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那些年情依何处:民国十大才子的恩怨纠葛

那些年情依何处:民国十大才子的恩怨纠葛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 作者: 韩海/编著
  • 出版日期: 2014-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6802724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专门针对民国的人际关系,以比较系统地呈现民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以及在此背景下社会主流文化群体的关系发展变化与人情脉络为主线,是目前第一部最集中地呈现鲁迅、胡适、郁达夫、徐志摩、沈从文等民国有名人物在成长、成才、成名过程中对他们影响最深的境遇与遭遇,爱恨与情仇,交游与交际,是是非非与恩恩怨怨的人际关系著作,可以作为一部历史、文学爱好者认识、考察、研究民国社会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梁启超:风雨如晦,走向共和
1.英才出处
2.梁启超与康有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3.梁启超与他的爱徒蔡锷
4.梁启超与孙中山的恩怨情仇
5.梁启超的两次论战
6.梁启超之死
章太炎:肩头伊尹谁能任,脚底晴夷未了心
1.不一样的家世与师出名门
2.“七被追捕,三人牢狱”的革命之路
3.“同志”间的恩怨
4.章门弟子
5.“湘女多情,鄂女多音”
6.亦儒亦侠,章太炎的“喜怒哀乐”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少年乡谊与兄弟情-
2.鲁迅与至交知己许寿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3.鲁迅与范爱农的纠葛
4.烈火青春:瞿秋白、方志敏、郁达夫与鲁迅
5.鲁迅与他的日本朋友
6.“横眉冷对”,鲁迅笔下的黑名单里都有谁
7.孺子牛,俯首甘为谁?
8.命里红颜
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1.“激扬文字”的学习与交游
2.批评与被批评:校园学术争锋
3.批评与被批评:与胡博士进行学术争论
4.不想做官的胡博士的政治观与政治“试水”
5.胡适的为人处世哲学
6.胡适的爱恋-
郁达夫: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1.多灾又多难的苦命人?
2.郁达夫与“左联”的纠葛
3.与郁达夫做朋友
4.郁达夫的情场恩怨
5.郁达夫生前轶事
6.寻找郁达夫遗骨
徐志摩:来去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
1.家世、朋友与名师
2.多情才子的惊世爱情
3.徐志摩与他的文友
沈从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1.凤凰情未了
2.一个在虚弱贫困中坚持的有名“北漂”
3.远离政治的漩涡
4.上海奇遇:小学生到大学教授
5.在武汉的进退
6.如愿以偿:山东真是个好地方
7.昆明的风云.
8.沈从文与丁玲
9.聚少离多、命运多舛的兄弟姊妹
10.可怜的九妹
11.得之不易的爱情
王国维:书成付与炉中火,了却人闻是与非
1.从小就是“老实人”
2.“悲惨的”科考之路
3.“悲怨的”家庭境遇
4.“受不了”的多事之秋
5.“悲观的”人生哲学
6.王国维的治学与交游
苏曼殊: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1.不幸的身世
2.“诗僧”、“画僧”、“革命僧”
3.以情求道,痴僧原来一情种
4.佛理、人情与癖好
周作人: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1.周作人与大哥的相依为命
2.两兄弟决裂的前前后后
3.周作人的生平好友
4.周作人的情感轶事
5.周作人当汉奸始末
6.周作人晚年生活
摘要
    梁启超:
     风雨如晦,走向共和
     1.英才出处
     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生于广东新会熊子乡茶坑村一耕读之家。其家世代务农,到其祖父梁维清“始肆志于学”,成了一名秀才。
     梁维清两岁时母亲去世,除他之外,其他兄弟七人,都是继母、庶母所生。父亲去世兄弟分家时,有人说嫡子可以多分得一些家产,但梁维清却坚持与所有兄弟平均分配。梁维清一生热心公益,常为贫苦人家进行义诊。
     梁维清也曾希望几个儿子能够博取功名,但即使连他最钟爱的幼子(他的第三子、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于是,他便把希望寄托在孙子的身上。而在一群儿孙中,梁维清最疼爱梁启超,也把优选的希望寄托在梁启超的身上,梁启超两三岁时就开始教他读书识字。梁启超在跟祖父和父亲一起生活、学习的19年里,不仅从祖父那里学到了书本知识,还深受祖父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
     1884年,年仅11岁的梁启超第二次到广州应考后便考中秀才,广东省学政叶大焯惊异之下,把梁启超等几个童子秀才找来面试。叶大焯对聪明灵机的梁启超特别喜爱。在梁启超的主动要求下,叶大焯还为梁启超的祖父提笔写了一篇祝寿文。在文中,叶大焯盛赞梁家教子有方,梁启超聪颖智慧,前途不可限量。当梁启超带着主考的这篇祝寿文回到老家后,梁维清喜极而泣,把这张祝寿文在家中高高地悬挂起来。
     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虽然没有中秀才,但也是一位饱读之士,在梁维清病倒后,教梁启超读书的任务就落在了他的身上。梁宝瑛为人正直、中规中矩,对梁启超管束一直很严。梁启超的母亲也出身书香之家,其祖父是举人,父亲是秀才,其人知书达理,对梁启超也管束很严。她一共生有四子两女,梁启超是长子。她在生最后一个儿子时,因难产去世。
     1889年,梁启超考中举人。1890年,赴京参加会试,未中。1895年,参加会试再次落榜,此后,他便放弃了科举的念头,全身心投入变法大业。
     2.梁启超与康有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梁启超一生多处于政治社会大变迁的风口浪尖,是时代变化的第一参与者和见证人,一生交友甚广,树敌也多。
     1890年春,在同学的引荐下,年仅17岁便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八名举人的梁启超拜已32岁还未中举的监生、“南海先生”康有为为师,一时间在学生中引起轰动,引得不少优秀青年接踵而来,康有为的万木草堂很快便“人满为患”。为什么已经是举人的梁启超还要拜仅仅是监生的康有为为师呢?这里我们需要介绍一下康有为的“有为”二字。
     康有为1858年出生于广东南海县银塘乡的一个官宦世家。康家世代在官府做事,康有为自称“吾家自九世祖惟卿公为士人,至于吾为二十一世,凡为士人十三世矣”。康有为高祖康辉,曾官拜广西布政使,诰封荣禄大夫;曾祖康式鹏曾于乡里讲学;祖父康赞修曾任连州教谕,亦为一方名士;叔祖康国器官至广西巡抚;父亲康达初曾为江西知县候补。
     康有为是家中长子,6岁时师从简凤仪,7岁时就能作文,一时被乡人称为“神童”。但康有为却并不以此为傲,而以圣人为榜样,不苟言笑作老成状,故而亲友送了他一个“圣人为”的雅号。
     11岁时,因为父亲康达初去世,康有为便到了连州跟祖父康赞修读书。在祖父的悉心培养下,康有为诗词文章大有长进。3年后,回多自学,博览家族中的藏书。
     尽管康有为自幼聪颖努力,但他的科举之路却并不平坦,31岁之前,屡次乡试不中。
     19岁时,康有为娶妻张氏,同年祖父去世。此后,康有为决心暂时谢绝科举,而投入粤中大儒朱次琦(1807年1881年,人称“九江先生,,)门下,学习经世致用之学。
     朱次琦对康有为的影响很大――康有为自述其“粗闻大道之传,决以圣人为可学而尽弃旧学,自此始也”,“理学政学之基础,皆得诸九江”,‘‘生平言学,必推次琦”。康有为也因为藐视韩愈等文坛星宿而被同学们呼为“狂生”。
     1879年春,康有为回到家乡后,在西樵山白云洞独自读书养性,静坐自悟。不久,翰林院编修张延秋同几位文友游西樵山时,与衣履不整而傲气十足的康有为发生了争论,不过争论归争论,彼此都对对方还是很欣赏的。张延秋回去后,逢人便夸康有为是一位谈吐不凡的“异人”。康有为也写了信给张延秋,从此,二人结成忘年之交。通过张延秋,康有为开始逐渐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有优于封建社会的地方,开始把目光投向西学。据说康有为曾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一下购走西学译著达3000余册。
     1890年初,康有为举家迁到广州,在结识了今文经学家廖平后,开始由古文经学向今文经学转变。在廖平的启发下,康有为后来完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理论体系的两部奠基之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