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高度

高度

  • 字数: 19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 作者: 胡适
  • 出版日期: 2013-11-01
  • 商品条码: 978750900941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4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高度(胡适的世界)》由胡适编著。
《高度(胡适的世界)》分《我们需要怎样的人生》、《我们向往怎样的理想国》、《我们应怎样反思中国文化》三部分。
《我们需要怎样的人生》
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一个人与一只猪,一只狗,有什么分别?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自己怎样生活。
《我们向往怎样的理想国》
究竞从思想上看,中国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问题是“不适宜于现代的环境”。
种族上,问题是“不能适于生存而有被淘汰的危险”。
社会制度与心理习惯上,问题是“不能适于生存而又堕落的危险”。
经济上,问题是“不能适于生存而有堕落的危险”。
思想上,问题也是如此。
《我们应怎样反思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一个很老的民族在一个长期统一的国家里,在一个地大物博的环境内,向无很大文化上的劲敌的,所遗下的产物。这是历史上的看法,离开历史便无文化。
目录
我们需要怎样的人生
信心与反省
再论信心与反省
三论信心与反省
易卜生主义
新生活
人生有何意义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
哲学与人生
科学的人生观
《科学与人生观》序

我们向往怎样的理想国
从思想上看中国问题
中国再生时期
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
自责知耻才能有救!
眼前世界文化的趋向
当前中国文化问题
学术救国

我们的政治主张
整理国故与“打鬼”
我们应怎样反思中国文化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儒教的使命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个看法
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摘要
    信心与反省
     这一期(《独立》一○三期)里有寿生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我们要有信心》,在这文里,他提出一个大问题:中华民族真不行吗?他自己的答案是:我们是还有生存权的。
     我很高兴我们的青年在这种恶劣空气里还能保持他们对于国家民族前途的绝大信心。这种信心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础,我们当然是接近同情的。
     可是我们要补充一点:这种信心本身要建筑在稳固的基础之上,不可站在散沙之上。如果信仰的根据不稳固,一朝根基动摇了,信仰也就完了。
     寿生先生不赞成那些旧人“拿什么五千年的古国哟,精神文明哟,地大物博哟,来遮丑”。这是不错的。然而他自己提出的民族信心的根据,依我看来,文字上虽然和他们不同,实质上还是和他们同样地站在散沙之上,同样地挡不住风吹雨打。例如他说:
     我们今日之改进不如日本之速者,就是因为我们的固有文化太丰富了。富于创造性的人,个性必强,接受性就较缓。这种思想在实质上和那五千年古国精神文明的迷梦是同样的无稽的夸大。第一,他的原则“富于创造性的人,个性必强,接受性就较缓”,这个大前提就是接近无稽之谈,就是懒惰的中国士大夫捏造出来替自己遮丑的胡说。事实上恰是相反的: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创造是一个最误人的名词,其实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点新花样。古人说的优选:“太阳之下,没有新的东西。”一切所谓创造都是从模仿出来。我们不要被新名词骗了。新名词的模仿就是旧名词的“学”字;“学之为言效也”是一句不磨的老话。例如学琴,必须先模仿寝室弹琴;学画必须先模仿画师作画;就是画自然界的景物,也是模仿。模仿熟了,就是学会了,工具用得熟了,方法练得细密了,有天才的人自然会“熟能生巧”,这一点工夫到时的奇巧新花样就叫做创造?葛理略(Galileo)听说荷兰有个磨镜匠人做成了一座望远镜,他就依他听说的造法,自己制造了一座望远镜。这就是模仿,也就是创造。从十七世纪初年到如今,望远镜和显微镜都年年有进步,可是这三百年的进步,步步是模仿,也步步是创造。一切进步都是如此:没有一件创造不是先从模仿下手的。孔子说得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就是一个圣人的模仿。懒人不肯模仿,所以绝不会创造。一个民族也和个人一样,最肯学人的时代就是那个民族伟大的时代;等到他不肯学人的时候,他的盛世已过去了,他已走上衰老僵化的时期了,我们中国民族伟大的时代,正是我们最肯模仿四邻的时代:从汉到唐、宋,一切建筑、绘画、雕刻、音乐、宗教、思想、算学、天文、工艺,哪一件里没有模仿外国的重要成分?佛教和它带来的美术建筑,不用说了。从汉朝到今日,我们的历法改革,无一次不是采用外国的新法;最近三百年的历法是接近学西洋的,更不用说了。到了我们不肯学人家的好处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也就不进步了。我们到了民族中衰的时代,只有懒劲学印度人的吸食鸦片,却没有精力学满洲人的不缠脚,那就是我们自杀的法门了。
     第二,我们不可轻视日本人的模仿。寿生先生也犯了一般人轻视日本的恶习惯,抹杀日本人善于模仿的绝大长处。日本的成功,正可以证明我在上文说的“一切创造都从模仿出来”的原则。寿生说:
     从唐以至日本明治维新,千数百年间,日本有一件事足为中国取镜者吗?中国的学术思想在她手里去发展改进过吗?我们实无法说有。这又是无稽的诬告了。三百年前,朱舜水到日本,他居留久了,能了解那个岛国民族的优点,所以他写信给中国的朋友说,日本的政治虽不能上比唐、虞,可以说比得上三代盛世。这一个中国大学者在长期寄居之后下的考语,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日本民族的长处全在他们肯一心一意地学别人的好处。他们学了中国的无数好处,但始终不曾学我们的小脚,八股文,鸦片烟。这不够“为中国取景”吗?他们学别国的文化,无论在哪一方面,凡是学到家的,都能有创造的贡献。这是必然的道理。浅见的人都说日本的山水人物画是模仿中国的;其实日本画自有它的特点,在人物方面的成绩远胜过中国画,在山水方面也没有走上四王的笨路。在文学方面,他们也有很大的创造。今年已有人赏识日本的小诗了。我且举一个大家不甚留意的例子。文学史家往往说日本的《源氏物语》等作品是模仿中国唐人的小说《游仙窟》等书的。现今《游仙窟》已从日本翻印回中国来了,《源氏物语》也有了英国人卫来先生(Arthurwaley)的五巨册的译本。我们若比较这两部书,就不能不惊叹日本人创造力的伟大。如果《源氏》真是从模仿《游仙窟》出来的,那真是徒弟胜过师傅千万倍了!寿生先生原文里批评日本的工商业,也是中了成见的毒。日本今日工商业的长脚发展,虽然也受了生活程度比人低和货币低落的恩惠,但他的根基实在是全靠科学与工商业的进步。今日大阪与兰肯歇的竞争,骨子里还是新式工业与旧式工业的竞争。日本今日自造的纺织器是世界各国公认为近期新最良的。今日英国纺织业也不能不购买日本的新机器了,这是从模仿到创造的优选的例子。不然,我们工人的工资比日本更低,货币平常也比日本更贱,为什么我们不能“与他国资本家抢商场”呢?我们到了今日,若还要抹煞事实,笑人模仿,而自居与“富于创造性者”的不屑模仿,那真是盲目的夸大狂了。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