈居二把手的位置。问题还不在位置上,刘伯温当然知道自己这个县长助理头上有个非汉族人的县长。可他不知道,县长上头还有个达鲁花赤(地方优选监治长官)。这个官职由蒙古人和高贵的色目人担任,大权在握。但他是虚无缥缈的,平时见不到他,一旦县长或者是县长助理要作决定时,他就出现了。达鲁花赤,蒙文读音“荷包压口”,“荷包”就是这样来的。
     官场中人的印象中,跳出来的“荷包”的确很像“荷包”,大多时候是个胖墩子,满脸横肉,仅凭肉眼,你看不出他的智商。但略用几句话就能测试出他和白痴非常接近。可是,他说的话就是圣旨,任何人不得违背。稍有质疑,他就会对你动武,有的胖墩子已经行动迟缓,无法动武,就指着你的鼻子,警告你不要误判形势,言外之意是,他是这里的老大。
     北宋初年,开国皇帝赵匡胤担心地方长官权力过大,所以总会派一个通判(行政长官的副手)去监督行政长官。这个通判名义上是二把手,实际上是一把手,他的工作内容就是跟一把手较劲。所以,当时北宋官员到地方去做长官时,烧香拜佛,保佑自己遇到的通判能讲道理,有些胆大的会祝福:上任的地方没有通判。
     现在,元王朝也有个通判似的达鲁花赤,和北宋的通判相同的是,他总给一把手找麻烦。和北宋的通判不同的是,他的行政级别和一把手一样高。也就是说,当他认为找麻烦不足以让一把手死去活来时,他会拿出行政级别来让一把手必须死去活来。
     刘伯温在高安县衙里待了才一个月,就清醒地意识到,这个体制太操蛋了。应该办成的事永远都办不成,能办成的事就是达鲁花赤要办的事。我们由此可以知道,刘伯温受到了辩证法的困扰。辩证法认为,你越是以为什么,就越不是什么。你越是想办成事,就越是办不成。辩证法为什么发挥如此大的效力,就是因为有个白痴般的达鲁花赤。
     多年以后,刘伯温用一个寓言对元朝的这一用人法则进行过嘲讽。
     某一天,主人公得到了一匹马。伯乐的后人告诉他,这是匹千里马,赶紧送去政府,政府肯定给你好处。主人公屁颠屁颠地把马牵到政府,一位肥佬出来,观察了几个小时,最后确定说:“像是千里马,是吧?”主人公正等着拿赏赐,这些钱可以让他买个几平方米的房子。政府肥佬却说:“不过,这马的户口不在冀地(北方,意指蒙古人所在地),所以,不能进入皇宫马圈。”主人公不但没有得到赏赐,那匹千里马还被扔到皇宫外的马圈,每天拉京城里的粪桶。
     刘伯温回想往事,认为在高安的那段时间,自己就是一匹货真价实的拉粪桶的千里马。但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他当着县长大人的面感叹世事多艰,怀才难遇。县长大人也当着他的面抱怨起来,说自己其实也是怀才不遇。刘伯温看到脑满肠肥的县长都敢感叹怀才不遇,心里顿时就翻江倒海起来。
     县长大人对他说:“混吧,人生在世,不能跟自己为难。你混,时间在流逝,但想通了就没有烦恼伴随。如果你不想混,光阴还是如箭,但有太多的烦恼。人有太多的烦恼,就会生病。”
     刘伯温想起了自己的《官箴》,既然把它写出来了,不去实践,那对《官箴》太不公平了。他决定做几件事,证明给自己看。至于给别人看,这不是他的风格,而且,他也明白,别人根本没有闲情雅趣看他做事。
     别人虽然没有兴趣看他做事,但却有心情让他做不成事。刘伯温每次都按照法律办事,所以当地的官贼勾结者警告他:“水太清了鱼都不来,人太苛刻了就没有好朋友,你想孤独到死吗?做事要给人留后路,薪水不必政府发,我们也可以给你。”P49-5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