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桂林梁先生遗书

桂林梁先生遗书

  • 装帧: 盒函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梁漱溟
  • 出版日期: 2013-10-01
  • 商品条码: 9787100101332
  • 版次: 1
  • 开本: 8开
  • 页数: 244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120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桂林梁先生,即梁济,晚清名士,哲学家梁漱溟之父。晚清覆亡后,他对中国出路充满迷惘,1918年自沉于北京积水潭,留遗书自言“殉清”。《桂林梁先生遗书》影印自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共一函四册,收录由梁漱溟纂辑其父《遗书》六种并《年谱》一卷,并有梁漱溟先生亲笔批校,极为珍贵。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祖籍广西桂林,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皆自学。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7—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1937年从事乡村建设活动。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其主要著作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教育论文集》《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梁济(1859—1918),清末官员、学者。字巨川,一字孟匡,别号桂岭劳人,以字行,广西桂林人。光绪年间举人。历官内阁中书、教养局总办委员、民政部主事、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斋务提调。梁济作为晚清名士,于晚清覆亡后,对中国出路充满迷惘,1918年11月10日,自沉于北京净业湖(今积水潭),遗书言为“殉清”,在当时舆论界引发强烈震动。其子梁漱溟为其编纂遗书遗稿,成《桂林梁先生遗书》。
目录
《桂林梁先生遺書》第一冊 卷首
梁貞端公遺像
桂林梁先生遺書序 林灝深
梁啓超復梁漱溟書 梁啓超
跋記 梁漱溟
年譜 梁煥鼐、梁漱溟編次
譜後記 梁煥鼐、梁漱溟
思親記 梁漱溟
桂林梁先生遺書敘目

《桂林梁先生遺書》第二冊 遺書之一
遺書之一 遺筆彙存
敬告世人書(戊午九月二十一日)
再告世人(戊午十月初七寅刻絕筆)
敬告世人書(甲寅五月稿未完戊午九月補成)
貽趙智庵書(癸丑五月初三日)
留屬袁馮林周彭五兄書(戊午九月二十七日)
留奉袁玨生兄書(戊午十月初六日)
留奉馮公度兄書(戊午十月初二日)
留奉林朗溪兄書(戊午十月)
留奉周霖叔兄書(戊午十月初六日)
留屬彭翼仲親家書(戊午十月初四日又初五日)
留奉鄒紫東親家書(戊午十月初二日)
貽曹纕衡汪玨齋二君書(甲寅五月二十三日)
留奉林墨青弟書(戊午十月初六日)
留示兒女書(戊午十月初四日中有間斷)

《桂林梁先生遺書》第三冊 遺書之二至四
遺書之二 感劬山房日記節鈔
遺書之三 侍疾日記 
遺書之四 辛壬類稿 
辛壬类稿卷上
擬呈民政部長官請代遞疏稿(辛亥年)
辛壬类稿卷下
呈內務部陳請退職書(壬子年中秋前一日)
再上內務部書(壬子年九月十三日)
三上內務部書(壬子年十月十八日)
四上內務部懇准退職書(壬子年十二月二十日)

《桂林梁先生遺書》第四冊 遺書之五至六 
遺書之五 伏卵錄
遺書之六 別竹辭花記
讀桂林梁先生遺書後序 張耀曾
後記 梁培寬 梁培恕
摘要
    我的父亲(摘录)

    吾父是一秉性笃实底人,而不是一天资高明的人。他作学问没有过人的才思;他作事情更不以才略见长。他与母亲一样天生的忠厚;只他用心周匝细密,又磨炼于寒苦生活之中,好象比较能干许多。他心里相当精明,但很少见之于行事。他最不可及处,是意趣超俗,不肯随俗流转,而有一腔热肠,一身侠骨。
    因其非天资高明底人,所以思想不超脱。因其秉性笃实而用心精细,所以遇事认真。因为有豪侠气,所以行为只是端正,而并不拘谨。他最看重事功,而不免忽视学问。前人所说“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的话,正好点出我父一付心肝。——我最初的思想和作人,受父亲影响,亦就是这么一路(尚侠、认真、不超脱)。

    (《我的自学小史》第二节,《梁漱溟全集》第二卷)


    我从少年到现在的行事(摘录)

    我幼时最为先父所爱,说我有志气又诚实勤俭很象他,替我取了一个名字叫“肖吾”。只有转入佛家思想以后所发生的不婚之念,是最失父亲欢心的一件事。但我确认得很清,只能坚持不顾。但现在想起来,这还不算;顶不好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常常和他老人家争吵。因为我同我的先父都富于为人的心,终日留意与己无干的事情,常常因政见不合,互相大吵,因此也深滋他老人家不悦,今天想起来,还是很难过的。但因此可见先父那种很优容小孩子任其自由发表意见的态度,真是父亲对待儿子优选的态度。

    (《在晋讲演笔记》,《梁漱溟全集》第四卷)


    自传(摘录)

    先父名济,字巨川,为清末内阁中书,后晋为候补侍读,其工作主要为皇史宬抄录皇家档案。先父为人忠厚,凡事认真,讲求实效,厌弃虚文,同时又重侠义,关心大局,崇尚维新。因此不要求子女读四书五经,而送我入中西小学堂、顺天中学堂等,习理化英文,受新式教育。这在我同辈人中是少见的。由于先父对子女采取信任与放宽态度,只以表明自己意见为止,从不加干涉,同时又时刻关心国家前途,与我议论国家大事,这既成全了我的自学,又使我隐然萌露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而鄙视只谋一人一家衣食的“自了汉”生活。

    (《梁漱溟全集》第七卷)


    相关评论

    1.
    梁先生自杀,无论是殉清不是,总算以身殉了他的主义。比那把道德礼教纲纪伦常挂在口上的旧官僚,比那把共和民权自治护法写在脸上的新官僚,到底真伪不同。……就算梁先生是单纯殉了清朝,我们虽然不赞成,然而他的几根老骨头,比那班满嘴道德暮楚朝秦冯道式的的元老,要重得几千万倍。
    ——陈独秀《对于梁巨川先生自杀之感想》
    2.
    当四十岁时,人的精神充裕,那一副过人的精神便显起效用来,于甚少的机会中追求出机会,摄取了知识,构成了思想,发动了志气,所以有那一番积极的作为。在那时代便是维新家。到六十岁时,精神安能如昔,知识的摄取力先减了,思想的构成力也退了,所有的思想都是以前的遗留,没有那方兴未艾的创造,而外界的变迁却一日千里起来,于是乎就落后为旧人物了。因为所差的不过是精神的活泼,不过是创造的智慧,所以虽不是现在的新思想家;却还是从前的新思想家,虽没有今人的思想,却不像寻常人的没思想。我父亲虽然到了老年,因为有一种旧式道德家的训练,那颜色还是很好,目光极其有神,肌肉不瘠,步履甚健,样样都比我们年轻人还强。精神纵不如昔,还是过人。那神志的清明,志奇的刚强,情感的真挚,真所谓老当益壮的了。对于外界政治上社会上种种不好的现象,他如何肯糊涂过去!便本着那所有的思想,终日早起宴息的去作事,并且成了这自杀的举动。
    ——梁漱溟《梁巨川先生的自杀》
    3.
    巨川先生的自杀,决不是单纯的“尽忠”;即使是尽忠,也是尽忠于世道(他自己说)。换句话说,他老先生实在再也看不过革命以来实行的,也最流行的不要脸主义;他活着没法子帮忙,所以决意牺牲自己的性命,给这时代一个警告,一个抗议。“所欲有甚于生者”,是他总结他的决心的一句话。
    前天我正在讲起一民族的国民性,我说“到了非常的时候,它的伟大的不灭的部分,就在少数或是甚至一二人的人格里,要求最集中最不可错误的表现……因此在一个最无耻的时代里往往挺生出一两个最知耻的个人,例如宋末有文天祥,明末有黄梨洲一流人。在他们几位先贤,不比当代看得见的一群遗老与新少,忠君爱国一类的观念脱卸了肤浅字面的意义,却取得了一种较为的象征的意义……他们是为他们的民族争人格,争‘人之所以为人’……在他们性灵的不朽里呼吸着民族更大的性灵。”我写那一段的时候并不曾想起梁巨川先生的烈迹,却不意今天在他的言行里(我还是初次拜读他的遗著)找到了一个接近的现成的例证。因此我觉得我们不能不尊敬梁巨川自杀的那件事实,正因为我们尊敬的不是他的单纯自杀行为的本体,而是那事实所表现的一点子精神。
    ——徐志摩《论自杀》
    4.
    我这次读了巨川先生的《年谱》、《辛壬类稿》的跋语、《伏卵录》、《别竹辞花记》几种以后,我对于巨川先生坚强不拔的品格,谨慎廉洁的操行,忠于戚友的热诚,益加佩服。在现在一切事物都商业化的时代里,竟有巨川先生这样的人,实在是稀有的现象。我虽然十分的敬重巨川先生,我虽然希望自己还有旁人都能像巨川先生那样的律己,对于父母、家庭、朋友、国家或主义那样的忠诚,但是我总觉得自杀不应该是他老先生所采的办法。
    我也并不是根本的反对自杀,我承认各人有自杀的自由,但是如以改良社会,挽回世道人心或忠于一种主义、信仰,或精神的生命为志愿,便不应该自杀,因为自杀与这些种志愿是相矛盾的。凡是志愿必须活着的人努力才有达到的希望,如巨川先生一生高洁的救世的行为尚不能唤起多人的注意与摹仿,他老先生的一死会可以唤醒全世人吗?即使他老先生的自杀一时的可以警醒了许多人,那也不过是一般人一时的感情的表现,人类本能的爱惜生命的感情的表现,又于世道人心有什么关系呢?无论巨川先生的志愿是救世,或是醒世,都必须积极努力,以本人为始,联合无数人努力的做去。救世或醒世没有捷径的,只有持久不懈的努力。我钦佩巨川先生之余还不得不说,他老先生的自杀实是一个遗憾。
    ——陶孟和《再论梁巨川先生的自杀》
    5.
    他(梁济)并没有说他的自尽仅仅是单纯地为了殉身前朝。他只是说,如果这项行动要以“具体”词语来理解的话,那就当用“殉清”一辞。梁济要以自尽表明一种对理想献身的榜样,以唤起其他人献身他们所服膺的理想。他相信空谈共和政体的理想是没有用处的;重要的是:要真诚地为实现共和政体的理想而从事实质的努力。易言之,他坚持人们应把他的自尽当做他对儒家“忠”的观念的献身的具体行动,并非就是为殉清而死。这项行动的目的是为了唤起他人,希望他们的行动与理想能够一致。
    梁济认为社会的基础是道德,而非社会结构中的各项安排。他想以自尽来表现儒家的理论与实践对当时的社会是相干的,对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是有效的。他尤其受到个人道德必须对社会发生强有力的影响那种儒家观念的影响。从这些方面来看,梁济的思想可以说是一种不自觉地传统的,而不是自觉地保守的。不过,梁济也自觉地希望以保存儒家道德传统为手段,替现代中国提供一个新的社会基础。就此而论,他的手段是保守的,目的则非是。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