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雪域风华

雪域风华

  • 字数: 26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大连出版社
  • 作者: 张晓帆
  • 出版日期: 2014-01-01
  • 商品条码: 978755050554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5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是在西藏工作20年的“老西藏”,她以自己的切身体验,讴歌党的民族政策英明伟大、老西藏无私奉献、吃大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藏汉人民族团结友爱亲如一家和祖国边疆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等等。通篇洋溢着一个老西藏的革命情怀。书稿分为三部分:靠前部分,纪实文学;第二部分,散文特写;第三部分,小说。
目录
纪实文学
两个志玛
光明的太阳
金珠玛米饿不走
高原玫瑰
波密纪趣
圣城月光曲
雪莲花是怎样开放的
雪山作证
散文特写
世外仙姝易贡湖
杨琼玛
热比和他的猎枪
保乌的好运
优选奖赏
微雨观青海湖
草原之夏
七彩虹霓
张达仁花
小说
珞瑜姑娘
白玛和色吉玛
大峡谷传说
地上长虹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花灯节之夜
牛场格桑花
神山灵獒
后记(一)
后记(二)
摘要
    两个志玛
    阿佳志玛
    1951年3月,十八军军直单位进驻西康甘孜城,做进藏的很后准备。说是甘孜城,却没有城池,不过是红墙金顶巍峨壮观的喇嘛庙脚下一片泥色低矮的平顶房而已,杂乱地分布于山坡之上。入口处横过一条清溪,堤岸上长有许多古柳。民居的格局大多为两层楼,楼下为畜栏,一根独木梯通向楼上居室。毗连的平顶楼可以通向四面八方。
    我们文工团驻在喇嘛庙下的一条横巷里,作为美术分队的“自由兵”,我可以背着画夹在甘孜城内到处转,观察搜寻描画对象,同时也开阔自己的眼界。
    有,我转进一户藏族少妇家。她家相对干净整齐,有汉式八仙桌、木床等摆设。主人大着肚子,看样子快要生小孩了。地上还跑着个小男孩,挺可爱的。我为孩子画了几张速写之后,便同主人搭起话来。想不到她竟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惊讶之余,我不由得冒出许多疑问。经了解得知,少妇乃国民党起义部队中一位排长的家属,名叫志玛。男人是汉族,四川人,数月前到成都集训学习去了,家里只剩下她和孩子。
    也许她男人起义当了解放军,又和我是老乡的缘故吧,她待我特别亲善友好,让我叫她“阿佳(阿佳:藏语姐姐)志玛”。当然,她还是称我“金珠玛米”的。
    驻甘孜城期间我们每日除背背包快步行军,锻炼高原适应能力外,还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打柴、扛粮食物资,进行各种劳动。后来军队从青海买回来一千多匹马,分到下属各单位,我们又增加了养马的任务。高原春迟,三月尚在飞雪,哪来青草喂马,于是就到附近草地上去打草坯,再到冰凉的河水里洗去泥沙,用草根喂马。因为马多,对草根的需求量大,打草坯的劳动强度也不断增强。我曾为挖马草数次膛过尚未化冰的雅砻江。尽管这样,我仍有时间经常跑到阿佳志玛家去闲聊,逗她的儿子。而她呢,总以爱怜的目光盯着我在劳动中弄伤的手脚,咝咝抽气。
    有一回正碰上她在洗头,洗去满脸黑乎乎锅巴似的“护肤品”后,露出红红白白的本来面目。我啧啧称赞说:“阿佳啦,你好漂亮哟!”她不无得意地回答:“我的家乡德格,是个出美人的地方。德格美女有名得很哕!”
    “那,咋会嫁到甘孜来呢?”
    “是他拿七十块大洋从头人那里把我买来的嘛。”
    “那么,他待你好吗?”在我的观念中,买卖婚姻没个好的。
    阿佳志玛却连声说:“好,好呀!”边说边把湿长的头发挽到头顶上,进屋从供奉的神像下拿出一封信给我看,“看嘛,这是他才写来的。”
    信上的字迹歪歪扭扭,但还通顺。大意是说他在成都学习,伙食很好,每月有津贴,还另发二十五元安家补助费,有人回甘孜就会带回家,要志玛不要挂念他等等。信上还再三叮嘱,要是志玛生小孩时他还未结束学习,一定要找个人来帮忙照应,有哪里不舒服就到解放军医生那里去看。字里行间充满对妻儿的关爱眷恋,看来他们是恩爱的一对。
    随信还附有一张照片,上面是位穿解放军服装的赳赳武夫,三十岁模样,坐在一把太师椅上。左边摆盆月季花,右边摆盆万年青,显然是成都哪家小照相馆的杰作。
    “他托人捎回来的钱和东西我们都收到了,就是不晓得他啥时候回家来。”阿佳志玛补充道,眼睛亮亮闪闪的。
    看到这里我也替她着急起来:“阿佳,你就快生孩子了,男人不在,你要早做安排啊!”又问她,“有亲戚朋友在甘孜吗?”
    她淡笑着摇摇头,平静地回答:“我莫得关系嘛,只要他好,我不要紧的。”
    信的末尾署名张某某,我说:“啥?你男人姓张呀!我也姓张。”
    她一听高兴极了,跑过来拉住我叫“家门,家门!”从此便以“咪咪啦”(咪咪啦:藏语妹妹的敬称)称我,好像真的同我成了一家人。
    阿佳志玛虽然会说汉语,却不识字,丈夫来了信,总要劳神费力地去技人念给她听。自从认了我这个“家门”,每去她家,她都要拿出那封信来让我念给她听,真是百听不厌,津津有味。我感慨,七十块大洋对于一个戍边的军人来说,可能倾其所有了,但换到的哪里仅是一个老婆哟!
    部队开始训练吃酥油糌粑。北方来的炊事员想当然地将糌粑熬成几锅糊糊,加些脱水干菜,把从喇嘛庙买来的发臭酸败的陈酥油,不经揉洗清淘,就搅进锅中,然后抬到饭场上。值星官吹哨子开饭,每人一碗必须当面喝下,才算完成政治任务。
    阿佳志玛听说之后,说:“你们伙夫要不得!酥油糌粑哪是那样吃的嘛,整拐了整拐了!”说着,她拿出一只镶银木碗,洗干净,又洗了手,用新鲜酥油揉了一碗糌粑,还放了云南碗儿糖,送到我嘴边要我吃。部队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按理不能随便吃群众的东西,可阿佳志玛的诚意让我无法拒绝,她是要帮我过吃酥油糌粑这一关。我只好试着咬了一口,倒没有什么怪味,原来酥油糌粑并不难吃啊。从此,每到她家,她都要亲手揉一碗酥油糌粑招待我。
    进军的日子临近了,我们布置会场、开誓师大会、把家当打成牛皮包,好一阵忙。这些天阿佳志玛的目光越来越暗淡,总是忧心忡忡地对我唠叨:“咪咪啦,你年纪这么小,离开爸爸妈妈要到拉萨那么远的地方去,路上不好走得很哟。山高得很,路长得很,还有土匪一一”我说:“革命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们一定要进军西藏,巩固国防,把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顶!”
    临出发前,想起同阿佳志玛结下的深情厚谊和她的多次款待,我把从家里带来的一个枕头皮送给她做纪念,那是我念书时亲手挑绣的。她很喜欢我的礼物,却舍不得我走,眼圈红红地忙去张罗,要弄一小袋酥油糌粑给我带上,怕我路上挨饿。我连忙婉言谢绝,她竟背过脸去抽泣起来,千万个不放心地又念叨起“山高得很,路长得很一一”我赶忙安慰说:“放心吧,跟大部队走不会有事的。等解放了全西藏,我一定回来看你!”
    说了一大箩篼的好话,方才劝得她转悲为喜,她千万叮咛:“当真的哟,你要来哦!”
    1957年前次回川休假,返回时在甘孜住了一夜。下车后顾不上休息,步行很远到老城区去看望阿佳志玛。谁知竞在那些弯弯拐拐的老街里迷失了,转了很久都没找到她的住处,只得带着深深的遗憾返回。我虽然没有再见到阿佳志玛,但永远不会忘记她是教会我吃酥油糌粑的靠前个老师,也是我的靠前个藏族朋友。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