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学佛入门

学佛入门

  • 字数: 20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圣严法师
  • 出版日期: 2014-01-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0287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有名佛教大师圣严法师引你进入佛学之门
    最基本的佛教理论,开启智慧,获得身心的安泰
内容简介
《学佛入门》由圣严法师著,本书讲解了佛教的最基础的知识――四圣谛、六波罗蜜、四弘誓愿及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通过《学佛入门》的讲解,读者能对佛法有全面的理解,并依本书指引的道路,精进修行,可以开启智慧,获得身心的益处。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1930-2009),出生于江苏南通,世界有名的佛学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台湾有名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
    他以中、日、英三种语言在亚、美、欧各洲出版著作近百种,发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近四百万册;译本最多的是《信心铭》,已有十种语言。还有《佛学入门》、《学佛群疑》等影响深远的著作,均受广大读者欢迎。
    圣严法师被誉为台湾第一高僧,稳定人心的力量。门人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既有政界人物,也有活跃在海峡两岸的有名艺人、学者等,确为近几百年对台湾影响优选的人物之一。
目录
编者序
1.四圣谛讲记
前言
佛法的基础
“四圣谛”是什么
四圣谛的经论依据
四圣谛是世间和出世间的两类因果
四圣谛的内容
结论
2.六波罗蜜讲记
什么叫作波罗蜜
布施波罗蜜
持戒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
禅定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结论
3.四弘誓愿讲记
前言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4.四念处讲记
修四念处的究竟目标―――智慧
大乘观空的方法
5.四正勤讲记
四正勤是三十七道品的内容之一
四正勤的异名
善法与恶法
四正勤的内容
修行四正勤的重要性
精进的种类
佛教基本三经皆重视精进行
结论
6.四如意足讲记
四如意足是四种定境
修证次第中的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的内容
四如意足即是四种三摩地
四如意足即是四神足
四如意足为何称为四神足
四神足不是神足通
7.五根五力讲记
何谓五根及五力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五根
五根五力的经证及论证
问答
8.七觉支讲记
三十七道品第六科
何谓七觉支
七觉支的意义
《阿含经》中的七觉支修持及其功用
大乘经论中的七觉支
9.八正道讲记
何谓八正道
八正道的地位
八正道是舍苦乐二边的中道行
八正道的定义
八正道的内容
八正道与三增上学
八正道与四圣谛
八正道与十二因缘
八正道是三乘共法
八正道即为大乘佛法
出离三界的八正道
摘要
    四圣谛是基础的佛学,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后的第一个夏天,最初在鹿野苑为五位比丘弟子所讲的佛法,就是四圣谛。四圣谛的内容有三个层次,也就是所谓的三转法轮。
     四圣谛是基础的佛学,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后的第一个夏天,最初在鹿野苑为五位比丘弟子所讲的佛法,就是四圣谛。四圣谛的内容有三个层次,也就是所谓的三转法轮:
     (一)此是“苦”的事实;苦果定有其苦因,名为“集”;此是灭苦之“道”;此是苦“灭”的涅?。
     (二)苦宜灭,集宜断,道宜修,灭宜证。
     (三)苦已灭,集已断,道已修,灭已证。
     这是四圣谛的三个层次。
     释迦牟尼佛讲了三次,当他讲到苦已灭了,苦的原因已断了,苦的修行方法已修了,实际上已经进入涅?;到了第三个层次时,这五位比丘弟子也都全证得阿罗汉果了。
     佛法的基础
     基础的佛法应该包括以下的四项:
     (一)依戒而住。戒律,包括在家众的五戒、八戒及十善,出家众的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戒律就是健康清净的生活规范。
     (二)依法为师。依“三法印”为依归。“三法印”是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南传巴利文的三法印中的第三法印是有受皆苦。
     (三)以解脱为目的。观十二因缘而出生死流转,破执而离苦。佛法所讲的正法,就是对生命的判析,生命的生死过程,是以十二因缘构成的,从十二因缘来观照;观成之后,便会觉悟到人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同时,也能够觉悟到人的生命之虚妄,便可从执著的烦恼之苦,而得解脱。
     (四)以四圣谛为总纲。四圣谛是生死流转及生死还灭的指导原则。一切大、小乘佛法,无非围绕着众生的生死及解脱问题在做宣导,故亦皆依四圣谛为根源。如果离开四圣谛的原则而说的,都不算是佛法,而是外道法。
     戒律及正法,合称为正法律,目的是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故皆不离四圣谛的原则。
     “四圣谛”是什么
     为何说是“四圣谛”因为:
     (一)是佛陀或阿罗汉等圣人所通达的四种真实的道理,故名为圣谛。
     (二)能如实正觉此四种道理而登圣位,成等正觉,故为圣谛。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初次说法度五比丘时,所讲的就是四圣谛。
     (三)四圣谛的四种道理,是如实,非不如实,是真实不虚的,故名为圣谛。在佛的观察和体验,苦和苦灭,永远是众生所需要知道的,人类要想离苦,必定要断绝受苦的原因,如何断除受苦的原因,就必须修行灭苦之道。这是四种真实的道理,因此称之为四圣谛。
     (四)“圣”有“正”义,能发无漏智,证涅?之正理者,即成为悟道的圣者。
     四圣谛是什么呢
     苦圣谛
     有苦难相,苦已发生。也就是说,圣人已经知道了三界众生即是受苦的事实,由于苦难、苦厄、苦恼等的现象,使娑婆世界的烦恼众生,头出头没,流浪生死,永无了期。
     苦集圣谛
     有生起相,使苦的事实发生。就是先有了引生苦果的行为,构成了受苦的原因,才会发生苦的结果。从圣人的立场所看到的苦的原因,是由于众生在烦恼愚痴中造作种种不善行为,而形成一种力量,名为业力。这股力量,就是将来要受苦的原因。
     苦灭圣谛
     有寂静相,苦已中止。圣人已经实证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苦已是不存在了,停止了接受苦的事实。
     灭苦所修之道圣谛
     有出离相,使苦停止。如何使得苦的事实不再产生或停止呢必须要修灭苦的道,那就是运用正常、正当的生活,以及清净的身心,杜绝造作种种恶业的机会。修道和非修道的生活是不一样的,不修道,一定永远在造作苦的因,不断地接受苦的果;修道则不再继续造作苦的原因,自然也不会再有苦的结果。
     P002-00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