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画说哲学经典

画说哲学经典

  • 字数: 28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巴蜀书社
  • 作者: 李诚 编
  • 出版日期: 2013-11-01
  • 商品条码: 9787553103051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李诚编著的《画说哲学经典》分成两部分:画说论语和画说孙子兵法。一方面着重在修身,一着重在应世。都是古代先人对人生思考的智慧结晶。每一部分有原文、释义、要旨、故事四个小部分构成,使得哲学故事原文更加清晰明了,再加上释读者的语言松松活泼,从而使哲学也变得生动有趣。《画说哲学经典》针对喜爱传统文化的人所设定,是对文化普及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目录
画说论语
学而篇....................................2
学而时习之...........................3
口蜜腹剑..............................4
曾子自省..............................5
教育要求的变化.....................7
使民以时..............................8
事母至孝..............................9
负荆请罪...........................10
清明祭祖...........................11
不言而信...........................12
六尺巷..............................13
人际关系...........................15
千里拜师...........................16
富而不骄...........................17
荀或之死...........................18
为政篇.................................19
贞观之治...........................19
《诗经》..............................21
......
摘要
    教育要求的变化
    古代对少年儿童行为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说的这段话,是把少年儿童培养成孝敬父母、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品德高尚的人,侧重行动方面。今天与孔子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一个人如果不把精力多放在知识学习上些,就很难胜任以后的工作。学习做人的品质和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社会的发展,给了教育更高的要求。【原文】
    子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释义】
    孔子说:“治理大国要做到:无论事情大小,都要小心谨慎,不可随意发号施令;要讲信用,决不可欺哄百姓;要节省开支;对百姓要有爱恤之心;差遣老百姓为国家效力,一定要等待农闲的时候。【要旨】
    此章孔子所论治国之要。治国要以民生为要,小事要宏观,大事要微观;对百姓要言而有信,不可滥用国家权力欺压哄骗老百姓;不可品质伤财害民,要节俭开支百姓用血汗挣来上缴的赋税;要爱民如子,时时、处处为民着想;要老百姓为国效力,定要审时度势。这就是治国执政者的道德修养学问及经济政策措施。【故事】
    使民以时
    春秋时期的“一乘”代表的是用四匹马拉的战车。诸侯国的大小也是由战车的多少来区分的,对于拥有万乘的国家我们称之为大国,拥有千乘则是中等国家,拥有百乘就是小国了。孔子的学生问他:“如何才能治理好一个中等匡l家呢?”孔子回答说:‘想治理好一个中等国家,做事就要十分谨慎,而且一定要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爱护当地的百姓;让百姓在不耽误农时的情况下去服劳役,也就是在农闲时节。”学生又问:“如果做到以上您说的三点,算得上是有道义的明君吗?”孔子点头表示认可。【原文】
    子夏日:“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掌.吾必谓之学矣。”【释义】
    子夏说:“对待自己的父母,一定要竭尽全力;对待君主,要做到必要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与朋友交往时,说话一定要讲求信用。这样的入即使自谦说没有读过什么书,我也一定认为他是有学问的。”【要旨】
    此章子夏教人注重伦常。孝为人子之道;信为交友之道;忠君为人臣之道。欲学者,必在人伦上下功夫。有伦常者:奉养父母竭尽全力;善事君王不求名利富贵,愿为君之股肱,临难则有杀身成仁的心态;交朋结友,言必行,信必果。这样的人虽未穷人伦的道理,但伦常的经义全在为人处事的道德之中了。【故事】
    事母至孝
    陶侃是东晋时的有名大臣,他不仅是一个为政清廉的好官,在家里也是一个孝顺的儿子。陶侃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培养成一名品行端正的人员。在陶侃做官后,也没有忘记母亲,他总是悉心地照顾母亲。每天清晨,陶侃都为母亲打好洗脸水,一日三餐,也都恭敬地侍候母亲。母亲死后,陶侃十分伤心,为母亲守了三年孝。至今陶侃的品行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释义】
    孔子说:“君子如不自重自爱,那他就失去了威严,所学的事也就不会坚固、耐久;一个人做事要有忠心,说话讲诚信;不如自己的人,对我有损无益,那就禁止与他交往;如果自己有了过错,就要速改之,不可畏难而苟安。”【要旨】
    此章是孔子论自修的功夫。君子自修之道要自重自爱;对人说话要讲诚信;学知识要讲踏实,不轻浮;交朋友要亲君子,远小人;自己有了过错就要不畏烦难,迅速改正。这才是修身之道、立身之本。【故事】
    负荆请罪
    战国时,秦昭襄王想出诡计,想假意送给赵国十五座城池,换来无价之宝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识破了秦王的诡计,并且不畏强暴将和氏璧完好地带回了赵国。之后,他随赵王到渑池赴宴,使赵王免受秦王的侮辱。因蔺相如连立大功,被封为丞相。大将廉颇认为自己的功劳比蔺相如大,职位却比他低,心中颇为不满,几次借机侮辱l蔺相如。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忍让回避。廉颇知道真相后,十分断愧,便脱去I上衣,负荆请罪,此后二人结下了生死友谊。廉颇知错就改,也成为后人传颂的美1谈。【原文】
    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释义】
    曾子说:“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这样社会风气就会归于敦厚淳朴了。”【要旨】
    曾子是孔子后期弟子,性格朴拙踏实,他说这句话主要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人民在对待逝去的人礼节上的不足而发。对前人的尊重礼敬,是会对当代及后人产生深远影响的。【故事】
    清明祭祖
    清明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到这个日子,天南地方人都会返归故里,一家人来到祖先的坟前祭奠。清明扫墓习俗,跟春秋时候介子推有很大关系,他与晋文公流落天下而割肉护主,但晋文公登位后反将之忘却,他与母亲就此隐居山林,晋文公为使之出山,火烧数日,很后发现他们母子抱柳而亡。第二年,追忆他时,发现死去柳木逢春而发,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这种追溯前人的习俗,是我们的民风保持淳朴的很重要的元素。【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日:“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日:“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释义】
    子禽向子贡问道:“他老人家一到哪个国家,必然听得到哪个国家的政事,求来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道:“他老人家是靠温和、良善、严肃、节俭、谦逊来取得的。他老人家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相同吧。”【要旨】
    前人总结《论语》内容,归了三大类:论仁、论政、论孝。这一段文章就有涉及仁、政两方面的内容,他关心政治,以天下为己任,这涉及到大部分民众的利益。但是对他国政治这类敏感问题,他不是主动去探问,而是通过自己身心的修养,做到不言而信,使他国人对自己信任而咨询,为天下人牟利。【故事】
    不言而信
    舜是尧的承继人,古代时候的贤明君主。他的位置不是竞争争取而来,是通过德性修养,以至周围人自发的追捧效仿,从而使得当政者发现的。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就以孝行而闻名。后来,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很好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终于而成为尧的继承人。在这个过程中,舜就是用品德和能力来证明自己,没有巧言巧语,而乡亲和尧却因此而发现认可了他。这种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P7-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