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

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08-01
  • 商品条码: 978754369327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2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以山东青岛地区已故名老中医、青岛市中医院李德修为代表人物,李德修被誉为小儿推拿三字经学派的奠基者、李氏小儿推拿学派的创始人,全国知名小儿推拿专家。1958年山东省卫生厅确定李德修为山东省继承抢救老中医。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治病主张以祛邪为主,取穴少、用独穴、手法简单、疗效肯定,常用推、揉、拿、捣、分、合、运、掐等手法。书后附有《小儿推拿三字经原文注释》和《小儿推拿三字经手抄本》,更加原汁原味、更加真实可靠的传承李德修的博大医学思想。




●取穴少,34个常用穴位,治疗取穴一般不超过5个。

●用独穴,三字经派,一个穴位多推久推得效。

●手法简单,八种推拿手法,易学易掌握。

●疗效肯定,九十多年的临床经验,33种小儿常见病的对症治疗。

 

本书内容实用,操作简便,易学易掌握,适用于广大普通读者,以及针灸推拿医师参考使用。
内容简介
《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采用彩色印刷,图文结合,方便了读者阅读和学习。本书除介绍三字经派手法的相关基础知识、常用穴位和基本手法外,书中还收录了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在九十多年临床运用中治疗得效的33种小儿常见疾病,每种疾病下详细叙述了辨证分型及对症治疗,使得读者对手法的学习和小儿疾病的治疗变得更加容易。虽然《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是一本中医普及类图书,书中涉及一些中医词汇,但作者在书中文字的叙述较为通俗,而且书中还有“专家心得”等小栏目给与辅助解释,让读者的阅读感觉顺畅,毫无阻力。总之,这本书好看,易学,最关键的一点是有效。
作者简介
李先晓,李德修孙女。国际绿色产业协会医疗卫生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主编。
目录




第一章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相关知识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016

生理特点/016

病理特点/016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017

推拿时间/017

滑润剂/018

其他/018

阴阳五行理论/018

阴阳理论/018

五行理论/019

第二章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的特点

取用穴位少/022

推拿手法简单/023

推拿时间充足/023

强调用“独穴”/024

第三章 李德修四诊特点

望诊/026

望神/026

望形态/026

望鼻/026

望目/026

望面/027

囟门/027

指纹/027

闻诊/028

闻声/028

闻气味/028

问诊/028

脉诊/029

第四章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推法/032

揉法/032

拿法/032

捣法/033

分法/033

合法/033

运法/034

掐法/034

其他/034




第五章 三字经派穴位考订及操作手法

阳掌穴位(手掌面穴位)/036

大肠穴/036

胃穴/036

心穴/037

肺穴/037

肝穴/038

胆穴/038

脾穴/039

内劳宫/039

利小便穴/040

板门/040

五经穴/041

八卦/041

大四横纹/042

小天心/042

分阴阳/043

合阴阳/043

肾穴/044

小横纹/044

膻中穴/044

天门入虎口/045

虎口入天门/045

三焦穴/045

运水入土/046

运土入水/046

后溪穴/046

六腑/047

天河水/047

三关/048

阴掌穴位(掌背穴位)/048

五指节/048

外劳宫/049

一窝风/049

阳池/049

列缺/050

二人上马/050

头面穴位/051

百会/051

囟门/051

天庭/051

印堂/052

黄蜂入洞/052

洗皂/052

第六章 脏腑点穴法

穴位介绍/054

操作手法/057

第七章 小儿常见病推拿治疗

感冒/066

一般感冒/066

感冒夹痰/068

感冒夹惊/069

感冒夹滞/070

感冒寒热往来/071

支气管炎/072

急性支气管炎/072

慢性支气管炎/074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074

肺炎/076

鼻炎/078

扁桃体炎/080

单纯性口腔炎/081

口疮/082

哮喘/084

脘腹痛/086

气郁腹痛/086

食积腹痛/087

寒性腹痛/088

热性腹痛/089

肠套叠腹痛/090

蛔虫腹痛/091

瘀血腹痛/092

虚寒腹痛/092

呕吐/094

伤食呕吐/094

胃热呕吐/095

阴虚呕吐/096

夹惊呕吐/097

胃寒呕吐/098

呃逆/100

厌食/102

疳积病/104

自汗盗汗/106

遗尿/108

脱肛/110

便秘/112

腹泻/114

脾虚泻/114

寒泻/115

伤食泻/116

热泻/118

痢疾/120

慢性痢疾/120

急性痢疾(白痢)/121

急性痢疾(赤痢)/122

急惊风/125

慢惊风/127

惊风变证/130

惊风前仆/130

胎风/131

洗浴受惊/133

惊风后遗症/134

目睛不正/134

余风未尽/134

余热不清/135

耳聋/135

痰多/136

下肢失灵/136

音哑/137

四肢拘挛/138

余邪成痫/140

癫痫/142

水痘/144

痄腮/146

麻疹/148

一般疹子/148

黑疹子/150

白疹子/151

麻疹后腹泻/152

麻疹后咳喘/153

麻疹逆证/154

逆证阴证/154

逆证阳证/158

邪毒入血/158

邪闭不出/160

麻疹变证/161

麻疹倒回/161

麻疹肺炎/163

顿咳/164

夜啼症/167

夜惊症/168

新生儿黄疸/170

新生儿吐乳/172

囟门闭合晚/174

脑发育不全/176

疝气/177

鞘膜积液/178

第八章 典型病案举例

风寒感冒/180

风热感冒/180

呕吐/180

惊风/181

疳积/181

便秘/181

鼻炎/182

遗尿/182

小儿咳喘/182

第九章 小儿保健和居家调养

益气健脾推拿法/184

益气补肺推拿法/185

益气补肾推拿法/186

安神益智推拿法/187

食养/188

脾胃之养/188

气血之养/188

筋骨之养/189

日常预防/190

饮食/190

生活/190

卫生/191

传染病预防/191

体育锻炼/191

附 录

附录一:小儿推拿三字经原文注释/192

附录二:小儿推拿三字经手抄本/213
摘要


一  取用穴位少
     其他学派推拿疗法大多为全身取穴,穴位近百个,治疗一病,常用十多个穴位。三字经派推拿法多用上肢穴位,举出的穴位只有百会、囟门、中庭、天庭、天心、印堂、黄蜂入洞、洗皂、心穴、肝穴、脾穴、肾穴、膻中穴、小肠穴、膀胱穴、三焦穴、胃穴、板门穴、大肠穴、胆穴、五经穴、大四横纹、小天心、天门入虎口、虎口入天门、小横纹、后溪穴、八卦、内劳宫、分阴阳、合阴阳、运水入土、运土入水、天河水、三关、六腑、外劳宫、一窝风、二人上马、阳池、列缺、五指节等42个穴。而其中常用的只有34个穴位,临证取穴一般为3~5个。
     李德修说:“取穴不宜多,多则杂而不专。”他认为:穴位是脏腑气血的凝聚点,通过推拿的刺激,产生通经络、活气血、消瘀滞、扶正气、驱病邪的治疗作用。暖穴能催动人体生热的功能;凉穴能催动人体散热的功能;补穴能加强脏腑功能,扶助正气;泻穴能加强人体的排泄功能。因此,取穴必须少而精,若通身杂推则气血乱动,只能造成混乱。根据少而精的取穴原则,李德修拟定治疗部分小儿常见病的推拿基础方。如治外感病、肺系疾病基础方:平肝清肺、推天河水;脾胃病基础方:运八卦、清胃、推天河水;脑病、惊风基础方:揉阳池、揉二人上马(简称二马)、捣小天心等。
     同时,李老在徐氏五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了穴位运用。例如,小儿瘫痪无热而下肢发凉,李老除推三关助其回阳生热外,因肾主骨,就用二人上马补其肾;肝主筋,用平肝以助其筋;脾主四肢肌肉,用补脾以加强四肢的活动;这几个穴位相互配合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利用五脏功能与生克关系,灵活运用诸穴,扩大了治疗范围,提高了临床疗效。

     二  推拿手法简单
     三字经学派归纳起来只有推、拿、揉、捣、掐、分、合、运八个常用手法,还有几个个别小穴独用的特殊手法。学习容易,运用方便。
     推法是在穴位上用拇指外侧面,或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掌面,着力于穴位的皮肤,以固定的频率向前、向后或来回往复地推移,也就是有规律地、轻重均匀地连续直线推动。
     揉法是以手指罗纹面或掌心按在穴位上,不离其穴旋转揉动,一般是用拇指或中指、食指的罗纹面揉之,左右等数旋转揉之。
     拿法是以拇指、食指或并用中指,夹住穴位同时用力卡拿。
     捣法是弯曲中指或食指,以手背一面近掌之第一指间关节处,在穴位处均匀地捣打。
     分法是用两手拇指罗纹面自穴中向穴之两旁做“←?→”方向推动为分,和法和分法动作相反。
     运法是以拇指侧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端掌面,单用或两指并用循穴位周围向一定方向环转摩动或做半圈环转推动,叫作运法。
     掐法是用拇指指端爪甲部掐某一个穴位。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