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影响中国

影响中国

  • 字数: 22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作者: 阳燕 编
  • 出版日期: 2013-11-01
  • 商品条码: 978750606916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环球资讯广播《环球名人坊》栏目,是中国广播界专享一档深度名人访谈节目,开办八年来和多家机构组织共同策划系列人物访谈节目,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收听效果。此次《环球名人坊》之“海归推动中国”特别节目,选取二十位海归精英,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百万中国留学人员行走历程的代表,倾听他们关于时代的畅想,人生精华的总结,个人经历的分享和社会责任感的体会。节目紧扣“海归与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嘉宾涉及治国、学术、创业精英。先后采访了海归杰出代表傅志寰、马文普、马宋德、徐昌东、汤敏、左小蕾、郑荃、施一公、饶毅、严望佳、毛大庆等20位。作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他们谈出了海归的心声,总结了成功的经验,表达了为中国梦献计献力的决心。他们用行动证明——海归推动中国,海归推动中国梦!
作者简介
国广联合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1月,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广控股旗下的重要综合传媒业务公司,是中国广电总局批准的广播影视制作机构。环球资讯广播《环球名人坊》栏目,是中国广播界专享一档深度名人访谈节目,开办八年来和多家机构组织共同策划系列人物访谈节目,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收听效果。
阳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持人,一级播音员。现主持环球资讯广播重点栏目《环球名人坊》、《环球媒体浏览》。2003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十年的广播从业经历,使其树立了清新、锐气的主持风格。此次“海归推动中国”系列是其高端访谈的代表作。十年磨一剑——用话筒传递态度与价值,她从未改变。
杨子楠,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英语播音主持专业。现供职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任《环球名人坊》以及军事评论节目《环球军事报道》主持人。
目录
序一
序二
傅志寰:中国列车的提速记忆
马文普:我是农民的儿子
马颂德:中国高技术发展史我心中永远的牵挂,不尽的梦
汤敏:换一种活法
左小蕾:经济学家到底要做什么?
施一公:我要做这个领域的世界第一
饶毅:很好“海归”是如何炼成的
徐昌东:创业要讲时空感
严望佳:我不是你们想象中的“女老板”
韩小红:打响健康保卫战
毛大庆:我到今天都觉得自己是个小孩
闫长明:走出去,是为了回来更强大
周立群:大浪淘沙尽,巍巍我依然
……
摘要
    留学是年轻人的梦想,1957年对傅志寰来说是难忘的一年,主席在莫斯科接见了中国留学生。毛主席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领袖的殷切期望激励了他的一生,傅志寰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努力克服语言方面的困难,起早贪黑地苦读。到了二年级,他的各门功课全优:三年级时,他的照片上了系里的光荣榜。
     子楠:看得出来您对铁路、对火车真的是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在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时候才会报考唐山铁道学院蒸汽机车制造专业。
     傅志寰:对,我父亲是开火车的,自己有个志向,总想要超过自己的父亲。他是开火车的,我应该是造火车的,所以高中毕业的时候就报考了唐山铁道学院,专业就是蒸汽机车制造。
     子楠:但是没有去成唐山。
     傅志寰:是的,我是1955年高中毕业,那时选拔一批留苏预备生,我的成绩还是比较好的,报考以后,就被当时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录取了。
     子楠:就是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
     傅志寰:是,在魏公村的北京俄语学院,学了一年时间。
     子楠:这一年的学习结束之后,坐着火车去学造火车。
     傅志寰:那时候飞机很少,我们留学生是开专列去的,一个专列有1000多人。但是对我还是比较特殊的,因为我是学铁路的。在满洲里要换苏联的火车,当时苏联火车是由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牵引的,国内在当时还没有。所以,火车头对我来说很新鲜,火车一停站,我就从后边跑到前边去:看看我未来要学习的电力机车。这一路上一共7天时间,对我来说很有意思,大家都感到很枯燥,唯独我当时是非常有兴趣的。
     子楠:所以,其他留学生在火车上想的是怎么打发掉这几天的时光,但是对您来说学习就已经开始了。
     傅志寰:因为我对火车有兴趣,不管是蒸汽机车还是对我来说非常新鲜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我都非常有兴趣。
     我的家庭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成绩也还不错,升大学可以拿到奖学金,但是从来没想到要去苏联学习。
     子楠:当时苏联是我们的榜样。
     傅志寰:“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个是非常深入人心的,特别是年轻人都特别向往到苏联去看一看。
     子楠:到了苏联,遇到了哪些困难?
     傅志寰:开始非常困难,虽然在北京学了一年俄语,但对于上大学来讲远远不够用,开始听课的时候基本听不懂,既然听不懂就没法做笔记。
     子楠:对,这样的感受应该是挺难过的,一方面是自己求知若渴的心情,另一方面只能看见老师的嘴唇在上下张合,但是又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尽管这样,一年过后您还是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傅志寰:成绩还可以吧。我们中国同学非常非常用功,大家都知道我们到苏联学习很不容易,那个时候每个月的助学金是500卢布。500卢布是个什么含义?相当于五六个工人的月工资,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费可以养5―6个家庭,所以我们都知道这笔钱对国家来讲是来之不易的,大家都有一种紧迫感,一定要好好学习。
     子楠:除了学习上的压力,还有这方面的心理压力。当时您到了苏联,除了学习之外,在社会生活上,优选的冲击是什么?
     傅志寰:我们的中国同学,包括我在内,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习上面。头一年语言没有过关,要补笔记、做作业,非常辛苦,不到晚上一两点钟我们是不能上床的。开始的时候考试成绩非常不好意思说出口,所以要拼命地学。到了二年级稍微好一点,真正语言过关了是三年级,大学一共5年。
     那时候苏联同学的业余活动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我们中国人没有这个精力,他们对我们也不太理解,给我们起外号,叫“面包干”。听着很难听,但是我们觉得,就算是面包干了,成绩要好一点,知识多掌握一点,回去以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P004-00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